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第九章要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获专业的培养要求。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获产生的预期变化。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说发挥着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三、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个体本位论:根据人的本性来确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孟子、卢梭和裴斯泰洛奇。社会本体论: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和康德。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根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四、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包括:1、人的全面发展和片面发展是相对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二节我国教育目的与教学构成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及基本精神教育目的的变动是通过政府文件、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表达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演变:1、1957年毛泽东: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有、两爱、两精神3、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2002年江泽民党的十六大报告: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想结合。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我国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二是自由的、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3、教育目的实现的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二、我国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三、全民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全面发展的教育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1、“五育”的相对独立性“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殊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2、“五育”之间的联系“五育”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灵魂与统帅的作用。智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前提和支持的作用。体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前四者的作用。第三节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什么是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及其内涵素质教育是1997年10月27日元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试试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第一,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第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第三,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二、素质教育的兴起于发展人们对素质教育的人认识和实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理论创建与实验研究阶段1985-19971987年柳斌《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首提“素质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2、区域推进阶段1996-19991998年,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要求将素质教育转入以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为主的阶段,即主要通过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贯彻教育方针。3、全面实施阶段1999年6月开始三、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第一,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关和师生观。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第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第二,加大教育督导力度第三,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第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第一,改革内部管理机制,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第二,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二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第三,改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四、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避免的误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有:第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第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第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学生或少给学生六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第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是对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第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第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第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错误理解。升学率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真正的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升学率的提高。第五章教师和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和作业(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1966年10月国际劳动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的一员。教师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第一,搞好教学工作。第二,做好思想品德工作。第三,全面关心学生健康。(二)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年青一代的品格塑造中起关键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二、教师的角色和劳动特点(一)教师的角色1、教师的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和朋友。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新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是由教师劳动目的和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劳动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应因材施教、灵活多变。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多了解学生,并能创造性的进行教学。2、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注意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和榜样。3、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要求教师有合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三、教师的权力和义务四、教师的职业素养(一)道德素养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四个方面的要求: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应该做到:第一,依法执教,严格治教。第二,爱岗敬业,廉洁从教。2、热爱学生第一,全面关心学生。第二,尊重和信任学生。第三,严格要求学生。第四,理解和宽容学生。第五,解放和放飞学生。3、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第一,善于与同事合作。第二,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修炼,言行一致。(二)专业素养1、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神的学科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2、教师专业能力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进行预测、分析与指导的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育科研能力(三)个性素养热情乐观、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团结合作、公平乐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客观方面来说,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方面来说,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一)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1、加强教师教育。建立一体化和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2、制定法律法规。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3、提供经济保障。(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该做的主观努力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第一,学生是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第二,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第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二、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力和义务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其核心精神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精神的基本原则包括: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去歧视原则。(一)学生的主要权力1、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受教育权实现义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社会和家庭、学校和教师等。2、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是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力。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个人尊严权、隐私权(二)学生的主要义务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的义务有:第一,尊重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第二,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第三,遵守所在学校获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三、学生的时代特点独生子女具备的积极的心理特点有: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2、进取心较强。好胜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优越性较强。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