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要素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三十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经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年均增长9.9%,在2010年,GDP达到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同时,我们也更加关注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增长。我们有必要搞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动力进行研究,以求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规律和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因素分析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分为直接因素和基本因素。投入要素:资本与劳动直接因素生产率变化:技术与规模基本因素:人口增长、政府政策与经济制度、金融部门的影响力、地理影响以及政治、社会的环境,等等或称其为“社会文化环境”或“社会能力”。直接因素资本:外资、进出口、投资与储蓄劳动:丰富、廉价、教育与技术技术与规模:消费与内需资本:外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于海外资本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此同时,中国加强了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在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而国外资本也看到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和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国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加了中国的投资。到2002年,全球500强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在吸收外资方面,有很大进展,1979---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合计为5684.1亿美元。资本存量的高速增长转换为对GDP增长的强大动力。1978~2008年,资本要素对CDP的增长贡献持续增长,由1978年的4.76%提高到2008年的7.42%,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资本:外资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增强,国内资本不断壮大,国企和私企在各个行业的投资逐年增长,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分析:外资的引进直接增加了资本存量,则人均产量也随之增加,国民经济增加。资本:进出口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外资企业所占的份额,1985年为3.4%,1995年为39.1%,2002年为53.2%,可见其逐年增高。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5097.7亿美元,成为世界第6大贸易国;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9.3%上升为2001年的43%.资本:进出口预测2002年我国对外贸易将继续增长。对外贸易进口总额2684亿美元,增长率10.2%,出口总额2890亿美元,增长率8.6%,贸易顺差206亿美元。2005年底,进出口总规模达到1,76万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850亿美元。分析: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直接增加资本总量,那么人均增本存量增加,引起人均产量增加,从而经济增长。资本:投资与储蓄•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41430亿元,相对于2001年,名义增长率12.3%,实际增长率11.8%,投资率达到39.9%.•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17万亿。分析: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根据经济增长函数得,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故储蓄的增加会直接增加投资,则人均资本存量增加,从而人均产量增加,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劳动由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教育两部分构成。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978--1981年达到最大值,此后呈下降趋势。其中,在1982--1994年的下降较快,1995--2008年,下降速度趋缓。由于就业人数变化幅度大于教育年限的变化幅度,因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变化情况。劳动在1984年后,中国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制造业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教育全面发展,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全国高校在校研究生110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1739万人当年入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达到580万人,毕业生超过400万人。由于中国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年限增长速度的提高对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有了一定的缓解作用,这也是劳动贡献下降速度减缓的重要原因。劳动1978—1988年,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由1978年的1.1%上升到1988年的1.8%,1988年之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下降,其中,1988—2000年,下降速度较快。2000年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维持在0.4%左右。分析:凭借着中国劳动力的廉价和丰富吸引力大量外过资本,而教育和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力质量大幅提高,这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与规模:消费与内需2006年,居民收入与消费: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6.6%,农村居民实际人纯收入增长率6.6%,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11.6%,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4.5%,社会消费实际增长率9.9%,消费品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60(亿元)名义增长率10.5%实际率11.0%.技术与规模:消费与内需国民经济增长正在走上主要依靠内需增长拉动的轨道。内需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1997--2001年分别为58%、74%、94%、89%和103%。2002年,投资和消费都将迅速增长,并进一步拉动内需。分析:收入增加使得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促进消费,消费增加进一步拉动需求,而内需的增长要求生产规模扩大,故生产要素投入增加,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基本因素:制度◎由于产权制度处于制度的核心地位,其他经济制度的变化可以在产权制度变化上得到解释,所以在这里只考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权制度安排的变化。◎在中国,产权制度安排的变化突出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经济的快速增长。非公有经济这种排他性的私有产权提供了个人激励,导致了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乃至推动改革深入的重要力量。◎非国有经济占GDP的份额由1978年的12%持续上升到1998年的45%,占据了重要地位。改革期间非国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占据了主导地位。基本因素:制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度方面由原本的完全公有经济向公私兼容的经济模式转变,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刺激下,使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导致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人均资本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人均储蓄的增加和人口增长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储蓄率或投资率不断增加,因此人均资本增加,即资本深化,进而引起人均产量增加,所以我国的经济不断增长。●再者,在人口方面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有效的控制了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侧面引起人均资本的增加,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由增长核算方程和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可知,以下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劳动•(2)资本存量的规模•(3)全要素生产率•(4)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其中,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总之,在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将主要依赖于高投资,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渐下降,全要素生产率还不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贡献是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可依靠动力。小组成员:高丽牛宁李玉霞李蒙蒙康慧君杨丽香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