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鉴赏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此情脉脉谁语?闺怨诗鉴赏五组出品何为闺怨诗?闺怨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其中又有特别的一类称为宫怨诗,它一般是描写古代帝王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的妃子所生成的怨情。闺怨诗的起源与发展闺怨诗的“闺”字本意是小门。古人建房,其内室居住的往往是女眷,所以“闺”也常指代女性;“怨”者,即埋怨、抱怨的意思。闺怨诗的源头可以上溯到《诗经》。《诗经》中有大量的情诗和思妇诗,它们均以女主人公为抒情对象,或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或表现少妇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但这些诗大都是当时下层劳动者创作的,不存在“以诗托怨”的动机,它们最多只能说是我国闺怨诗的早期雏形。比如著名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所描绘的是一种凄凉空濛的秋秀意象,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求之不得的心理苦闷和迷茫。闺怨诗的真正成型应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曹植诗为代表。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白云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注释:宕子:远游子这是一首典型的抒写思妇之怨的闺怨诗,孤妾待归,哀怨切切,十分动人。另外,在曹植的《杂诗》闺情》以及广为流传的《美女篇》等作品中,也有许多这样的闺中待归的怨妇、弃妇的哀怨凄惨形象。事实上,唐代以前的“闺怨诗”主要是一些描写古代妇女愁情怨思的诗歌。这些诗歌表现了各类女子因种种原因与丈夫或恋人分离而产生的怨恨之情或相思之苦,反映了她们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或悲悼,或怨愤,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闺怨诗的鼎盛时期唐代作为我国闺怨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众多杰出诗人对闺怨诗的内容和题材做了拓宽与发展,取得了空前绝后、令人瞩目的成就。若根据抒情对象的不同,唐代闺怨诗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宦妇怨诗、商妇怨诗、征妇怨诗与宫妇怨诗。这四类闺怨诗作虽然拥有闺怨诗的诸多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内涵与社会价值等方面仍有许多细微差别,因而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值得人们重视与深研。宦妇怨诗我国古代社会从隋唐开始便实行科举考试,大量寒窗苦读的士子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成为国家栋梁,并从此别妻离子,供职朝庭,国事繁忙,案牍劳形;另一些士人则抛妻别子,驰骋疆场,立功边塞,博取功名,封王封侯。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文官武将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但是,仕途的顺利,并不意味家庭生活的美满幸福,“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王昌龄《变行路难》)、“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由于当时人们的人生信念往往是将功业理想高置于家庭之上,便造就了唐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怨妇群体,这就是宦妇怨诗产生的缘由。唐代有不少闺怨诗缠绵细致地抒写了文官武将们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因追求功名或国事繁忙,造成夫妻分离,致使闺中妻子产生幽怨情怀。在旁人看来,金榜题名,当官为宰,官高禄厚,成为人上之人,这些官员的妻子也会因夫贵妻荣,从此尽享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其实不然,这些闺中宦妇,衣食无忧,表面风光,但因丈夫囿于官身,五更待漏,案牍劳形,致使空闺冷落,青春流逝,红颜消减。于是,她们内心的怨情在闺怨诗中得到了最为真切细腻的表现。比如,李商隐的《为有》诗,便十分典型: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金龟婿”、“事早朝”表现的当然是官宦;“无限娇”、“怕春宵”描写的当然是宦妇;“无端”、“辜负”抒发的当然是怨情;所以这是一首典型的“宦妇怨诗”。这位宦妇自身条件和家庭环境都很好,青春美貌,富贵荣华可谓兼备;加之居住之地和气候季节也不错,冬去春来身在京城,生活条件十全十美。按理说这对夫妇应该尽情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然而却要“怕春宵”。这是为什么呢?诗中后两句以“无端”这种含怨带嗔的语句说出了原因:只为丈夫要去早朝,所以辜负深情,不能与妻子共享香衾;纵然是进入春暖花开的季节,住在繁华热闹的京都,摆设金碧辉煌的屏风,拥有娇艳美丽的容貌,那又怎样呢?丈夫一去早朝,让妻子独守空闺,一切美好的事物、景物、人物均不被重视,一切形同虚设。由此可知,和其他怨妇一样,官宦之妇也同样遭受着青春孤寂的折磨与闺房凄冷的煎熬。又如快炙人口的王昌龄《闺怨》诗,同样是一首“宦妇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位深闺少妇,原本兴高采烈,不知忧愁,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刻意打扮停当,登上高楼去观赏无边春色。可是,当她忽然看到大路边上青翠碧绿、随风飘荡的杨柳,许多感触顿涌心头,或许她回忆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时的情景;或许想到了如今春色无边,却无人共赏;或许想到了杨柳年年依旧,青春却难持久,于是,她后悔了,后悔自己让夫婿离家远行,觅取功名,封王封侯。这些曾被她视为无上荣耀的事情,在失落了爱情,失落了团聚的这一刻,忽然间变得微不足道了。化时此刻,她突然意识到以损伤感情,忽视青春为代价的功名利禄,又有什么值得追逐与珍惜的呢?这是多么得不偿失、糊涂透顶的行为啊!所以,忧从中来,她悔不当初。由上可知,“宦妇怨诗”在唐代闺怨诗中的特殊之处在于:诗中主人公——闺中少妇虽然不用操心衣食住行,不会担心名落孙山,不必恐惧人鬼殊途,她们既非“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亦非“不识君王到死时”(杜牧《宫人冢》),然而表面上的夫贵妻荣、风光无限,让人羡慕的官宦之妻,实则有着平常人家一样的空闺寂寞,孤独哀怨,令人同情。这类诗同样表现出了仕途顺利、操劳国事、建功立业、封王封侯与闺中寂寞之间的矛盾,真实地反映出唐代妇女对情感生活的重视与追求,以及情感屈居功名之后的社会现实。商妇怨诗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加之商业发达,所以出现了很多经商之人。这些商人们南来北往,四处奔波,在久去不归、音讯难通的情况下,商妇们的怨情愁思便不可抑制地爆发出来,甚至呼喊出“莫做商人妇”的怨语,唐代闺怨诗中有不少诗歌便是专门为这些商妇们写作的。纵观“商妇怨诗”与“宦妇怨诗”,其不同点在于:一个为追求“富”造成闺中寂寞,一个为追求“贵”造成闺中寂寞;其相同点则在于:金钱与权势都不能替代女子对情感的需求。这些商妇之怨一般集中在怨恨商人的重利轻别、久去不归之上,空闺少妇忍受着形同弃妇般的痛苦煎熬,她们或埋怨丈夫逐利轻情,或后悔自己错嫁商人。比如刘采春的《罗贡曲》: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写丈夫外出经商,而在家的妻子天天思念的情景,纵有金钗,无人欣赏,又为谁装扮?所以金钗也不过被当作占卜丈夫是否归来的工具罢了,而“莫作商人妇”的喟叹,则发人深省,可见伤心之深,怨恨之切。与《罗贡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诗中描写一位商妇对聚少离多的怨恨,丈夫外出经商久久不归,这位商妇发出“朝朝误妾期”的怨辞,与“朝朝江口望”一样,朝思暮想、一往情深的结果却是行踪无定、杳无音信。后两句则更是突发奇想,将重心落在“早知”上,写她的悔恨之意。早知潮水有信,还不如嫁个弄潮儿,强如嫁给失信的商人,落到今天独守空房的境地,如此落笔,奇思异想,可见思之深,怨之切。综上可见,“商妇怨诗”的特殊之处在于:丈夫并未战死沙场,亦未抛弃自己,并且是在为生活操劳,为赚钱奔波,这样的女子很难像弃妇、征妇那样令人同情,但看重利益,轻视感情的丈夫使得她们的实际处境与弃妇、征妇并无多大区别,与弃妇一样独守空闺、与征妇一样担忧丈夫的安危。“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乃是司空见惯之事,这使得“商妇怨诗”与“宦妇怨诗”一样,真实地反映出唐代妇女既不满情感屈居功名之后,同时也不甘情感屈居金钱之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征妇怨诗唐代闺怨诗中描写征妇的闺怨诗占了绝大多数,正如明人唐汝洵所言:“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唐代边疆辽阔,边境不宁,长年累月的战争使大批青年男子服役边疆,或久戊不归,或战死沙场,其时间之长、生活之苦、牺牲之多对广大士卒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对闺中思妇来说,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怨妇所共有的相思之苦、别离之恨,而且还要时时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承受的感情压力格外沉重,是其他类型的闺妇们无法相比的。比如“三月时将尽,空房妾独居”(张说《三月闺怨》)描写年华的虚度;“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表现热切的期盼;“欲知别后相思意,回看罗衣积泪痕”(戴叔伦《春怨》)是一种无处可诉的委屈;“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是一种无法抑制的担忧;征妇们不愿“李陵一战无归日,望断胡天哭塞云”(裴羽仙《哭夫》),更不愿“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张籍《征妇怨》),她们的相思不是对丈夫的怨恨,而是一种侥幸的期盼与浓重的担忧。边塞诗与征妇怨诗常言道:“外有征夫,内有思妇”,边塞诗中的征夫之怨与闺怨诗中的征妇之怨其实是密不可分,彼此相连的,二者互相参详,互相比照,感受更切,体味更深。比如闺怨诗中有“停梭怅然忆远人,欲说辽西泪如雨”(李白《乌夜啼》);边塞诗中则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怨诗中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佺期《杂诗》);边塞诗中则有“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闺怨诗中有“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佺期《杂诗》);边塞诗歌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尤其是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二句写守边将士英勇报国,战争场面慷慨悲壮,极其残酷;三四句诗人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两相比照,一边叙现实,一边写梦境,虚实相对,生死相对,凝聚了诗人对征夫思妇的无限同情,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些诗作在众多崇尚保家卫国、赞美开边拓土,表现盛唐气象的诗作之外,能够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副产品——征夫征妇予以同情,予以关注,了解他们的遭遇,同情他们的悲苦,关注他们的命运,尊重他们的情感,肯定他们作为普通人、正常人的生活需求与情感需求,同时委婉、含蓄地讽刺了帝王的穷兵黩武与边将的怯懦无能。综上可见,“征妇怨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像一般的闺怨诗那样主要是怨恨远别的丈夫或薄情的丈夫,而是怨恨造成夫妻分离的社会,怨妇连同丈夫都是饱尝分离相思的受害者与牺牲品,他们无力以回天;并且征夫之怨与思妇之怨,如出一辙,互相辉映,更加大了怨情的力度,越是描写夫妻之间的深情,就越能体现出兵役徭役的无情,从而加大了闺怨诗的批判力度,增强了闺怨诗的现实意义。宫妇怨诗唐代抒写宫中女子幽怨的宫妇怨诗可以说是唐代很特殊的一类闺怨诗,它的产生源于后宫制度。众多女子一入深宫,便失去了人身自由,除非皇帝恩准,否则她们只能老死于寂寞冷清的皇宫而别无选择。与世隔绝,使她们对家乡亲人极度怀念:“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何满子》),写宫女离乡之遥远和隔绝之久长,失去了人身的自由、家庭的欢乐;纵有锦衣玉食的生活,君王偶尔的顾幸,也难以压抑二十年来日日夜夜在胸中翻腾的思亲情绪和故土情结,其悲惨境地一览无遗。宫女们并非都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实际上大多数只是后宫的奴婢,“十中有一得更衣,九配深宫作宫婢”(元稹《上阳白发人》),而“不识君王到死时”(杜牧《宫人冢》)的人更不在少数。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就描写了一位“入时十六今六十”的老宫女的凄惨人生。这位因貌美人宫的女子,刚入宫就“已被杨妃遥侧目”而被打入远在洛阳的冷宫,孤独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而她的命运正是宫中众多不幸女子悲惨命运的缩影与写照。即便是凭借美貌或才艺得到皇帝的恩宠,这种恩宠也是非常靠不住的。因为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凭借权势,为所欲为是历代帝王的本性,这就注定了那些深宫女子必然被冷落的命运,饱受深宫的寂寞与心灵的煎熬,因而也在“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