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一、什么是“学习型社会”?二、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三、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四、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文化传承的意义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提出概况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口号,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之后,一个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的活动便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当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时,明确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地位,保障教育公平,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交融。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成为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就象坐标上的两个数轴,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从两个维度标示了人们的学习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学习型社会”的特点(1)人人都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2)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3)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知识”发展预测据说,今天一个人一年的信息接受量相当于17世纪英国一个农场主17年阅读量的总和。今天知识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将很快就会被淘汰。有专家预测:2020年的知识总量将是现在的3至4倍;而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总量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因此,在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能满足日后一生工作生涯的需求;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需延长为5-22岁;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类惟有把12年制的学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手段。因此,促进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平台,使每个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信息化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终身教育(或称终身学习)是发端、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80年代后开始在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付诸实践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进行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经历了十几年的努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首先,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其中数字图书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走在国际前列。并且移动教育的逐步启动,也大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因为中国的手机用户要远远大于在线上网的人数。其次,在建设标准方面,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推出40余项标准,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为异构系统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日前建有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35所、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80个,还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2010年,要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要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现阶段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资源整合与应用集成水平要有明显提高。2020年,真正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支撑。包括形成支持我国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知识共享渠道和机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部分领域的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上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先进水平。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我国人民接受教育的途径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范围.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我国正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职后教育与培训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阅读教材,思考什么叫“知识”?古训“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在今天有何新的意义?知识,不仅仅是贮藏在头脑中的具体的科学文化理论,还包括获得这些理论的能力与方式等。1、新知识不断出现,需要人们不断学习;2、知识创新在不断进行、永无止境;3、知识不断扩展,需要人们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4、社会不断发展,面对不断涌现的、“无穷的”新知识,人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学习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怎样做到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①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第58页②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第59页建立学习型社会,是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特征。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在学习型社会,学习是人们的强烈愿望和实际社会的“第一需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同时,国家也要为人们的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每个公民随时随地地接受教育。思考归纳: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2)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我国有何意义?思考归纳:(1)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有何意义?繁荣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加快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主创新能力,使得文化发展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有何意义?①②③④反映了当代世界的新潮流。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提出了“创新”的历史性任务。而创新,就要求充分开掘人力资源,就要求“创建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解决我国当前新问题的新举措。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着四大挑战:一是失业的巨大压力和就业的重负;二是经过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能否和如何保持增长的持续性;三是收入不平等和地区差距日益扩大;四是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创建学习型社会,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应对这些挑战。(2)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我国的整体意义①②③一、什么是“学习型社会”?二、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三、怎样建立“学习型社会”?四、建立学习型社会对文化传承的意义小结:练习:韩愈著名的《师说》讲道,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启示我们()A、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学习方式不断改善B、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C、建立学习型社会,可以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发挥D、教育应成为国家工作的中心B单项选择练习: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指出,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指出,必须善于学习。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运用文化生活理论回答:(1)怎样理解“学习,学习,再学习”?(2)怎样才能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1)“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说,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永远学习。要建立学习型社会。(2)建立学习型社会,是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特征。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在学习型社会,学习是人们的强烈愿望和实际社会的“第一需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同时,国家也要为人们的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每个公民随时随地地接受教育。答案:第二单元逻辑结构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创新前提-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途径-手段-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作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发展的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的方向自觉投身群众实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简称家教,英文是tutor)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普及这种类型的教育,所以,在事实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基础教育。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预计到2020年,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教材P56-59有五则材料和图片,分别说明了什么?①第一则材料和图片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对社会进步、个人发展以及丰富人们的生活有重要作用。②第二则材料和图片说明知识不只是贮藏在头脑中具体的死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③第三则材料和图片说明人们接受教育的途径已远远超出传统学校教育的范围。④第四则材料和图片说明人人需要终身学习。⑤第五则材料和图片说明网络拓展了人们学习的空间,扩大了学习的交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