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型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2SCHEMA•概念界定•农民工与农民工市民化3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推进器——列宁城市化•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引起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国的基本国情、特殊的发展方式、文化底蕴、制度安排决定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富有鲜明的特点4规模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核心:“人的城镇化”•增进人的幸福是新型城镇化的最终落脚点•推进新型城镇化,难点也在“人的城镇化”•城市的土地边界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里的人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城镇化“以物为本“发展观VS“以人为本”发展观5半城镇化农村人口虽然进入了城市但并没有完全成为城市居民(市民)的现象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被城市社会所完全接纳另一种是不能适应城市社会6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走了一条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点的城镇化道路•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促进人的公平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标人口红利“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备、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71.以土地扩张为导向的规模城市化难以为继•e.g.•“土地城镇化”土地财政: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82.以人口红利为支撑的低成本城镇化模式难以为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未富先老”特点突出•劳动力供需趋紧——“民工荒”•工资成本上升•“半城镇化”的社会代价9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新型城市化•不仅仅是从农村到城市的空间的转移•更是要使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共同创造、平等分享发展的成果•最终在城市中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10农民工与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他们主要在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兼有农民与工人的双重身份。•农民工市民化:指农民工逐步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它不仅是指农民工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转变为从事非农产业劳动,更重要的是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形态等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的转变,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11为什么谈论农民工市民化?•边缘群体•我们的态度:忽视、歧视/救世主•人文关怀?精神关怀?制度设计!•制度设计的角度•农民工能否实现由农民群体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转型,平等地融入城市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有序推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12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两个子过程•第一阶段从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农民工的过程(即农民非农化),此阶段已无障碍;•第二阶段从城市农民工到产业工人和市民的职业和身份变化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此阶段目前依然步履维艰民工潮mobile/floating民工荒HRtranfer/resettlement显性户籍墙农民工农民市民隐性户籍墙13•概念回归:”半城市化“•我国农民工的“半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六化”:就业非正规化、居住边缘化、生活孤岛化、社会名声污名化、发展能力弱化、社会认同内卷化。所谓的“内卷化”,是指农民工认为自己不应该是农村人,但他们又不被城市人所认可,他们只能被认同于“农民工”这个特殊的流动群体。14农民工生存状态边缘化社会心态边缘化继承性边缘化社会地位边缘化工作性质边缘化居住分布边缘化经济地位边缘化15农民工问题:矛盾的焦点•1.农民工问题: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制度的集中体现•2.人口的非家庭式迁移:巨大的社会代价•3.粮食安全问题161.农民工问题: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制度的集中体现•一)城市公共服务•二)社会保障权益•三)住房•四)落户定居的户籍门槛•五)民主权利•六)收入水平《农民工的午餐》“城乡二元结构”是什么?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172.人口的非家庭式迁移:巨大的社会代价18•2012年12月14日•河南光山县•小学生校园被砍伤事件中,22名小学生被砍伤,1名老人命在旦夕•在发出这一消息后,光山县当地封锁消息,官方集体失声,甚至有当地干部在办私事、玩游戏,称“探讨没意义”19•“爸爸、妈妈,你们还有好久才回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段开县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对话视频,让无数人揪心,孩子在这头,爸爸妈妈在那头,一家人隔着电脑屏幕抹泪的画面,看哭了很多人很多人被那个因为想爸爸、妈妈,在电视里嚎啕大哭的留守儿童王小敏所感动,殊不知,这个春节,还有成千上万像她一样的孩子见不到父母……都说新年是团圆年,可对于他们来说,“团圆”是一种奢望,更是一种伤害。父母回家是他们最想要的新年礼物。20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微观个体:生存职业市民化社会身份市民化自身素质市民化意识行为市民化21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城市融合◆农民工生存保障社会化;◆农民工生存状态市民化◆耕地流转制度和机制;◆农地征用制度和机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变迁;◆城市二元就业制度变迁;◆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农民社会资本投资和积累;◆农民工城市安居工程进程推进角度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22农民工市民化的迫切•1.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2.新生代农民工向“全职非农”转变•3.社会不稳定因素上个世纪80、90年代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步退出城市,他们的子女开始成为农民工的主要构成,即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如下特征: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二是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丧失了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技能三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新生代农民工代表着农民工的主流,正发生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23农民工市民化的阻力•(一)思想观念障碍•(二)体制制度障碍•(三)经济障碍•(四)农民工素质障碍•(五)社会关系障碍24•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阻止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对立,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障碍。•主要体现:户籍制度把城乡人口人为地分隔为两个不平等的阶层,使得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不仅仅在身份和地位上,而且在各种福利待遇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无法真正的融入社会。•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民享有充分的自由迁居城市的权利,农民向市民转化的通道是顺畅的•1958《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此后又进一步实行了与这种户籍制度相配套的食品供给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60年代以后:极为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组织制度2526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农民职业的非农业化、生活质量城市化、社会身份市民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传统农民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也是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目标的过程比较的特征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成长的家庭环境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或两孩家庭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初中及以上为主人格特征吃苦耐劳特征较强吃苦耐劳特征较弱打工的主要目的为家庭,生存为主为自己,追求生活质量城市认同感较弱,多与老乡交往较强,希望融入城市与外界的联系以口信、书信为主、以电话、网络为主息量大、信息量少、频率低、速度慢频率高、速度快与家庭经济联系大量收入寄回老家寄回家比例低生活方式与传统农民接近与现代市民接近工作期望有挣钱即可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的工作务农的经验有丰富的务农经验没有或缺乏务农经验对未来的期望年龄大后返乡劳动不愿返乡务农,希望市民化27城市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一、使农民回归农村,与土地相伴•二、通过加速城市化,将农民工转化成城市居民•三、通过适度提高农民工待遇,改善其居住环境与工作条件,使农民工问题有所减缓•“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中共十八大报告28对策和建议•解决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我们最终还是得根植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对我国现存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相关体制政策进行改革,使之一方面能更大程度的保障和覆盖农民工的权益同时又能更进一步促进农民工群体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城市居民以及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团结协作,帮助农民工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当中来,同时农民工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取融入社会,这才能更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而我们每个人也都将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受益者。29第一、政府层面•端正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要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充分认识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性。•深化改革各项制度政策,特别是对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歧视性制度。•进一步支持农民的就业,要保证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竞争•积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他们工作技能。•积极打造能够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群体共同受益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动城市工业化进程,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建立完整的人口流动推拉机制。30第二、社会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要创造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以更加欢迎的态度迎接农民工的到来,并为农民工提供切实的社会帮助。只有全社会都参与进来,创造出积极的社会氛围和社会舆论,才能为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空间。我们需要城市宣传以及各种非政府的宣传与监督。31第二、社会角度•一方面积极地宣传能够帮助城市市民对农民工问题形成更加公正的认识和判断,同时也能把农民工的声音尽快地传递给政府,督促政府切实保障农民工利益。•另外,城市市民要彻底抛除对农民工的偏见,放弃对农民工的歧视态度,对农民工多一份宽容和理解。要认识到,农民工是未来市发展和繁荣所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同农民工的互动中,共同营造一个相对公平、和谐的城市生活空问。32第三、农民工个人角度•农民工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和文化素质,积极地适应城市生活。•城市生活对城市务工人员的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工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工作水平,才能够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城市的生活节奏与生活环境与农村有着很大的区别,农民工必须克服自身来自农村的落后的生活习惯,积极地接受新的生活规范,才能使得他们在心里上更加与城市生活靠近。•农民工要建立自己的工会组织,只有建立起自己的诉求机构,才会真正拥有在社会中的话语权。33Reference•著作类•《改革红利——十八大后转型与改革的五大趋势》迟福林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第二章•新闻类•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筑梦情结新闻调查•论文类•蔡昉.以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城镇化[J].经济研究,2013(3):6-8•刘传江,程建林.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9(10):66-72.34(一)思想观念障碍•中国人自古以来受城乡对立的思想影响严重,对于一般的农民而言而言,能够从农村到城市中生活或者工作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表现。•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和农村的距离也在不断扩大,更近一步的推动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5(一)思想观念障碍•虽然大量农民工进城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廉价劳动力,但是城市的管理者和城市居民又对这些在城市中务工的农民时刻保持着一种警惕的心理。•首先是出于对社会治安稳定的考虑,城市居民害怕大量的农民进城会造成城市的交通紧张、环境破坏、治安恶化等负面影响;同时大量的农民工就业也会对城市的劳动力供求产生很大压力。36(一)思想观念障碍•所以,城市决策者在制定和出台政策时,常常会站在城市居民的角度,有意无意地将农民工群体和城市居民区别开来。而这些政策一般都是更加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利益和发展。•同时,在城市居民的意识当中,他们和农民工是有严格区别。而农民工也很难在城市当中找到真正的归属感。一方面他们不能将自己看成是完全的农民,而另一方面他们又苦于城市居民的身份根本得不到认可。37(二)体制制度障碍以户籍制度为中心包括土地制度、社保制度等一系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