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消化与吸收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四节小肠内消化•小肠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食物消化阶段–食糜在小肠停留时间长,3~8小时–小肠内消化液种类多,消化酶齐全–小肠运动反复、活跃•小肠是已消化营养成份吸收的重要部位,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和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一.胰液的分泌Secretionofpancreaticjuice•胰腺兼有外分泌与内分泌功能•胰腺内分泌功能由胰岛分泌的多种激素实现•胰腺外分泌能分泌具有强大消化能力的胰液(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性质:胰液是无色,pH7.8-8.4的碱性液体,分泌量1-2升/日成分:水、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是碳酸氢盐和多种离子;有机物多种消化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腺泡细胞:主要分泌酶蛋白。导管细胞:主要分泌碳酸氢盐和水分。1.碳酸氢盐:①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②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碱性环境。2.胰淀粉酶(pancreaticamylase):胰淀粉酶淀粉麦芽糖+葡萄糖3.胰脂肪酶(pancreaticlipase):胰脂肪酶脂肪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胆盐、辅脂酶)4.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肠致活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盐酸、组织液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胰蛋白酶蛋白质胨和眎糜蛋白酶蛋白质胨和眎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蛋白质氨基酸、多肽氨基酸(二)胰液分泌的调节在非消化期,胰液几乎是不分泌或很少分泌的。进食开始后,胰液分泌即开始。所以,食物是兴奋胰腺的自然因素。胰液分泌的调节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1、头期的胰液分泌食物的色、香、味对感觉器官的刺激或者给动物假饲,均可引起含酶多但液体量少的胰液分泌。这是由于条件反射或食物直接刺激口咽部等感受器所引起的,其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递质为ACh。2、胃期的胰液分泌食物扩张胃,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引起含酶多但液体量少的胰液分泌。扩张胃以及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也可刺激胃窦黏膜释放胃泌素,间接引起含酶多但液体量少的胰液分泌。此期的胰液分泌只占消化期胰液分泌量的5%~l0%。3、肠期的胰液分泌肠期的胰液分泌是消化期胰腺分泌反应的最重要时相,此期的胰液分泌量最多,占消化期胰液分泌量的70%,碳酸氢盐和酶含量也高。3.胰液分泌的反馈调节小肠粘膜分离的CCK-释放肽,可刺激I细胞释放CCK。而胰蛋白酶可使CCK-释放肽失活。进食的蛋白分解物+CCK-释放肽+CCK释放-+胰蛋白酶胰液分泌调节示意图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胆汁(bile)是由肝细胞不断生成的。(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肝胆汁因含胆红素和碳酸氢钠而呈金黄色或桔棕色;肝胆汁呈弱碱性PH为7.4。•胆囊胆汁因水分和碳酸氢盐被吸收浓缩而颜色变深呈棕黄色或深绿色;因碳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6.8。•成分:不含消化酶,水、胆色素、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以及所有的无机盐(Na+、K+、Ca++、Cl-、Hco3-等)。(二)胆汁的作用(主要以来胆盐)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2.运载脂肪促进脂肪的吸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A、D、E、K)。4.利胆作用。5.排泄作用。6.中和胃酸。(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胆汁的排放是间断的。食物是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调节,其中高蛋白引起的胆汁流出最多。脂肪获其混合食物次之,糖类食物作用最小。胆汁分泌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以体液为主。1、神经作用进食动作食物对胃迷走神经胆汁分泌和排出小肠刺激胃泌素2、体液因素胃泌素(gastrin)胃泌素肝、胆囊分泌和排放胆汁盐酸分泌S细胞促胰液素促胰液素(secretin)作用于胆管细胞,使胆汁分泌量增加,胆盐不增加。胆囊收缩素(enterokinase)使胆囊收缩,Oddi’s括约肌舒张,胆汁排出。胆盐(salt)90%的胆盐由肠粘膜吸收后,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返回的胆盐有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的作用。三.小肠液(一)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性质:弱碱性等渗液成分:水与无机盐(钠、钾、钙、氯等)酶类:肠致活酶(寡肽酶、二肽酶、二糖酶等)作用:消化稀释保护(二)小肠的运动1、小肠运动的形式:紧张性收缩(toniccontraction)分节运动(segmentation)蠕动(peristalsis)周期性移行性复合波(MMC)分节运动的意义:1)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消化;2)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助于吸收;3)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蠕动是一种环行肌和纵行肌共同参与的把食糜向着大肠方向推送的运动。蠕动的意义: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一步,达到一个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2、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在靠近回盲连接处的回肠内,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加厚,起括约肌的作用。作用: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延长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有利于小肠内容物完全消化和吸收。阻止大肠内容物向回肠倒流。3、小肠运动调节壁内神经丛调节外来神经调节副交感神经促进肠运动交感神经抑制肠运动体液调节胃肠激素人类大肠的消化功能退化大肠主要功能:暂时贮存消化后的残渣物质吸收水分及形成大便维生素的吸收第五节大肠内消化Largeintestinedigestion一、大肠液的分泌性质碱性液体成分粘液、碳酸氢盐作用–保护肠粘膜–润滑粪便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大肠内细菌中的酶对食物残渣有发酵和腐败作用细菌利用大肠内容物合成维生素B族复合物和维生素K各菌群互相制约繁殖生存。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造成大肠菌群失调,可引起部分维生素缺乏和腹泻等。三、大肠运动与排便反射大肠运动形式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排便反射第六节吸收(Absorption)一、概述[吸收]—食物经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口腔、食道——不被吸收;胃——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吸收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胆盐;大肠——吸收水分、盐类。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的吸收面积大。绒毛中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物质的吸收和转运。小肠内的食物已被消化成小分子物质,易于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长,3—8h。吸收的途径:跨细胞途径:营养物质—上皮细胞—腔面膜—组织间隙—血液、淋巴液旁细胞途径:营养物质—细胞间隙—组织间隙—血液、淋巴液吸收方式:被动扩散(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饮等。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水的吸收成年人每日摄入1~2L水,每日分泌的消化液为6~8L,所以胃肠每日吸收的液体总量多达8L左右,而每日随粪便排出的水仅0.1~0.2L。水的吸收是被动的,各种溶质,尤其是NaCl的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是水吸收的动力。(二)无机盐的吸收•单价碱性盐类,如钠、钾、铵盐的吸收很快;多价碱性盐则吸收很慢;而与钙结合形成沉淀的盐则不能被吸收。•1.钠的吸收成年人每日摄入5~8gNa+,每日分泌入消化液中的Na+为20~30g,而每日吸收的钠为25~35g,表明肠内容物中97%~99%的钠被吸收回血液。•2.铁的吸收铁的吸收量较有限,人每日吸收铁约1mg,仅占每日膳食中含铁量的5%~10%。铁的吸收与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体内铁过多,可抑制其吸收;孕妇、儿童及急性失血者对铁的吸收量增加,大约比正常人高2~5倍。•3.钙的吸收钙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其中以十二指肠的吸收能力为最强。食物中的结合钙须转变成离子钙才能被吸收。(三)糖的吸收•食物中的糖类一般须被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别,其中以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吸收为最快,果糖次之.甘露糖则最慢。•葡萄糖的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其能量来自钠泵的活动,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见第二章和图2-3)。在肠上皮细胞顶端膜上的Nat-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可将2个Na+和1分子葡萄糖分子同时转运人胞内。基底侧膜上的钠泵可将胞内的Na+主动转运出细胞,以维持胞内低Na+,从而保证转运体不断转运Na+入胞,同时也为葡萄糖的转运提供动力,使之能逆浓度差转入细胞内。进入细胞的葡萄糖则通过基底侧膜上的另一种非Na+依赖性的葡萄糖转运体。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转运到细胞间隙而入血。各种单糖与转运体的亲和力不同,因此吸收的速率也不同。果糖的吸收机制与葡萄糖有所不同。它是通过顶端膜上的非Na+依赖性转运体转运入细胞,是一种不耗能的被动过程。(四)蛋白质的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必须在肠道中分解为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被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吸收的途径是血液。•与葡萄糖的吸收相似,氨基酸的吸收也与钠同向转运,也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但所涉及的转运体远比单糖复杂。目前已知,在小肠上皮细胞顶端膜上至少存在七种不同的氢基酸转运体,且需Na+、K+等参与;同样,基底侧膜上的转运体也不同于顶端膜上的转运体。(五)脂肪的吸收•在小肠内,脂类的消化产物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等很快与胆汁中的胆盐结合形成水溶性混合微胶粒,然后透过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静水层到达细胞的微绒毛。在这里,甘油一酯、脂肪酸和胆固醇等又逐渐地从混合微胶粒中释出,并通过微绒毛的细胞膜进入上皮细胞,而胆盐则被留在肠腔内继续发挥作用。•长链(含12个碳原子以上)脂肪酸及甘油一酯进入上皮细胞后,在内质网中大部分被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并与细胞中生成的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再以出胞的方式进人细胞外组织间隙,然后扩散至淋巴管(图6-16)。•中、短链(含12个碳原子以下)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的脂肪酸和甘油一酯是水溶性的,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不进入淋巴管。由于动、植物油食物中含有l5个以上碳原子的长链脂肪酸很多,所以脂肪的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六)胆固醇的吸收•胆固醇主要来自食物和肝脏分泌的胆汁,每日进入小肠的胆固醇为1~2g。来自胆汁的胆固醇是游离的,而食物中胆固醇部分是酯化的。酯化的胆固醇须在肠腔中经胆固醇酯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后才能被吸收。游离胆固醇通过形成混合微胶粒,在小肠上部被吸收。吸收后的胆固醇大部分在小肠上皮细胞中又重新被酯化,生成胆固醇酯,最后与载脂蛋白一起组成乳糜微粒由淋巴进入血液循环。(七)维生素的吸收•大部分维生索在小肠上段被吸收,只有维生素B12是在回肠被吸收的。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PP)是通过依赖于Na+的同向转运体被吸收的。维生素B12须先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台物后,再到回肠被主动吸收。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与脂类消化产物相同。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