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同光新政一、学术动态简况二、历史背景分析三、新政具体内容四、民营企业兴起五、早期维新思想六、评价同光新政一、学术动态简况•(一)解放前的相关研究•1、晚清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争•1867年:同文馆应否招收正途出身学员;•1874年: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1883年:建筑铁路问题的争论。•2、早期改良派和维新派对新政的批评•3、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对新政的态度•4、相关的学术研究•赵尔巽等:《清史稿》。•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萧一山:《清代通史》•施复亮:《中国现代经济史》•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二)解放后的相关研究•1、50年代全面否定•《中国近代史》、《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牟安世:《洋务运动》•2、60年代的论争•3、70年代后的研究•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杜为德、林庆元、郭金彬合著的《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董蔡时的《左宗棠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主编的《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董守义的《恭亲王奕欣大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陈钧、任放的《世纪末的兴衰——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4,论争的焦点•第一,出发点和立场问题。•第二,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问题。•第三,洋务企业性质问题。•第四,晚清政府外交活动。•5,台湾地区的研究(三)争论的主要问题•1、“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1)认为它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反动思想。•(2)认为它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3)认为它是一种由积极走向消极反动的社会思潮。•2、关于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关系•(1)认为洋务运动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是起积极作用的。•(2)认为洋务运动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认为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主要的。•(4)认为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作用是主要的。•3,性质和历史地位•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进行垂死挣扎的自救运动,也是他们勾结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的卖国运动(刘晓光《洋务运动不该肯定》,《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6期)。•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是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在客观上导致了资本主义幼芽的出土”(李时岳、胡滨《论洋务运动》,《人民日报》1981年3月12日;徐泰来《也评洋务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孔令仁指出:就洋务运动的本质倾向来说,它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是进步的;洋务运动功大于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革新运动(《中国近代史上存在着两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文史哲》1983年第3期)。•戚其章以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为衡量标准,认为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近代企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评价洋务运动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标准》,《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孙占元则提出一种折衷看法,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开明派掀起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求强”“求富”的变革运动;它对内镇压以自救,是反动的,而对外御侮以自强,又是进步的(《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新政》,《东岳论丛》1988年第6期)。•历史地位:•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巩固了旧的封建统治,是一条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反动路线,不代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可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同日而语(黄逸峰、姜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红旗》1984年第7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应该纳入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越来越多的同志倾向于对洋务运动作基本肯定的评价。有不少文章从“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作进一步探讨,并取得了可喜进展,肯定多于否定(李平生等《全国第五届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4、洋务运动与近代文化•从近代文化史、社会史角度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探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近年来洋务运动史研究中的一个新动向•叶晓青1983年初发表的《西学输入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文,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李侃:《洋务运动与近代文化》,《求索》1988年第2期•陈绛:《洋务运动与儒学传统》,《复旦学报》1986年第4期•黄清根:《论洋务时期的文化变迁》,《江汉论坛》1990年第5期。•5、洋务运动与外交•把洋务派的外交路线视为“妥协投降”,把洋务派的外交活动视为“丧权辱国”。•章鸣九、刘天路等认为,洋务派随着对西方资产阶级外交知识、法律知识的了解,已初步具有国家主权平等的思想,产生了近代的国际意识,其外交思想正在向近代化迈进;在外交实践中,他们还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为武器,揭露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提出了修改条约、收回利权的主张。章鸣九《洋务思想家外交思想的近代化》,《北方论丛》1989年第4期;刘天路《洋务派外交思想简论》,《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6、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否定说。刘大年、方衡、高永生。•肯定说。李时岳、胡滨、徐泰来、夏东元。•不存在“洋务派”或“洋务运动”。•7、洋务运动与教案问题•8、人物研究二、历史背景分析•1、内外交困•外国入侵,国外资本主义刺激和影响•中国内部发生严重的动乱起义•2、辛酉政变,新派人物掌权•咸丰皇帝•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肃顺•奕訢•辛酉政变的经过及后果•3、政策的调整•开始重用汉人,注重实用主义。•进一步放宽对外政策,引进外国先进武器,在贸易和传教等方面对外国有所让步。•调整经济政策,提出“思夷长技以制夷”和“自强”口号,开始工业化运动。•军事上,进行一些改革,建设海军,展开练军•4、总理衙门与外交新局面•职责:办理洋务,包括一切对外事务、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派遣留学生等等.•中国外交逐步走上近代化•5、洋务派官僚•奕訢、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6、洋务思潮•洋务思潮:是当权的洋务派官僚和不当权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共同参加朝野呼应的学习西方、谋求富国强兵的社会思潮。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借法自强”.•(1)、变易进化历史观,提倡借法自强。•(2)、从重义轻利的义利观逐渐转向具有现代色彩的义利观,冲击传统的“本末”观念,强调工商立国。•(3)、鼓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张之洞的《劝学篇》.三、新政具体内容•1、军事工业•建立19个新式兵工厂: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和福州船政局。•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2,民用工业•原因:军用工业发展的影响和需要;受外资工业的刺激和影响;军工企业已在经验、技术、人才等方面为民用企业提供一定的基础。•建立167家民用企业,其中国营民用企业27家。•航运业:轮船招商局•铁路建设:•电报业:•矿业:16座新式煤矿,官办6座,官督商办10座,台湾基隆煤矿、直隶开平煤矿。•冶炼业:贵州清溪铁厂、汉阳铁厂。•轻工与机器修造业:131个,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和湖北织布局。•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建立练兵和近代海军•李鸿章:整顿和训练直隶防军。•建立近代海军:四支互不统属的舰队: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4,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创始于同治元年(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这是我国第一所外国语学堂•1867年福建船政学堂建立,培养轮船制造和驾驶人才,为第一所科学技术学堂。•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军事学堂应是1880年在天津开办的北洋水师学堂。•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一书所列《洋务派兴办学堂简表》统计为22个。据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一书统计到1894年为24个。•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翻译机构,集中力量翻译西书,这构成了新式教育的又一组成部分。•向西方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中新式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外国在华机构、特别是外国宗教团体在我国也创办了数量可观的各式学堂及翻译机构。•新式教育作用:•首先,它开始打破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思想文化在我国教育中的一统天下,在教育内容中引入了西学,为社会发展培养了所需要的新式人才。•其次,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为教育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前提。•新式教育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四、民营企业兴起•1、产生的条件及途径•条件:商品市场(城乡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劳动力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流入城市);资本市场(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积蓄财富投资于新式工业)。•途径: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刺激下,直接移植西方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建立的。•2、经营的困境•资金少,规模小,力量薄弱。•主要经营轻工业和小规律采矿业,主要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对外国和封建官府具有强烈的依赖。•杨德才著:《中国经济史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只要国家政府加以扶持,它就会冲击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和旧的生产关系,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3、资本原始积累的困难•近代中国不可能走由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近代机器工业这一正常发展道路,而只能走移植模仿式的资本发展道路。•资本原始积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或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上,而是资本或财富集中到或曰积累到生产利润的“市场经济主体”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市场经济主体萌生和塑造的过程。•其次,并非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上、产生了贫富悬殊就算资本原始积累已经完成,而是资本积累到足以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或者积累到能够适应一种新的产业趋势,方算资本原始积累完成了。•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一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反复论及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她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暴富阶层个人敛财发迹的过程称为“中国当代的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太分散(而不是“过分集中”)、民间资本规模太小,还依然是中国产业得以升级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促进资本集中、推动市场化资本形成,扶植市场经济主体,是中国产业现代化要求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任务。•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第一,必须拥有大量的有人身自由的,但丧失了一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就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第二,必须在少数人手中集中了大量的、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必然使用暴力手段,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从而加速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这一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提供了最初和必要的前提。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在英国,这个过程进行得最彻底、最典型。•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还通过对殖民地人民和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积累起大量的货币财富,其主要手段有:推行殖民制度,贩卖黑奴,进行商业战争,发行国家公债,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等。•资本原始积累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五、早期维新思想•1、新的社会阶层•(1)从旧式地主、商人和官僚买办中分化出一批现代工商业者,如盛宣怀、朱其昂、郑观应、经元善、唐廷枢、李宗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