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爱莲说周敦颐1.本课件内容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之《爱莲说》。2.课件首页为课题和课件说明。点击课件说明即可展开,再次点击收回课件说明。左上角为导航按钮,点击后展开相应教学环节,方便在教学中随时切换到相应的环节。左下角动态图标为返回到首页按钮,下方两个箭头为上、下一页按钮。课件说明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2.理解和掌握文中所运用的托物言志、衬托写作手法。3.体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作者及背景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历任地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有《周元公集》。•本文是他在南康郡(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任职时写的。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整体感知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一、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1.文中写了哪几种花?2.分别有哪些人喜爱?为什么?3.这些花分别有何意义?4.文章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二、朗读课文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疏通文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很多唯独从很水底的污泥沾染(污秽)洗涤清水美丽而不端庄生出枝蔓长出枝节更加耸立的样子立亲近而不庄重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只)可以从远处观赏,研读赏析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疏通文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认为指隐居的人指品德高尚的人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少应当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品德高尚的人。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好,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鼠标移到题目上呈手状时,点击题目,呈现参考答案。以下同。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之情。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也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予独爱莲……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自己不摹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托)物角度(言)志情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德声远播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君子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鼠标移到题目上呈手状时,点击题目,呈现参考答案。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解释红色字体的字。(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花之隐逸者也(5)亭亭净植(6)可远观不可亵玩焉(7)陶后鲜有闻(8)宜乎众矣课堂练习多洗涤生出枝蔓隐居的人立亲近而不庄重少应当提交答案重做查看答案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连线题(先点击左边的文字,然后再点击右边所要连线的文字。每一条连线是否正确均可看到提示。)莲花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德声远播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开始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课堂小结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咏菊[宋•杨万里]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中国人自古就是对花情有独钟的,同时,在中国的诗作中,咏花的诗、爱花的人也同样多。在诗词中,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周敦颐的莲,无不令人赞叹不已。在诗人的笔梅[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高山幽兰[清•郑板桥]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菊:象征不畏风霜。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更为人们所称道。庭竹[唐•刘禹锡]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竹:象征气节。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咏兰花[宋•苏辙]兰生山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佳句。雪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象征坚强不屈。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下,本是自然规律的花开花落有着不同的意象,表达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文人诗画中最常见的题材。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拓展延伸单击书页时呈现电子书效果。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1.朗读背诵课文;2.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文意;3.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仿句练习。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仿句:我爱,因为它,恰如的。课外作业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课外作业THTEND敬请指正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