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县宗海乡五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书一、五云村现状(一)五云村基本情况五云村位于县城以北,距县城54公里。辖7个社、364户、1225人,其中劳动力610个,常年在外务工430人。有村社干部8人,党小组6个,党员43人。总耕地面积1421亩,其中田288亩,地1133亩,林地面积4489.5亩。小(一)型水库1座,山坪塘7口,蓄水池3口,提灌站5处,渠系7614米,红层打井33口。村级泥石路9.3公里,社道泥石路22.3公里,户道路22公里。手机444部,固定电话45部,摩托车76辆,拖拉机10辆,农用车1辆,中型客车1辆,收割机1台,农机总动力520千瓦。有线电视入户率50%,农网改造完成50%。农居可分为42个院落,其中楼房17户,平房1户,砖木结构17户,穿斗结构10户,土墙房336户。村域经济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导产业是种植林果和养殖畜禽。2007年粮食总产量510吨,培植大户6户;出栏生猪2737头,出栏小家禽30000只,培植大户4户;常年外出务工430人,全家外出60户,其中县内30人,县外400人,劳务总收入250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3850元。2008年“5.12”地震,全村倒损房屋54户,177间,严重受损房屋92户,300余间,山体滑坡3处,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余元。(二)存在主要问题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传统的种养业模式仍占很大比重,产业结构不合理、良种率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优势特色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出现,对农村经济发展拉动力不足。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种养业和劳务收入。2、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产业设施滞后,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综合生产能力低,农民增收困难。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全村现有的灌渠和蓄水池、塘、堰未作硬化防渗处理,且年久失修,使用效率很低,同时还有40%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保障;大多数田块没有田间机耕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3、村容整洁度较差,村舍建设普遍缺乏科学规划。“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农房布局散乱,结构不合理,人畜未分离;“三改一建”未达标;渠、路、林不配套。4、村民素质偏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村内没有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活动阵地。村民文化程度偏低,市场竞争意识不浓、劳动技能较低、文化生活贫乏、卫生习惯较差,精神文明建设滞后。5、民主管理和干部作风有待加强。制度建设、村务等管理不规范,党员“双带作用”发挥不明显,村民自治意识不强。(三)发展优势1、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便利。五云村距宗海场镇仅3里,西玉路贯穿全境,而且移动、联通通讯信号覆盖全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农业产业化已初见成效。近年来,五云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林果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的农业产业初具规模,栽植核桃200亩以上,部分已挂果;涌现种养大户33户。3、全村人均耕地接近1.1亩,大多数是坡地,但是土地平整,土地肥沃。同时全家外出务工40户,有利于土地合理流转和规模集约化经营。4、五云村2008年被列为盐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村民建设热情很高,又有交通、农发等项目的投入,为该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二、五云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的总体取向以及市委八届二次全体(扩大)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为重点,立足村情、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统筹安排、量力而行,抓住影响农村发展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全力抓好五云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全县新农村建设作好示范。2、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贯彻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确定产业调整方向和重点发展项目,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结合产业布局实情将全村分为3个层次:旱地以栽植经果林为主,庭院以反季节水果为主,水田以种粮养鱼为主。(3)坚持把握重点、统筹规划的原则。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放在首位,让每户农民掌握1-2门增收致富技能,着力提高农民的产业化、市场竞争意识;村“两委”统筹规划,整合项目,发展特色种养和劳务开发的产业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把我村打造成生态特色种植型的文明新村。(4)坚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在生产发展上,优先支持专重大户和外地业主,适度发展规模集约经营;在基础建设上,坚持不举债,优先建设交通和水利等公共设施;在民居建设上,以农户投入为主,上级补助向规划的居民点和院落倾斜。(5)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对各种建设和生产投资,必须进行环保评估,不引进污染大和能耗高的项目;在民居建设上,必须坚持统一规划,节约土地和注重整体美观;在社会事业服务设施建设上,要合理利用学校等闲置设施。(6)坚持突出主体、尊重民愿的原则。五云村村民是建设的主体,村“两委”班子是组织者,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不搞强迫命令,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重点向主导产业倾斜,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3、奋斗目标根据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到规划期末,五云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快速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整洁美观,乡风文明程度提高,管理科学民主。(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力争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化经营,2012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500万元,年均增长8%。(2)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切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形成社社通、户户通的交通网络格局,初步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00元,到2012年达到8000元以上。(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农村社会保障成果。(4)农村文明程度全面提高。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增强村民民主法制意识,树立爱国守法、勤勉自强、团结互助、孝悌和睦的文明风尚。村社管理民主,村规民约完善,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符合政策生育率达100%。(5)村容村貌较大改观。积极推进人居环境建设,清洁能源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6)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二)建设内容根据该村农民的种养习惯,按照“果畜兴村”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骨干产业,发挥经济效益,仍然是该村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只有做强做大支撑产业,落实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才能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真正形成“产业兴村”、“科技强村”、“效益富民”。1、大力发展主导产业(1)种植业:加快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是以蚕桑、核桃干果为发展重点,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和档次,逐步实现规模经营,以蚕桑为重点,把全村60%旱地套种桑树,做大做强蚕桑产业。依托蚕业协会,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效益优势。二是利用房前屋后,大力发展短期原料林200亩,力争到规划期末达到产值100万元。(2)养殖业:积极发展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充分利用果园空行地,大量种植牧草,重点发展生猪产业。建设标准化猪舍2000㎡,引进PIC种猪50头,培植养猪大户50户,到2012年力争年出栏生猪10000头以上,实现年产值达700万元。(3)劳务业: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村。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维权等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300人,实现年劳务收入达350万元,人均劳务增收达2500元。积极鼓励该村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发展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文化旅游业,共建美好家园。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坚持经济要发展,道路必先行的发展理念。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将全村3公里村道(除已建成水泥路外)和6公里社道路建成路面宽3.5米,厚18厘米C30水泥路;25公里入户路,建成路面宽1.5米,厚8厘米的C25水泥路;新修田间机耕道20公里,上山机耕道20公里。(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是农业的命脉。由于该村水利设施还不完善,现有灌渠、蓄水池、山坪塘渗漏严重,使用率很低,同时还有一部分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保障,严重制约该村的经济发展。要支撑起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就必须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面对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村“两委”将全村水利基础设施作了科学详细的规划:二是新修山坪塘1口,整治山坪塘7口;新建蓄水池1口。新建石河堰4处。按此规划实施,基本解决全村生产生活用水。3、加强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体系,改变“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环境。要以沼气池建设作为能源建设的突破口,重点抓好“一建三清五改”工作:一建(建三结合沼气池)、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路障)五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道路);搞好庭院净化、道路绿化、环境美化。同时大力发展利用太阳能,让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十一五”期间,计划全村五改达90%、90%的农户有卫生井,新建沼气池40口,发展天燃汽用户100户,新建垃圾池15个。4、加快农村民居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根据五云村的实际情况,民居建设以分散居住为主,相对集中居住为辅。分散居住的农户,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三方面整改:一是修通入户水泥路;二是搞好户办工程“六个一”(一个经济园、一口蓄水池、一眼卫生饮水井、一口沼气池、一个硬化院坝、一条进出家门的硬化路);三是房屋整修以川西北民居为主(即:坡屋顶,勾檐刷白,山墙采取用外墙刷白,部分户贴外墙砖,旧房翻新以勾檐座脊为主)。集中居住的农户,规划建居民点2处:容纳80户250人,包括村小学、幼儿园、商品超市、农贸集市、村“两委”办公地和卫生站设在此处。乡敬老院建在原村学校内。居民建房由县新村办提供户型设计图样:三人户建筑面积128m2,占地60m2,四人户建筑面积152m2,占地75m2,五人户建筑面积170m2,占地83m2,六人户建筑面积278m2,占地94m2,除六人户为三层外,其余均为二层。庭院占地230—250m2。“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集中居住楼房80户,建筑面积12160m2,院坝硬化90%。5、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使普及率达100%。在村科技培训室增挂成人教育学校牌子,分三年对全村的劳动力进行一次轮训,培训内容: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农村实用技术,使之掌握1-2门种养殖技术或非农职业技能。(2)、积极发展农村卫生、计生事业。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100%,在居民点设村甲级卫生(计生)服务室,配备常规诊断、检查、治疗设备和1-2名医生,每年免费为村民进行一次常规性体检,为育龄妇女进行两次以上的生育保健检查;对村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就近治疗,解决看病难、难看病贵等问题,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全村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100%。全村90%以上人员饮用清洁卫生自来水,80%以上农民使用卫生厨厕。在村办公室建1处婚育文化活动室,办好计划生育宣传栏,常年帮扶20户计生“三结合”户。(3)、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阵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