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形象比较分析毕业论文孙少平、孙少安形象比较分析摘要:本文是对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这两位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剖析他们的性格特点,探讨他们的塑造艺术,分析人物的社会意义,并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我们看到,孙少平是一位为理想生活而奋斗的精神勇士,外出的艰辛苦痛无法阻止他前进的脚步,他在苦难中默默地追寻着他心中的理想,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新人的故事”;而孙少安是一位为现实生活而奋斗的农民战士,即使不堪生活的重担,可他还是以“可怕的吃苦精神”和命运抗争,迎来他的新生活,他的道路是根植农村的艰苦创业的道路。他们虽然各自的目标和方向不同,但他们为生活而奋斗的不屈精神却同样深深打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不断地前行。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孙少安人物分析《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在八十年代后期现实主义受到“冷落”甚至“贬抑”的时代,“怀着孤立的心境和挑战的情绪开始创作的”。这部耗费了作者“一生主要精力”完成的百万字作品,以“史诗般的品格”,描写了中国农民在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五这十年间的生活和命运的巨大变化,“从总体上显示了中国农村社会道德伦理传统对于生活的历史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作品也以它平实的语言,现实的态度,真挚的情感,主人公不屈的精神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心。读《平凡的世界》,作品中的场景,作品中的人物,似乎都那么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如果说书中的孙少平、孙少安有路遥先生的影子,试问自己,是否也有我们生活的影子,答案是肯定的,喜欢它,就是因为我们与书中的感情有共鸣之处。正是基于对作品中这两个人物及其精神的喜爱,所以才选了此次论文的题目。借这次写论文之机,能更深地了解作者,了解作品,甚感高兴,也希望通过此次写作能够更深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更接近书中孙少平、孙少安的内心深处,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用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学习他们在生活的苦难和挫折面前的不屈和坚韧,平静地对待生活,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在失落面前不颓废,在苦难面前不哀怨,在不平等面前不愤慨,在成功面前不自大,用更豁达和畅然的心态去拥抱生活。一.孙少平、孙少安形象的性格特征路遥笔下的孙少平从一个尚未成熟的高中生,经历回乡教书,务农、揽工直至当煤矿工人,他在苦难的岁月和艰辛的劳动中,自尊、自立、自强,在不断地进取和不屈的奋斗中,1/7页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坚强刚毅、内心强大而又不乏善良宽容、真诚勇敢的知识青年的形象。凭着要到外面闯荡的内心欲望和对心中理想生活的渴望,他毅然走出双水村,来到黄原城的东关桥头当起了揽工汉,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没有退却,继续前行,他在东关桥头告诉自己:“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尽管石头将他的脊背压烂,也没有压垮他的信念,在经历一次次揽工,一次次失业中,他渐渐成熟起来,没有住的地方,没有了钱,他都不再为此而害怕,他已经明白这一切他都可以应付。当他来到煤矿,那里的艰苦和困难对他来说已经算不了什么了,他也没有了上高中时吃丙菜的窘态,即使同行人中他仍旧是最寒酸的一个,但这已不是他在乎的重点了,因为苦难的生活已将他磨砺成为一个坚强刚毅的人,他已经知道如何去面对人生的不幸和生活中的风雨。在他贫穷劳累的身后,他没有忘记精神上的追求,而是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去吸取能量。高中时他从图书馆借书,揽工时他从田晓霞那里借书,甚至向不太欢迎他借宿一宿的贾冰诗人家借了一本《牛虻》,来到煤矿挖煤时他还把书带到了井下看,因为对他来说“知识就是力量”,书本让他感觉他没有被这个世界遗忘,他也没有遗忘这个世界,尽管他贫穷,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书本让他感到他的精神和晓霞是相通的,和这个世界是相通的。书本给了他面对困难的勇气,给了他强大的内心,每次遇到挫折,在颓废中,他总能在一番叹息中鼓励自己,指引自己的内心走向积极奋进的道路。来到煤矿体检时,因为第一次紧张血压过高,面临回家的命运,他想起了贝多芬的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会使我完全屈服。”他此时的顽强抗争,难道不是因为他拥有强大的内心吗,在他强大的另一面,他也有着善良宽容、勇敢真诚的一面。对家人他竭尽所能的负起一个男子汉的责任,对父母生活的牵挂,对妹妹学习上的关心和鼓励,即使他飞得再远,他都不会忘却双水村的那个家和他的家人。他善良勇敢的品质在他高中时就已显现,先前侯玉英揭发过他和郝红梅,他却在洪水到来时,勇敢地救了她;郝红梅伤害过他,但知道她因偷手帕被关时,他毫不犹豫地去解救她,并极力保护她的名声;看到工地上烧饭的小翠被工头胡永州欺负,他毅然给了她一百元让她回家,当时的一百元,对一个揽工汉来说,那是多少血汗啊~在与东家曹书记一家的交往中,他已经认识到:“只要自己诚心待人,别人也才可能对自己以诚相待。”正是他的真诚,在曹书记和晓霞的帮助下,才让他有了从农民变成工人的机会,才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小说中的孙少安从十三岁起便辍学在家,帮扶父亲维持家业,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具有一个穷苦孩子家的懂事、孝顺、吃苦耐劳、,同时也具备一个男子汉的坚韧不屈,顽强和命运抗争的精神,甚至在精神层面上有了更高的超越。他深知他的家庭无力供他继续上学,毅然回家帮助父亲,他的懂事,父亲看在眼里,他反而安慰父亲不要难过,同时2/7页立誓一定要供弟弟、妹妹上学,他无悔地牺牲自己,为“大家”放弃自己的“前途”,担着一大家子的重担,一头扎进火热的但还是不能让人吃饱的生产劳动中,对家人从无怨言。他孝敬长辈,对瘫痪的奶奶,对父母实心实意地孝顺,即使他亲爱的秀莲因为心疼他将稠一点的稀饭盛给他,他也“无法下咽”,再当秀莲将给奶奶的白馍偷偷塞给他时,他更是觉得不可原谅,而且愤怒地打了她,当然他也是很后悔打她的,我想此时我们或许会理解他为什么因为分家而那么痛苦。在生产队干活,他从不“溜奸耍滑”,专拣最重的活干,正是由于他的吃苦耐劳,加上营务庄稼又是一把好手,所以才获得了生产队员的尊重和拥护,并当上了生产队长。面对苦难,在他深蹙的眉头里,他不放弃一点机会以试图来改变他和家人的生活,擅自扩大自留地,设计分产承包制,虽然他得到的是“教训”,但他的尝试,已走在了时代”,终于有的前列,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声。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来,这只被缚已久的“困兽了放手一搏的时候,属于他的时代来临了。但生活又岂是想象,运砖的艰辛,办砖窑的困难,破产后的苦楚,东山再起时的艰难,在这一切的苦难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为生活从未喘歇的孙少安,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庄稼汉对命运顽强的抗争,一个坚韧不屈的男子汉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难能可贵的是在他“发家致富”后,并没有暴发户式的傲慢和享乐,他心里装着穷苦的乡亲,装着双水村的孩子们,虽然乡亲们在他破产后伤害过他,但他依然宽厚、大度地让乡亲们来打工,赚点零用钱,毅然把自己攒下的钱给村里盖了小学,对于当时的一个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境界啊~我想路遥笔下此时的孙少安也许就是早期的“农民企业家”和“慈善家”的雏形吧。二.孙少平、孙少安形象的塑造艺术路遥在塑造孙少平这一形象时,一方面将他置身于苦难的生活,一方面又将他置身于理想的精神世界,他就在艰辛的生活中,不断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成为一个为理想生活而奋斗的精神勇士。作为那个时代有着广泛阅读体验的高中生,他知道外面有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他不愿像父亲那样永远日复一日地劳动,“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地生活一辈子,”虽然他并非说有着一个确定而鲜明的目标,但不甘农门的抗争意识,让“他老是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所以他选择了出走。作者在处理他此时的痛苦和困惑时,着力于通过他内心的独白和不断地思考,而后得出他想要做什么的决定,正是因为他的思考,才让他的出走,有别于金富和王满银式的出走。揽工汉和煤矿工人的生活,让他感受的就一个字——苦,但他走出来准备的第一件“武器”就是——吃苦,在这样的苦日子中,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凭着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抗争,他一次次地走向东关桥头去揽工,一次次毫无抱怨地走向漆黑的井下。与他身体上的劳累相3/7页映衬的,是他精神上的自由和充实,他不在乎身体的劳累,却无法忍受精神上的荒芜,因此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看书,有书看,他是多么满足啊,书本丰富和武装着他的精神世界。因为有了精神上的“富有”和独立自主,他在人生道路的奋斗和抗争中,没有农民的自卑,没有高加林式的阴郁,他能够断然拒绝侯玉英所谓的优越的生活,思想上的高度又使他并不拒绝与田晓霞的交往,虽然有迷茫和困惑,但与晓霞精神上的共通,让他并非完全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在晓霞牺牲后,他更多痛心的是他失去了晓霞这个心爱的人,而不是他的“理想生活”,因而他就不会像高加林那样让人感觉可笑、可悲,他是可敬、可叹的人物。因为读书,外部他与其他的揽工汉、煤矿工人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又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充满着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充满着对未来和理想生活的追求。路遥从描写他外部的现实生活到刻画他丰富的内心世界,逐渐让这个人物丰满、成熟,甚至强大起来。尽管在结局上他并没有所谓意义上的“成功”,但他的出走,他的追求本身已经是一种成功。在孙少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始终都是把他放在孙家这个大家庭中去刻画,他所辛苦劳累的一切动力都是为了他的家和他的家人,把家中的光景过好,家中的每个人都好,这就是他在脱贫之前的全部理想,并且是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崛起于生活底层的普通农民”。因为从小触及他灵魂深处的就是全家人的饥饿和贫穷,他首先就是为了要改变这种现实的生活而奋斗,他的砖厂就是他奋斗的战场。从他偶然和幸运的那次拉砖开始,这个精明能干的庄稼汉没有错过机会,雄心勃勃地办起了砖厂,在这一过程中,有过困顿,有过惊喜,有过失败,有过迷茫,有过崛起,作者通过办砖厂这一事件着力塑造出了一个为现实生活而奋斗的农民战士形象。家庭和砖厂是孙少安生活的核心,也是作者将他置于现实生活中最好的场景,正是因为这样严酷的生活,才让他清醒地拒绝了润叶的爱情,甚至没有时间去咀嚼痛苦,又投入了生活的战斗中。作者在刻画他时,没有过多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地出自一个农民最质朴的心声,却让读者对他的一切感同身受。故而结尾中秀莲的癌症,不仅对孙少安,也许对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路遥没有接着渲染他的痛苦,一切我们已经可以想见,可能路遥在这里要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三.孙少平、孙少安形象的社会意义孙少平的形象他的意义在于:他每一段的人生经历,都是生动而又深刻的人生课堂。高中时期,饥饿和在同学面前袒露的贫穷,成为考验他人生的第一课,他没有抱怨家庭,反而在这样的生活磨练中,“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反问今天的年轻人,有没有人在抱怨自己的出身呢,回家务农后,他并不惧怕身体的劳累,但让他永远过这种没有精神世界的生活,他无疑觉得自己快要干涸了。孙少平的出走为我们开创的是一条为理想4/7页生活而奋斗的道路,是一个听从灵魂深处的内心召唤的道路,他打破了出身的局限,在这条道路上他是前行的勇士。在揽工和挖煤的生活中,坚韧的吃苦精神,对知识和生活的不懈追求,此时的孙少平激荡着多少年轻而又不安的心,激励他们不断地远行,为多少和他有着同样迷茫的青年点燃了一盏航灯,告诉他们人生该如何去奋斗,我们是这个平凡世界里的一员,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让自己平庸,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格的独立,内心的强大,才会让我们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劳动,都会是一个有尊严、有思想、有魅力的人,才会真正感知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孙少安的意义:他是中国新一代农民中有非凡抱负和创造力、胸襟宽广的出色人物。孙少安是承受苦难、饥饿的一代农民的代表,他干最苦最累的活,对劳动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大锅饭”和可就是这样家中仍然吃不饱,穿不暖,作者从他和他周围的人,真实地展现了““四人帮”带给当时的农民的伤害和困苦,他们被斗争怕了,被饿怕了,被穷怕了,因此改变现实,掌握自己命运的渴望特别强烈。孙少安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中有眼光和魄力的一代农民的代表,改革开放了,各家都能吃饱穿暖了,人们也开始争相过光景了,孙少安办了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