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文化与中华文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旅游文化讲座长城文化与中华文明--长城的文化地理内涵王亚力湖南文理学院教授、博士2011年.春季图引1北方长城掠影北方长城示全图秦长城地图汉长城地图明长城地图明长城东端起点--辽宁丹东虎山长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为我国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起点和重要关隘。它建于明洪武十四(公元1381年)年,因城楼题额“天下第一关”而又名“天下第一关”。2001年山海关市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长城入海处—山海关老龙头居庸关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平县境内,为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是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旧称军都关。关隘两旁高山屹立,翠嶂重迭,山峦问花木葱茏,犹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迭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这里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密云县司马台长城河北省长城北京八达岭长城1北京八达岭长城2陕西榆林镇北台平行关遗址银川三关口明长城遗迹内蒙古的长城内蒙古境内分布有战国、秦、汉、西晋、北魏、隋、唐、金、明等不同时代的长城,是全国长城资源最爲丰富的省区。2007年,内蒙古测量确定了内蒙古境内明长城的坡面长度712公里,有墙体存在的段落爲555公里,消失段落爲157公里,消失长城占总长度的22%。明长城最西端--嘉峪关嘉峪关:明筑万里长城西部终点,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东北的嘉峪塬上。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嘉峪关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是长城沿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两座关隘之一。嘉峪关雄姿阳关长城遗址玉门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是万里长城最西的关口。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玉门关外的汉代长城图引2.南方长城揽胜南方长城地图南方长城起点—亭子关亭子关全景亭子关炮台修复后的南方长城中国南方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2年)长城南起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北到吉首的喜鹊营,全长三百八十二里,被称为“苗疆边墙”。黄丝桥兵营建于唐朝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是唐渭阳县县城。黄丝桥是古代用兵要地,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凤凰营衙署由凤凰山迁至黄丝桥,称新凤凰营。南方长城--拉豪兵营1南方长城--拉豪兵营2拉豪兵营现称拉豪石头寨,位于南方长城景点边,寨内住房全为石头垒砌。相传此兵营是苗民起义时唯一未被苗民起义军攻破的兵营。南方长城黄会营的书架塘南方长城--王坡屯兵营1南方长城王坡屯兵营遗址2王坡屯兵营在凤凰黄合乡书架塘村。该村村民大部分姓杨,相传是北宋杨家将后人。右边守营老人自称是杨家将第三十六代传人,并出示家谱为证。修复后的凤凰城墙长城文化与中华文明--长城的文化地理内涵(一)长城地理分布的线索(二)长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三)长城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四)长城对中华民族及文化的意义(五)总结语(一)长城地理分布的线索1.中国的长城的分布2.中国的民族分布3.北方长城沿线的民族分布4.南方长城与民族分布5.结论中国的长城的分布凤凰北京西安大同敦煌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从现存的长城遗迹来看,中国的长城主要分布在北方(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长城并没有分布在国土的边界,这就足以说明从整体上来看长城并不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的防御性建筑。中国的民族分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包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汉族主要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而其它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中国现有的长城也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这些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交汇、交界的地区。北方长城沿线的民族分布根据董耀会等人的研究北京沿长城地区有汉、满、蒙古等民族杂居区.辽宁长城附近有汉、满、回、蒙古等民族杂居区.河北长城沿线分布着汉、回、满、蒙古等民族杂居区.内蒙古长城沿线除了有蒙古族聚居区外,还有汉、回、满等民族杂居区.宁夏除了有回族聚居区外,还有汉、蒙古、满等民族杂居区.甘肃长城沿线有汉、回、藏、东乡、裕固、哈萨克等民族的杂居区.新疆长城附近除了有维吾尔等民族聚居区外,还分布着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东乡、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达斡尔、满等各民族杂居区。南方长城与民族分布南方长城主要分布在湘黔边界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分布着汉、土家、苗、侗等多种民族。南方长城以外的“生苗区”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如腊尔山、禾库、山江一带应该是中国苗族文化的核心地带之一;而南方长城以东以南的“熟苗区”则是苗族、土家族、汉族以及其它民族杂居的地区。结论:长城是中国民族交界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不是所有民族交界和交汇的地区都有长城,但在中国有长城的地方一般都是民族交汇、交界的地区。)(二)长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1、民族与民族文化的差异。2、民族交界地区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矛盾冲突。3、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北方长城的产生。4、汉苗文化的冲突与南方长城的形成。1、民族与民族文化的差异民族是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共同文化和共同意识的人口共同体。中国面积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巨大。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环境里生存繁衍,就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特征相适应的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大有小,语言文字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是最基本的,而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方式的差异是民族文化分异的基础(如农区和牧区)。2、民族交界地区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矛盾冲突历史上很多民族都相对集中于一定的区域。由于民族的地域迁移和扩散,必然使不同民族在地域上相互接近,并最终形成一些民族交汇、交界的地区。在这些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通过交流和碰撞,其矛盾和冲突就显现出来了。一旦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上升为军事冲突,长城现象就可能发生。表面上长城是军事冲突的产物。然而,军事冲突多起源于异质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特别在思维狭隘,沟通、交流方式落后的古代更是如此。3、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北方长城的形成1中国的北方地域辽阔、地势平坦,民族众多、特色鲜明。且不同民族分布区之间缺少足够的天然屏障。这种相对开放的民族分布格局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扩散和交流,也容易激化异质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炎、黄与蚩尤开始,到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因文化的冲突导致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就一直没有间断过。3、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北方长城的形成2北方各民族文化中,差异最大的就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这是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方式差异。这两种异质文化在中国北方的矛盾和冲突,几乎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也决定了中国北方长城的主体分布格局和基本走向。我国的北方是湿润地区向干旱地区的过度地(包括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在200到600毫米之间,自然景观是草原和森林草原及其过度地带。中国的干湿地区3、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北方长城的形成3半湿润地区是中国典型的农耕区,而半干旱的草原如果有水源也可以发展灌溉农业;草原地区是中国典型的牧业区,但森林草原地区更可以发展成为优质的牧场。因此这一过渡地带,应该是一片既可农耕也又可游牧的区域,这就为农耕和游牧两种文化在这一区域的角逐奠定了自然基础。逐水草而居的牧民3、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北方长城的形成4尽管牧区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马匹的机动性却能有效地提升牧区的军事实力。一旦双方发生战争,对农耕区的人民来讲,在开阔的地域抵御强大骑兵的进攻,最好的方式就是修筑长城。3、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北方长城的形成5从历史上来看,北方长城主要是为保护农耕区而建,它的位置随着代表两种文化的军事集团的实力消长而南北移动。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实力强大,长城北进西拓;而明朝积弱,所筑长城的位置也就明显偏南。因此,北方长城主要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矛盾冲突的产物。4、汉苗文化的冲突与南方长城的形成1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之一。有些人类学家认为,苗族的起源与远古蚩尤有关。由此可见,汉苗文化的冲突由来已久。4、汉苗文化的冲突与南方长城的形成2炎黄与蚩尤在逐鹿大战后,蚩尤战败被杀,其部落南移西迁。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就大批移居湘西一带,并在这里形成了稳定的族体。以后中央政府加大对边疆的开发,汉文化逐步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渗透。4、汉苗文化的冲突与南方长城的形成3由于文化的差异,湘西成为汉、苗文化冲突最剧烈的地区。这种文化的冲突在古代,常常演化成军事上的冲突。在湘西就表现为苗族人民不满朝庭的压迫和统治而发动起义。4、汉苗文化的冲突与南方长城的形成4在明朝统治的276年时间里,湘西一带少数民族反抗朝庭的起义和暴动发生了30多起。为了镇压和防止苗民起义,明朝统治者,根据北方修筑长城的经验,于1554年开始,在湘西筑起了一条“镇抚苗疆”的“苗疆边墙”。苗疆全图其他长城的成因此外,辽长城是契丹民族为抵御女真民族而修建的;金长城则是女真族为防止蒙古族的进攻而建造的。在这里攻防双方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农耕民族。所以,单纯地把中国的长城理解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矛盾冲突的产物,是不全面的。结论: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异质民族文化矛盾冲突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三)长城对民族文化的影响1.分离和阻隔功能表现结果2.交流和融合功能表现形式结果3.长城在中国文化地理中的作用1.分离和阻隔双边经济文化的交流作为防御性军事设施,长城具有明显的孤立、封锁作用,再配以零时性的封关政策,它的存在必然在一定的时期内有效地阻碍两边经济文化的交流。这种分离和阻隔作用在一定时期会加大文化的梯度---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分界线。北方长城的文化分离和阻隔作用我国北方自然条件从东南往西北是逐步过度的。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是既可农耕又可游牧。长城一旦修筑,由于其巨大的防御和保护功能,使得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由二元可行的不确定性,演化为以长城为界的两种文明的地域分异。北方长城的修筑在一定时期内,加大了文化的梯度,使其成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相对于自然环境的逐步过渡,长城的存在使文化的地域分布发生了突变,形成了断层。正如冷暖空气之间形成的锋面一样,长城正好处在不同文化之间文化梯度最大的地方。南方长城的分离和阻隔作用南方长城是在“生苗区”和“熟苗区”业已形成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但建立后,由于它的封锁和阻隔作用,使长城两边文化差异在一定的时期内更加明显,特色更加显著。对南方长城之外的“生苗区”,由于地形封闭,交通闭塞,加上军事封锁和南方长城的阻隔,苗族文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独立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苗族文化区”,很多地方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会说汉话的人依然很少。生苗区是典型的苗族文化区,熟苗区则接受了汉文化的苗族分布区,南方长城则是典型的汉苗文化的分界。南方长城与凤凰的文化景观分区结果:长城的文化阻隔作用,在一定时期加大了文化的梯度,构成了文化梯度的地理标志,成为异质民族文化的分界。2.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1单边文化融合功能长城的防守需要大量的驻军,而满足军队的需要,屯田、手工业和商贸业也就不可缺少。因此,伴随着长城的修筑和防守的需要,大量的人口从全国各地迁移到长城边缘。迁移人口的到来,带来了各地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在长城带的交汇、碰撞、融合必然促进经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这是长城的单边文化融合功能。2.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2双边文化融合功能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是同时存在的两个方面,差异导致矛盾和冲突;互补则为交流和融合预留了空间、奠定了基础。长城的修筑提高了掠夺的成本,也能在剧烈的军事冲突中形成一种暂时的均势和缓冲,使得双方在冲突的过程中,得以冷静地看待、学习和借鉴对方的文化,反思各自的民族政策和文化交流的对策,从而实现文化的高端融合,并促进文化的发展。异质文化之间的双边融合要比单边融合更能推动文化发展。因为它能让人们去思

1 / 9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