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络专题(三)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与选择要点整合一、近代前期的探索与选择:1.阶段特征: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技术,如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侧重于政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经济:实业家的探索(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第三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如新文化运动。2.主要内容(1)近代化的起步(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曲折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后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逐渐萎缩、崩溃。近代工业化是近代化的核心,在旧中国,“实业救国”“工业强国”之路行不通。(3)我国近代社会生活逐渐迈入近代化:在交通、通讯、社会习俗、教育等方面发生巨变。[备考升华点]从运动性质探索失败原因:①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发起的一次失败的自救运动,失败根源在于没有触动封建统治根基。②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其失败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封建势力强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③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参与革命。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它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主题深化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中国西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社会国内环境政府资产阶级势力弱小,封建政府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模,征收重税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自由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国内市场统一技术依赖西方技术,国内人才不足教育发达,技术先进资金缺乏原始资本积累,资金匮乏拥有雄厚的资金,金融业发达国际环境缺乏国际市场的开发,海外利益无法得到政府的保护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的海外利益史料解读【史料】1877年,驻英公使郭嵩焘连上两道奏折,请求朝廷主持禁烟,两广总督刘坤一在一封私人信函中如此评价郭嵩焘的建议:“郭筠仙侍郎禁烟之议,万不能行。即以广东而论,海关司局每年所收洋药税厘约百万有奇,讵有既经禁烟仍收税厘之理!此项巨款为接济京、协各饷及地方一切需要,从何设法弥缝?……顾据实直陈,必触忌讳,不如暂缓置议,想朝廷不再垂询。”——《刘坤一集》【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坤一为什么认为郭嵩焘的禁烟之策“朝廷”会“不再垂询”?【解读】解读项目解读结论史料来源信息洋务派代表、清朝重臣问题限定信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刘坤一认为”考查主题信息清政府允许鸦片贸易的原因史料有效信息(1)从刘坤一主张“万不能行”和“想朝廷不再垂询”可以得出“清政府支持鸦片种植”的结论(2)从“此项巨款为接济京、协各饷及地方一切需要”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鸦片财政关乎清朝的国库收入和地方的开支”的结论(3)从“讵有既经禁烟仍收税厘之理”可以得出“如果禁烟就没有理由再收厘金(税源锐减)”的结论结论:鸦片的种植得到了清朝中央和地方大员的支持;鸦片财政关乎清朝的国库收入和地方的开支;如果禁烟就没有理由再收厘金(税源锐减)。企业名称开办年份停办年份及原因创办人直隶磁州煤矿18751883退股李鸿章湖北兴国煤矿18751879经费无着盛宣怀台湾基隆煤矿18761892亏损沈葆桢直隶开平爆矿1873李鸿章徐州利国驿煤铁矿18821886亏损胡思燮(11四川39)材料二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走,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地,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l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表3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4分)。(2)(10分)原因:洋务派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的需要;洋务派认识到自开煤矿的重要性;清政府政策转变,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6分)状况:由官方主导,多数经费不足,经营不善,存在时间短。(4分)知识拓展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1)态度、目的:①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历史根据。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劣根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2)实质: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旨。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归纳总结“西学东渐”对中国政治变革的影响史料解读【史料】以下几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一事件的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其次,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最后,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根据材料,指出这一事件是哪一事件?概括作者对该事件失败原因的主要观点。【解读】解读项目解读结论史料来源信息美国当代学者的观点问题限定信息根据材料考查主题信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史料有效信息事件从“试图在中国建立与美国完全一样的制度”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是辛亥革命原因(1)从“首先内地官僚专心于儒家经典,不注重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归纳出“产生于中国内地的官僚阶层思想传统,顽固保守”(2)从“其次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归纳出“中国没有向外学习的传统”(3)从“最后试图在中国建立与美国完全一样的制度”归纳出“年轻的革命者照搬别国制度,脱离国情”结论:(1)事件:辛亥革命。(2)观点:①产生于中国内地的官僚阶层思想传统,顽固保守。②中国没有向外学习的传统。③年轻的革命者照搬别国制度,脱离国情。二、近代后期的探索与选择1.孙中山的新选择——国共合作(1924年-1927年)2.国共两党的探索(1928年-1937年)国民党的经济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探索3.国共两党的新选择——共同御侮(1937年-1945年)4.争取政治民主化的胜利(1945年-1949年)归纳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国共关系项目阶段主要矛盾国共关系国民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同北洋军阀的矛盾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土地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解放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国共两党内战归纳拓展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对我们的启示知识拓展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的演变:①日本人的路: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因顽固派反对而失败。②走美国革命的路: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③走俄国人的路:效仿俄国“城市中心论”,革命屡遭挫折。④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分析归纳能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典例】(2013年福建文综,20)“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由“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可知中国政府这一文告发表于1941年,然后由“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可推断出这一文告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时所发出的。答案为C。主题深化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战争领导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民众动员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只有部分清军进行抵抗中国共产党实行充分发动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战略战术李鸿章避战自保、消极应战,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国际环境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国抗战得到苏、美等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史料解读【史料】教育家蒋梦麟在昆明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里,写成《西潮》一书。他认为:“以中国文化同化能力之强,她必定能慢慢地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以中国天然资源之丰富,人民智慧之高,科学的发展将使她前途呈现无限光明。”“中国所走的路途相当迂回,正像曲折的长江,但是她前进的方向却始终未变。”——张可荣《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这个方案无疑的是我民族复兴的唯一途径”;“只要我们能依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教迈进,民族复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已经在任何方面——无论文化、政治、经济等都替我们铺好了光明大道。”——萧一山《清史大纲》(成书于1943年)【问题】根据两则材料,分别概括蒋梦麟和萧一山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张。【解读】解读项目解读结论史料来源信息抗日战争的亲身经历者问题限定信息“依据两则材料”“分别概括”考查主题信息民族复兴的主张史料有效信息(1)从材料一中“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科学的发展”等信息得出“科学救国”的结论(2)从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的遗教”“文化、政治、经济等都替我们铺好了光明大道”等信息得出“遵循三民主义救国方案”的结论结论:蒋梦麟:科学救国。萧一山:遵循三民主义救国方案。课堂练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列强侵略,救亡图存,努力争取中华民族的复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国民革命时期反帝运动不断趋于高涨,列强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固守条约特权的立场。南京国民政府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积极开展改订新约的“修约外交”。1928年7月,中美两国代表经秘密谈判之后,宣布废除中美间的片面协定关税制度。其他国家也陆续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抗战期间,中国对日、意、德法西斯三国宣战,并宣布废止与三国的一切条约。同时还促使美英等国放弃治外法权。1942年10月10日,蒋介石宣布,美、英等国已“表示愿自动撤销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朱英时《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12分)时间所废除的不平等条款废除的原因1928年1942年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外交。第(1)问,依据材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