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学习要点]了解社会保障的发展线索与发展规律理解并把握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诸种因素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进程[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社会保障发展经验、教训与改革第四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案例讨论德国为什么要向“懒人”开战?本章思考题第一节概述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郑功成提出的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主要有: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键性因素)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社会基础)3、政府介入的程度。(分水岭)4、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重要标志)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客观标志)1、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一是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二是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三是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产生、发展和成熟三阶段)2、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一是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二是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三是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1、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2、社会因素(基础性因素)3、道德伦理因素4、政治因素5、历史文化因素社会保障第二节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建立时期形成时期改革时期发展时期一、萌芽时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在1601年颁布《济贫法》保障内容:就业保障和财政补贴,兼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济保障性质:恩赐性和惩戒性英国在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原则:政府有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救济不是消极行动,而是一种积极的福利举措。意义:首次体现了现代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互济性及受益人的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1、《济贫法》的颁布与济贫制度的确立背景:社会动荡、教权衰落、民族国家与王权兴起,一些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并使王权得以巩固,政府开始介入济贫事务。《济贫法》颁布:(惩戒性)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该法将已有的宗教或社会救助活动惯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首次由官方划定一条贫困线,对有需要的孤老病人进行收容,同时为失业者、贫民小孩提供(有限)的帮助。旧济贫法的基本内容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机构;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提倡父母和子女的社会责任;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旧《济贫法》兼有强迫劳动和法律救济的性质,但以前者为主。它是旧的社会结构为了维持其秩序而做出的努力,但它的颁布本身却说明正在变动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已使旧有的保障形式无法运转,社会保护的职责历史性的落在国家的肩上。2、济贫制度的发展(英国、瑞典、荷兰、中国)十八世纪,英国议会又分别于1782年和1795年通过了《吉尔伯特法》和《斯宾汉姆兰条例》。《吉尔伯特法》把贫民收容对象缩小到只限于老人,患病和体弱的穷人,孤儿及只有母亲抚养的儿童。《斯宾汉姆兰条例》则规定:工人劳动所得如不能维护生活,可从济贫税中取得补助。十九世纪初由于贫民增多,济贫税加重,不少人反对《济贫法》。英国议会成立了济贫法调查委员会,1834年议会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通过了新《济贫法》。新法对1601年的旧《济贫法》和以后通过的一些法规作了修正,规定停止发放院外救济,设立“养济院”,安置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在院内劳动,以工代赈。确立了“劣等处置”和“济贫院”规则.迎得了富有阶层的欢迎.领取救济的对象只限于住在济贫院、贫民习艺所内的贫民,但领取救济的人必须接受3个条件:(1)丧失个人尊严,因为接受救济被认为是不体面的。(2)丧失个人自由,必须被禁闭于习艺所内,不能外出。(3)丧失政治权利,也就是失去公民权,特别是选举权。*3、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施舍—感恩—服从)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统治者的“灭火器”)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救灾、济贫、优抚)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解决的只是生存问题)保障效果是不良型。(身份不平等、项目少、水平低)二、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时期(十九世纪晚期)崔化剂:新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代表人物:施穆勒、布伦坦诺等观点:劳资冲突不是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而是由伦理道德观念上的差距引起的对立。因此,只需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解决劳资问题。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改革,认为国家应该直接干干预经济生活,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措施:第一、国家的职能不仅在于安定社会秩序和发展军事实力,还在于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生活,即经济管理的职能。第二、国家的法令、法规、法律至上,决定经济发展的进程。第三、经济问题和伦理道德是密切相关的,人类的经济生活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满足于自身物质方面的欲望,而且还应该满足高尚的、完善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欲望。第四、劳工问题是德意志帝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第五、主张赋税政策实行财富再分配。过程《疾病保险法》1883—1889年《工伤保险法》《老年和残疾保险法》1911年《孤儿寡妇保险法》1923和1927《帝国矿工保险法》《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思考:为什么要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的呢?社会保险法典1、从其性质看:权利与义务的结合型。(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国家资助,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2、从根本目的看: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未来或可能风险,而不是现时或现实风险)3、从保障水平看:基本保障型。4、从保障过程看:强制化、规范化,稳定性、经常性(有别于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5、从接受者来看:普遍性和平等性(无需牺牲人格尊严)社会保险制度的特征三、社会保障形成制度时期(20世纪30年代)标志: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为标志美国《社会保障法》特点(1)由联邦政府举办全国统一性的老年保险;(2)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办理失业保险(3)由联邦政府资助和州政府举办老年人、儿童福利及公共卫生措施。四、社会保障充分发展时期(20世纪中叶)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建成为起点“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特点社会保险制度应以统一的标准发放津贴或救济;参加保险者不分贫富,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费;发放的救济或津贴应是以维持正常生活;因无收入而不能参加保险的人,国家应制定公共援助法。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第一个建成了福利国家。贝弗里奇也因此获得了“福利国家之父”的称号。贝弗里奇报告——影响整个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典著作1941年,英国成立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着手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1942年贝弗里奇提交了题为“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报告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提出国家将为每个公民提供九种社会保险待遇,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并根据个人经济状况提供国民救助。九种社会保险待遇分别为:失业、伤残和培训保险金,退休养老金,生育保险金,寡妇保险金,监护人保险金,扶养补贴,子女补贴,工伤养老金,一次性补助金(包括结婚、生育、丧葬和工亡四种补助金)。其中有许多为新的福利项目,如为儿童提供的子女补贴。报告的另一项重要突破是提出应建立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报告还要求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险制度,由国家强制实施。报告指出,社会保障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二是保障基本生活原则;三是统一原则,即社会保障的缴费标准、待遇支付和行政管理必须统一;四是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五、总结: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线索1、1883年德国的《疾病保险法》是其产生的标志。2、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使其由社会保险制度朝着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迈进了一步。3、1948年英国工党宣布建立福利国家是其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一个改革、发展与完善时期。(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内容二战后,各工业化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开始建设社会福利制度。至此,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是包括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各种现代保障措施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1、性质上:全民的普遍性福利。2、根本目的: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3、项目设置:逐步完备化。4、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筹资、管理、运营、监督)社会保障的普及化及高水平化,标志着社会保障进入了高级阶段。(四)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1、立法先行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协调发展一是社会保障项目的内容应当协调发展二是社会保障项目之间的水平应当协调发展三是社会保险各子系统协调发展。4、多样化发展(模式)第三节社会保障发展经验、教训与改革一、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第一,尊重本国的国情。第二,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第三,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第四,努力追求社会化。第五,对市场机制日益重视二、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第一,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第二,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第三,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亦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图为马萨诸塞州州长发言(右)恶化。仅是两年前,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几乎陷入绝境:卫生保健费用爆炸性增长.人口迅猛增加。各州州长焦头烂额,为了保证医疗救助体制的正常运转,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抉择。三、国外社会保障改革(一)福利国家的改革(英国)(1)削减福利支出。(2)调整福利结构。(3)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4)引入私营机制,以减轻官方系统的压力并提高社会保障系统的行政效率。其结果:提高了劳动成本;增加了雇主的负担;出现两极分化。(原因关键在于私人的医疗机构收费要比公立的高)(二)美国的社会保障改革补救模式(专门救助贫困人口并支付退休人唢的医疗保障)+机制模式(解决基本养老问题,通过统一税收来实现现收现付的代际再分配)(1)调整社会保障指导思想。(2)适当调整社会保障的目标。(3)调整社会保障的有关内容。(4)重视私营机构的作用。(社保资金投向资本市场运作)(三)拉美洲改革——智利模式(成功案例)养老金私有化改革以个人帐户积累为主,以私营化管理为基本特征,强调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经营性原则是的养老保险运作。已有68%的劳工拥有养老、残疾、死亡、生育和疾病的保障。(四)高等教育改革——大学产业化国外社保改革的共同趋势1、社保制度改革是初起因是人口结构复杂(特别是老龄化)引起财政困难,社保基金入不敷出或管理混乱。2、改革的重点是调整政府和市场的比例,转变政府职能(削弱国家负担,分滩到地方政府)3、改革的方向是在保持政府控制权的前提下“市场化”或“私有化”。(因为市场的竞争原则高于社会的公平原则)4、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养老和医疗,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增加公民的自我负担,适度降低社会福利以减少政府负担。5、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案例:德国为什么要向“懒人”开战几年前,记者曾在德国住过一次医院。同室病友中有两位失业多年的德国工人。从闲聊中得知,他们患的都是因营养过剩引起的“富贵病”,并不严重。但这两位靠吃社会救济的人,照样可以每年踏踏实实地来医院住上一二次。在医院,他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打针和服药以外,就是喝咖啡,看马路小报,或者谈论涉及他们个人的福利问题,真是优哉游哉。记者曾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找份工作,其中一人说:“那样太不合算”。干工作挣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