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充分覆盖专项工作方案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6年11月27日)为了贯彻落实《省劳动保障厅关于把握工作重点推进“五个充分”全面提升劳动保障事业整体水平的指导意见》(苏劳社〔2006〕23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方案:一、当前劳动合同制度工作现状(一)基本情况2006年9月,我市对市区796家企业36127名职工,进行劳动合同签订率抽样调查,有28894名职工与本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有5050名职工与劳务派遣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抽样调查签订率93.95%,比2002年底提高了21个百分点。2002-2006年度劳动合同签订率72.3178.486.5793.95885066.4396482.8792899.3189220022003200420052006年度百分比(%)劳动合同管理逐步规范,各行业劳动合同制度建设比较均2衡。行业合同签订率90.639490.4597.5497.6191.1894.1680100其他行业制造业批零贸易及餐饮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行业百分比国有、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较高,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较低。97.4796.4597.0896.2491.0992.6970.7460708090100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其他企业个体工商户单位性质不同性质企业合同签订率外来农村劳动力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较快,与2005年相比,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3本地外地人员合同签订率94.4991.8490.0687.7984868890929496本地城镇人员本地农村人员外地城镇人员外地农村人员人员类别百分比(%)劳动用工市场化机制逐步形成,劳动力流动趋势加快,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比较明显。劳动合同期限比例表一至三年21%三至五年6%五至十年4%一年以下3%一年44%无固定期限22%从总体看,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合同管理新机制,劳动合同覆盖面不断扩大,劳动合同管理不断规范,劳动者权益维护力度不断加强,企业与职工和谐劳动关系正在逐步形成。通过推进劳动合同制度,配合国企改革积极理顺劳动关系,2002年以来,全市国企改革1013家企业,理顺职工劳动关系23万人,分流安置职工10万人,对分流安置的职工,均按国企改革政策支付生活费或经济补偿金,促进了国企改革的顺利推进。通过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不断改善,4市区外来农村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抽样调查87.79%,2004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活力城市评比“农民工满意城市”单项奖。通过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促进了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深入开展,到2005年底,全市已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10992份,覆盖了22328家企业和91.1万名职工,建制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达到75.5%,“十五”期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递增16.4%,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二)工作特点一是完善政策规定,推进合同覆盖。我市早在1992年就开始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试点,1996年基本完成全员劳动合同制工作。2001年市政府出台了专门文件(锡政发[2001]261号文),规定用人单位使用劳动者在一个月以上的,必须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2003年12月1日《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施行后,我市积极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对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终止或解除各个环节的管理,一些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在工作中,我市把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作为社会保险扩面的基础工作来抓,每年确定劳动合同扩面目标。自2002来,全市新订劳动合同45.77万份,新订劳动合同年均增长23%。劳动合同的不断覆盖促进了社保扩面工作,到2005年底,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8万人,比2002年初增加了60万人,参保人数扩大了近一倍。二是加强合同管理,提高合同质量。我市将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作为劳动保障基础工作来抓,2004年底在全市范围实施劳动合同书面报告和鉴证制度,明确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或终止社会保险时,必须先到劳动部门办理劳动合同报告或鉴证手续。劳动5合同鉴证中,认真做好企业自制劳动合同文本的预审工作,对一些侵害职工权益的条款坚决要求企业予以纠正。几年来,仅市局就指导各类用人单位自制劳动合同文本和规章制度500余次,其中,登记备案208份,纠正违法条款20000余条,较好维护了合同双方的权益。从2004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维权年”活动,促进了劳动合同制度的不断规范。三是建立三方机制,推进集体协商。近年来,我市建立劳动关系三方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例会,分析我市劳动关系状况,研究制定工作措施。通过三方机制,我市把劳动保障部门对企业工资的管理职能和工会推进民主管理有机结合,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积极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资分配的共决和制衡机制。2005年,我市把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强势推进、政策有效扶持、人大政协监督、三方协调联动、企业依法实施”的生动局面,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建制企业普遍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力地促进了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为我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进一步巩固了劳动合同制度。四是加大监察力度,强化合同履行。随着劳动合同制度的普遍建立,我市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建设。2001年对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进行了扩编,由原来的10人增加到30人,各市(县)、区也都组建了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全市各级共有劳动保障监察专职人员68名,兼职人员532名。自2002年至2005年底,全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通过受理劳动者举报投诉、日常巡查以及6劳动用工年检,共责令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57.37万份,为17.97万名劳动者追讨工资及补偿金12441.66万元。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建立基层工作平台,将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向纵深延伸。2003年至今,我市先后在24个街道、62个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所,最近又成立了52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461名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拓宽了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渠道,进一步促进了用人单位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较好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主要问题对照省厅充分覆盖的要求,我市的劳动合同制度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企业履行劳动合同覆盖面不宽。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与国有、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低近十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70.74%。一些企业在试用期间不与员工签订合同,劳动合同期限明显缩短,市区劳动合同期限3年以下的比例占68%,一线普通职工与农民工的劳动合同多为1-2年甚至更短,职工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劳动关系稳定性下降。二是劳动合同“霸王条款”现象仍然存在。一些企业自制的合同内容缺失、模糊和过于简单的问题也较突出。有些企业滥用最低工资标准,在劳动合同约定中将最低工资标准定为职工工资标准。有些企业工资制度不透明,职工无法知道工资制度的形成依据和计算办法,少数企业采用一对一的方式确定工资标准,甚至明文规定工资收入是企业秘密,员工不能交流和讨论。有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加班工资的确定不规范,一些小企业和建筑企业欠薪7问题依然存在,2005年我市43.7%的劳动投诉是违反工资规定案件。三是劳动合同管理面临新难点。劳动派遣企业引发较多问题,许多企业大量使用劳务工代替长期合同工,用工形式由于各方权利义务不清晰,劳动者权益难以保障。部分用人单位以实习和勤工助学的名义使用劳动者,而国家及地方对此缺乏法律规定。一些企业劳动安全卫生投入少、设施不完善,对职工也不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定期体检,劳动环境对员工造成的隐性危害得不到及时控制,容易发生职业危害。一些法规政策还不能适应劳动关系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类型企业工资成本扣除政策不统一,供养直系亲属劳动保险待遇政策已不适合改制企业,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有效管理难,劳动仲裁申请时效短等,都有待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二、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工作目标(一)形势分析进入“十一五”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越来越显得重要和紧迫。分析新形势,我们面临新挑战。一是国企改革带来的挑战。虽然我市国企改革基本完成,但全市尚有2万多职工的身份没有得到理顺。在已理顺劳动关系的20多万职工中,有13万人是进入改制后企业视同理顺劳动关系的职工,改制后企业运行的质量情况和职工劳动合同期限的缩短,极有可能面临再次分流、待岗和失业,劳动关系的不稳定,给劳动合同管理带来难度。8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十一五”期间,我市在扶持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一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小企业将面临加快淘汰,今后3年我市这类企业将淘汰80%。全市生产力布局也将重新调整优化,在城区的生产企业将“退城进园”,向城外工业园区集中,今后3年我市将有100家企业迁出城区。这些情况会造成部分职工劳动合同提前终止、解除,或因合同履行地等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变更劳动合同内容,给协调劳动关系带来新的难题。三是城乡统筹发展带来的挑战。我市有近100万本地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乡镇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将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我市又是外来农民工聚集的城市,2005年在锡的外来人员近200万,本地人与外来人员的比例达到2:1,今后五年,还有大量的外来民工涌进城市,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管理将是今后工作中新的难点。四是劳动合同管理方式面临新挑战。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规范,计划经济下依靠用人事档案制度来形成并最终固定双方劳动关系的模式已被打破,劳动关系的整体运行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因而对劳动关系的管理手段,也从档案管理向劳动合同管理模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快建立劳动合同管理数据库,实现劳动者劳动合同管理的全程信息化。(二)指导思想我市推进劳动合同充分覆盖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争创“和谐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9以“劳动合同规范、劳动规章健全、劳动管理科学、劳动关系稳定”为标准,坚持“行政推动、依法规范、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部署、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用五年的时间,实现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协商制度充分覆盖。(三)总体目标我市推进劳动合同充分覆盖的总体目标是:到2008年,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基本完善,全市劳动合同基础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到2010年,实现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充分覆盖,全市劳动合同管理实现信息化、制度化、长效化管理。劳动合同签订率目标图100.0%99.0%98.0%95.0%93.0%88.0%90.0%92.0%94.0%96.0%98.0%100.0%102.0%20062007200820092010年度百分比10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目标图100.0%95.0%92.0%85.0%80.0%75.0%85.0%95.0%105.0%20062007200820092010年度百分比70.0%80.0%90.0%95.0%50.0%60.0%70.0%80.0%90.0%100.0%百分比2007200820092010年度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制定目标图五十人以上规模用工企业劳动合同微机化管理目标图100.0%100.0%100.0%50.0%70.0%0.0%20.0%40.0%60.0%80.0%100.0%120.0%20062007200820092010年度百分比11(四)实施计划2006年底,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抽样调查不低于9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低于97%、集体企业不低于90%、外商投资企业不低于9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不低于90%;全市建立劳动合同书面报告制度达到100%;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