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说意蕴【考点解读】1.考查内容: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2.考查形式:主观问答题。3.考查频度:高频考点。【考点解读】主旨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主要包括思想意蕴探究和情感意蕴探究两种。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主要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认识和启示。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题型例说(一)人物类探究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设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思路:从题目看,小说着力点;从情节看,是否围绕此人展开(着墨多);从人物看,另一个人只是陪衬此人;从主旨看,是通过此人表现的。2.探究塑造人物的意图设问: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人物形象的作用)思路:(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4)揭示或凸显主旨。3.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1.探究结尾的合理性设问: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思路:情节结构: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主题:升华主题;人物:很好地展现了人物形象。艺术效果:“空白式”“出人意料式”,引发读者无尽的联想想象,丰富小说的内涵。2.探究情节的必要性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情节删去,你觉得呢?【作者设置某情节,有何意图(作用)?】思路:结构上,与上下情节的关联情节上,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上,表现人物性格,使之更丰满主题上,更丰富、深刻这一情节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某某形象;这个情节为下文描写某某作了铺垫;这个情节(结尾)突出了某某主题。(二)情节类探究(三)主题类探究1.探究意蕴的丰富性(多样性)、深刻性(由表及里)。2.探究作者情感态度设问:对于文章的主题,你怎样看?思路: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③揭示什么人生哲理。④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3.探究文本启示设问:小说给你什么启示?文中的某观点,你是否认同?思路:结合文本观点和主题加以概括阐释(四)标题类探究1.探究标题意蕴设问: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思路: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2.探究标题作用设问:文章以这个为题有多重考虑,请结合文本谈谈。结合小说,探究小说标题的作用。思路: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④突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⑤用手法吸引读者;(双关、象征、比喻、反问、反语)3.标题比较探究合作探究1、有人认为题目用“父与子”更为恰当,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不认同。(观点)“静流”是文章的情感线索,串联了父子间的情感变化(情节);“静流”更能体现父子间情感“默默变化”的特点(主题);“静流”用比喻手法,含蓄而生动,富有韵味(修辞手法)“父与子”太普通,太过于直白,不能突出故事特点(否定对方)2、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是父亲。(观点)①父亲是文章着墨最多的人物,文章从开头对父亲的描述、父亲对弟弟的态度以及后来父亲态度的转变的各个角度写出了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人物形象);②在每次矛盾冲突中,父亲都作为化解者出现(情节设计);③对父亲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那种静静流淌的亲情,有力地表现出了家庭中亲情的主题(主题表现)。2、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是父亲与弟弟。(观点)父亲和弟弟都是文章着墨比较多的人物,小说围绕父亲和弟弟之间的情感变化展开,(情节)表现了父亲与弟弟之间静静流淌的亲情,这也是小说着力表现的主题。3、文章设置了“侄儿”的情节,你觉得是否有必要?有必要。(观点)①这一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弟弟柔弱外表下隐藏的坚韧自持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父亲貌似强大外表下的软弱的一面(人物形象);②为下文父亲和弟弟在思想情感上的和解、相融作了铺垫(情节结构);③暗示着“父爱的延伸、传递”,使主题得以深化(主题)。4、父亲这个人前后态度有明显的变化,你觉得这种变化可信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来谈谈。可信。(观点)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在弟弟读书时期不太理解他的很多行为,对弟弟的很多想法都是横加干涉的,后来弟弟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父亲对弟弟的态度,内心的亲情驱使他在很多事情上的态度尤其是对弟弟的态度上有了明显地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源于对孩子的爱(文本)。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这样的父亲,存在着许多因为某种变故而使人物性格转变的典型,这样的形象就来源于生活。(现实)所以说这种变化是可信的(结论)。5、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②成长史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当堂检测抢分·直击题点-17-一二三(2016全国高考甲,原文《战争》见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抢分·直击题点-18-一二三解题有法:1.审题目要点“小故事”用“大题目”是否合适→探究标题意蕴。2.找答题依据①“战争”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我”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才拿起电话,从而有了后面的层层推进;②两人因为“战争”而相识、相恋,最后因“战争”生死两隔;③文章中看似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与“战争”密切相关;④以“战争”为题,既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讴歌了人性的美好。如答不合适,也要从小说三要素及小说主旨入手分析。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种角度探究,都要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拓展: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用模板答题观点+理由①+理由②+理由③。整合答案:观点一:合适。①大题目小小切入,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手法);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背景);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主题)。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再次阅读小说《第二种失败》,回答下面的探究题。文章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①从主题上看,他死在自己的枪下,败给了自己内心的脆弱,性格上的悲剧能更好地深化人往往被自己打败(第二种失败)的主题;②从人物形象上看,用奄奄一息仍紧抱旗杆的伤兵与害怕面对失败而开枪自杀的他形成对比,反衬了他的脆弱,展现了作为英雄的他的另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文章结构上看,小说悲剧式的结尾与开头的悲剧氛围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④从表达效果上看,本应是胜利者的“他”竟然在还没有看清山顶的景象时就选择了开枪自杀,引人深思,令人回味。3、再次阅读小说《一封信》,回答下面的探究题.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其主题可作多种解读,请结合文本,对小说主题进行探究(不少于两种)。①亲情、爱情的交响曲。既表现了牛筋老汉对儿子的亲情,也展现了春草对大虎的爱情。“前年你过年回来,垂头丧气的,脸色蜡黄,就知道你在城里没少受罪”、“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我和你娘都挺想你……”都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想念。“你在外面,别太累,多喝水……大虎,你爹你娘都挺想你,我更想你……大虎,我喜欢你……”则表明了春草炽热的爱。3、再次阅读小说《一封信》,回答下面的探究题.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其主题可作多种解读,请结合文本,对小说主题进行探究(不少于两种)。②展现了农村新老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以牛筋老汉为代表的老一代,安于现状,只图日子安安稳稳。而以大虎、春草为代表的的新一辈,积极进取,追求幸福,希望通过在城市的打拼来改变命运。两种价值观在一封信中相碰撞,引发读者深思。3、再次阅读小说《一封信》,回答下面的探究题.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其主题可作多种解读,请结合文本,对小说主题进行探究(不少于两种)。③揭示了农村、农民的生存发展现状。农村成为空心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闲置现状严重。农民工生活艰难。新一代农民是应该在城市打拼,还是立足农村,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值得思考。总结提升【答题模板】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