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节中国历史概述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第三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第四节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第一节中国历史概述历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一、远古时期1、人类起源(1)距今约200万年的建始人(湖北)化石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化石。(2)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一十万年的蓝田人,都是早期中国原始人类。(3)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距今约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已经能够加工石器和骨器,已经学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的墓葬遗存,说明了他们已有原始的宗教意识。2、母系氏族文化遗存距今约七千至五千年,人类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为其杰出代表。仰韶文化以西安半坡遗址最为典型,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稻种是目前世界上确认的已知年代最早的栽培稻,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人还最新发明打井技术,最先建造了中国南方特有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3、父系氏族文化遗存距其约五千至四千年,人类过渡到父系氏族阶段,以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以及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宁的红山文化为代表。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相邻乡镇的磁窑镇,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就用了汶河乡镇大汶口镇的名字,进行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其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于1974、1977、1978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4、古代传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类伏羲——画八卦燧人——钻木取火神农(炎帝)——教稼穑创医药黄帝(轩辕)——造屋宇、作舟车、制衣服嫘祖——养蚕缫丝尧、舜、禹——禅让制二、夏商周时期1、夏:(前2070年至1600年)(公元前21世纪,启)启废“禅让制”,用“世袭制”替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青铜器、玉器出现。2、商:(前1600年至前1046年)(公元前16世纪,汤)青铜铸造业达到相当水平。代表:四羊方尊(精美的艺术品)司母戊大方鼎(875公斤,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国有文字可考的信使。卜辞中关于日食与月食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商在公元前1600年灭夏出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3、周:(前1046至前771年西周--前771年221年东周,公元前11世纪,武王)实行分封制,推行井田制。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公、召公共同执掌朝政。公元前771年,犬戎灭周,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时期,因鲁国的史书《春秋》而得名。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后来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晚期,吴国越国先后在南方霸主,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东周的后半期称为战国时期。多年的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格局。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三、秦汉时期1、秦(前221年至前20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始皇的主要事迹:政治上: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确立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机构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出击匈奴,修筑长城,南攻越族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被起义军灭亡。2、汉(西汉、东汉)西汉:(前202年至25年)楚汉战争(前206年至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文景之治(西汉)汉武帝统治时期:思想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文学家:司马相如军事家:卫青、霍去病理财家:桑弘羊音乐家:李延年政治活动家:张骞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建“新”。很快爆发绿林、赤眉起义东汉:(23年至220年)刘秀:汉光武帝光武中兴(东汉)汉武大帝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魏(220年)蜀(221年)吴(229年)马钧:浇灌工具翻车诸葛亮: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西南地区的发展孙权派卫温进达夷州(台湾)曹操刘备孙权2、西晋、东晋、南北朝西晋(265年至316年)(司马炎)都城洛阳东晋(317年至420年)(司马睿)都城建康与之对立的是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等16个政权南朝:宋齐梁陈(420年至589年)(420年刘裕废东晋皇帝,定都建康)北朝:北魏分:东魏——北齐(386年鲜卑拓跋部落建立魏政权,北魏)(386年)西魏——北周北魏孝文帝五、隋唐五代时期(1)杨坚建立隋朝(581年至618年)“开皇之治”/隋炀帝实行科举考试、三省六部制、京杭运河。(2)李渊在长安称帝(618年至907年),建立唐朝“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安史之乱”陶瓷(三彩陶俑)、绢(宋州、毫州)、锦(益、扬、定三州)均纸(宣、益)闻名,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都市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颁布的药典)、药王孙思邈(千金方)、茶圣(陆羽)、诗仙、诗圣、画圣(吴道子)、书法(颜体,柳体)鉴真、玄奘、莫高窟。3、五代十国(907年至960年)黄河流域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山西和南方出现了北汉和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等十个割据政权。六、宋辽金元时期1、北宋、辽、西夏、金、南宋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960年至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1127年至1276年)都城临安2、元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先后消灭西夏及金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至1368年)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行中书省”是现今省级区域的基础。西藏在元代成为正式行政区。红巾军起义:灭元沈括《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北宋杨诫《营造法式》(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南宋建的泉州安平桥是我国保存至今最长的桥。七、明朝时期1、明朝(1368年至1644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建都应天府(南京),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派遣郑和下西洋.李自成农民起义(1644年建立大顺,都城西安2、清朝女真族努尔哈赤建立金(161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1644年迁都北京康乾盛世1840,鸦片战争八、近代史1、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842,《中英南京条约》1854-1864太平天国起义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1894年——1895年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1901年《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群主专政。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4年红军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一、书画(书法、绘画)二、文学三、史学四、哲学(阴阳五行学说、诸子百家、儒学)书法的产生和发展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有密切的关系。更主要的是汉字及其造型,书法起源与汉字是汉字造型与表现的有机结合。一、书画1、书法最早的有系统记录的汉语文字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反映了商朝统治者占卜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占卜可以预测吉凶福祸。它通过研究观察各种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的依据来判断未知事物或预测将来。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毛公鼎》、《散氏盘》等铭文是七代表作代表作。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秦始皇巡幸各地时,李斯等人用小篆书写的各种颂扬秦始皇丰功伟绩的刻石,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等,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阶段。毛公鼎(DukeMaoTripod),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散氏盘(SanFamilyPlate),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隶书的形成时期,大约在战国晚期,成熟于汉代。一、国号名称的来由1、根据部族名定:商、周、秦2、根据发迹地定:汉(西汉)、宋3、根据封号定:晋、隋、唐、魏4、根据发迹地特产定:辽(契丹语“镔铁”)5、根据吉祥之意定:元(“大哉乾元”)6、以建立者的姓氏定:陈7、以社会上流行口号定:明(“弥勒降生,明王出世”)8、按同音通假定:清(“后金”)9、根据政权所在地定:如蜀、吴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永徽六年立为皇后;弘道元年,唐高宗崩,被尊为皇太后;垂拱四年,加尊号“圣母神皇”;天授元年登基称帝;神龙元年崩,葬于乾陵。这里出现了一些“称号”,都是什么意思?二、皇帝称号和称谓1、称号(1)尊号(徽号)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称号。如: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高皇帝(刘邦)、圣神皇帝(武则天)(2)谥号、庙号皇帝死后,一般有两个正式称号,一是谥号,一是庙号。谥号:皇帝死后,大臣们根据皇帝生前事迹拟定的一种称号。分:美谥:如昭、恭、敬、庄、烈恶谥:如暴、炀、昏平谥:如怀、悼、哀、闵庙号:帝王死后,根据他在皇族中的世系,奉入祖庙祭祀,并追尊为某祖、某宗,就是庙号。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成吉思汗)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庙号(3)年号封建帝王即位,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是某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它起源于汉代。“建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新君继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如:贞观(唐太宗)建武中元(汉光武帝)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4)陵号封建帝王陵墓的名号,始与西汉。如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的乾陵,汉武帝的茂陵2、称谓(1)帝王称谓王、天子、皇帝“德兼三皇,功高五帝”(2)皇族、皇戚称谓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皇太子、皇太孙公主、驸马1、天干地支一个循环有60年,称为一个“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也用以记录日、月。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对应十二属相)天干、地支合称“干支”,相配共有60对。干支多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多用来纪念。如“戊戌变法”(1898年)三、日月年辰及其记录方法60甲子表2、纪年方式干支纪年“庚子赔款”“辛丑条约”,帝号纪年“始皇二年”、皇帝年号纪年“贞观三年”3、月每月的第一天叫“朔”,初三叫“朏”,十五日叫“望”,望的后一日叫“既望”,最后一日叫“晦”。4、日古代一昼夜为一日,用干支纪日。5、辰古代分一日为十二个时辰。纪辰用十二地支,每日24小时,2个小时为一时辰。子时23:00——1:00子时:23点--凌晨1点前丑时:1点--凌晨3点前寅时:3点--凌晨5点前卯时:5点--凌晨7点前辰时:7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