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阴阳学说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即可以标示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起源阴阳最初含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阳者为阳,背阳者为阴。这一朴素的认识来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此时并不具有哲学上的含义,以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含义得到引伸。如:向阳处温暖,背阳处寒凉。因而温暖属阳,寒凉属阴。如此不断引伸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的现象都划归于阴阳两个方面。这时阴阳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到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逐渐形成。阴阳概念的理解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阴阳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中撇开个别的,非本质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而形成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概念,因而它不再特指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其本身亦无实物可见。所以《灵枢·阴阳系日月》曰:“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概念的理解阴阳的基本特性:(如何划分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我们认为凡是具有光明的,温暖的,运动的,外向的,向上的,兴奋的,功能的,无形的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属阳;相反具有晦暗的,寒凉的,静止的,内向的,向下的,抵制的,物质的,有形的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属阴。阴阳概念的理解阴阳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现象,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前提是二者必须相互关联。如:运动与静止;天与地;内与外;左与右;天与女?因为二者无关联,所以也就无阴阳之分。阴阳概念的理解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不是绝对的,固定的)1事物的阴阳属性可因其比较对象的改变而改变。(相比较而存在)如:夏←————秋————→冬2阴阳之间可再分阴阳。(阴阳的可分性)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3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如:阴→阳;阳→阴阴阳概念的理解阴阳与矛盾的区别相同:均含有对立统一的属性。不同:矛盾指事物内部对立的诸方面之间又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的关系。矛盾范畴的对立面对对象的性质不加任何限定,不分主次,因此矛盾是最抽象,最一般的哲学概念,是宇宙的根本规律。阴阳对事物或现象作出了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如:有关联性),因而对于同一对事物阴阳所指往往是确定的,不可互换。如:上,下是一对矛盾,上为阳,下为阴,二者不可互换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交感互藏1定义: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含有另一方,即阴中含阳,阳中寓阴,也称“阴阳互寓”,“阴阳互含”。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交感互藏2.理解阴阳交感包括:男女两性之生殖之精相结合形成胚胎万物化生,雌雄两性之精相合而生成万物的根本条件。天地阴阳精气相合,万物化生。阴阳互藏: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是依据其所含属阴与属阳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的。阴中含阳,是说属阴的事物或现象也含有属阳的分,而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为阴;阳中含阴,是说属阳的事物或现象也含有属阴的成分,而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为阳。二者关系: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而引起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天之阳气为何能降,是因为天气虽在上,但内含地之阴气,即阳中有阴,有“亲下”的趋势,故天气在其所含地之阴气的作用下,下降于地;同理地气在其所含天之阳气的鼓动下,上升于天。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交感互藏3.意义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交感互藏4.应用对“心肾相交”机理的解释,并指导临床。生理上,心在上,为火脏,属阳而内含真阴;肾居下,为水脏,属阴而内寓真阳。肾阴在其内含真阳的鼓动下,上济心阴,以制心火,使其不亢;心火在其内含真阴的作用下,下助肾阳,以暖肾水,使其不寒。如此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维持了心肾水火之间的协调平衡。病理上,为“心肾不交”。即心肾水火之间的协调平衡失常。治疗上,肾阴亏虚不能上济者,当补肾阴,而肾阳虚衰不能鼓动肾阴上济者,当温肾阳;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者,当温通心阳,而心阴亏虚,不能牵掣心火下行者,当滋心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阴阳对立制约1.含义对立即相反,事物相反的两方又是相互制约的。阴阳对立制约,就是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关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阴阳对立制约2.理解对立是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对立斗争是一切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制约是指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另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通过制约使事物之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没有制约事物的发展就会失去平衡。二者共同作用使事物取得动态平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阴阳对立制约3.应用意义生理上阴阳对立制约维持着人体的物质(阴)及功能(阳)的动态平衡状态即“阴平阳秘”。病理上关系受到破坏,不能维持相对平衡,即出现“阴阳失调”。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互根互用1.含义阴阳互根是指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用是指明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助长对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互根互用2.理解(1)在划分事物属性时,阴与阳是互为根基的,即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如:上为阳,下为阴。无上就无所谓下,无下就无所谓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互根互用2.理解(2)说明事物发展变化时,阴与阳是相互为用的,即阴生阳长,阳生阴长。如:食物入口后,经消化,吸收了营养物质,而吸收的营养物质又不断地滋养机体,使机体各组织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消化吸收的一系列功能活动为阳,产生的营养物质为阴,是阴依存于阳。营养物质释放能量于机体,产生了生理活动(阳)是阳依存于阴。这种物质与功能,阴与阳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辨证关系,保证了人的正常生理活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互根互用3.应用意义(1)生理上,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2)病理上,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就会产生“阴阳互损”,“阴阳离决”等病理变化。(见后)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四)阴阳消长平衡1.含义消是减少,长是增加,平衡,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即在一定范围内的稳定。阴阳消长平衡是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形式及其相对平衡状态。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四)阴阳消长平衡2.理解(1)消长与平衡的关系:消长是绝对的运动状态,平衡是相对的静止状态。消长变化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内进行的,事物在总体上仍呈现出相对稳定状态,即在绝对的消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相对的平衡之中,又存在着绝对的消长。因此,只有不断地消长和平衡,才能维持事物的正常发展。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四)阴阳消长平衡(2)消长变化形式①此长彼消---阴长阳消、阳长阴消②此消彼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例1:四季寒暑正常更替:季节:冬——→夏气候:寒——→热属性:阴——→阳(阴消阳长)例2:人体饱食后,消化吸收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能量——→营养物质阳——→阴(阳消阴长)因此,此时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加重能量的消耗。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四)阴阳消长平衡(2)消长变化形式③此长彼长---阴长阳长、阳长阴长④此消彼消---阴消阳消、阳消阴消如:饥饿时,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致阳亦不足,属阴消引起阳消的阴阳皆消;而补充营养物质,产生能量,增长了气力,则阴得补充,又能生阳,属阴长引起阳长的阴阳皆长。(3)阴阳消长含有“量变”的含义。因为事物本质没变。此长彼消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阳平衡阴长阳消阳长阴消此消彼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平衡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此长彼长阴长阳长阳长阴长阴阳平衡阴长阳长阳长阴长此消彼消阴消阳消阳消波消阴阳平衡阴消阳消阳消阴消阴阳阴阳消长示意图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四)阴阳消长平衡3.应用意义(1)生理上,阴阳消长变化能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则机体保持健康状态。(2)病理上,阴阳消长变化不能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则机体不能维持健康,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阴阳相互转化1.含义: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阴阳相互转化2.理解:(1)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内部条件:阴阳的互藏。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含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外部条件:“极”、“重”如:“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物极必反”中的重到极点。(2)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3)阴阳转化有“质变”的含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已改变。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阴阳相互转化2.理解:(4)转化形式:渐变形式:如四时寒暑交替,昼夜阴阳转化。突变形式:指阴阳在其消长过程中,平时表现为量的变化而无明显的质的变化,当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限度时,阴阳即快速向其反面转化,而表现为质的改变。如:①气候的骤冷,骤热的剧烈变化。②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等,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下,突然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症变化,即属于由阳转阴。③阳气素盛之人,外寒→内热,阴→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阴阳相互转化3.应用意义(1)生理上,用来说明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关系。(2)病理上,用来说明疾病证候性质如寒热、表里等的转化关系。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下一个有机整体,而各个组织部位,又都可根据阴阳对立互根的理论来划分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上下阳---上(腰为准)人阴---下体阳---体表背腹阳---背;阴---腹分表里四肢阳---外侧;阴---内侧阴阴---体内---内脏阳---六腑阳阴---五脏阳---心、肺阴---肝脾肾经络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面;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面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方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1.阴精与阳气(物质基础与功能活动)人的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没有阴精就不能产生阳气;而生理活动的结果,由于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地产生阴精。所以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就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关系。2.功能与功能兴奋属阳,抑制属阴,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3.物质与物质津血均为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为用,相互滋生。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病邪作用于人体而引起邪正相争,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及生理功能失常的过程。正气是指人体机能活动及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等。根据阴阳属性分为阴精和阳气。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根据阴阳属性分为阴邪、阳邪。就六淫来说,寒湿为阴邪,暑火为阳邪。一身之气由精气化生,精亏则气弱,抗病能力下降,机体易患虚性病。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阴阳失调病理变化虽然复杂,但总不外乎阴阳偏胜(盛)和偏衰两个方面。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阴阳偏胜胜,邪气盛。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是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邪气盛则实”,阴阳偏胜的证候为实证。阴邪盛所致病证的性质为实寒证——“阴胜则寒”;阳盛所致病证的性质为实热证——“阳胜则热”。在阴阳偏胜的病变过程中,邪气盛必然要损伤人体正气,阴邪盛容易损伤人体阳气,阳邪盛容易耗伤人体阴液。因此,阴偏胜的实寒证可以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偏胜的实热证可以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阴阳偏衰衰,指正气虚。阴阳偏衰,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阴虚不能制约阳,则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