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1章节编号章节名称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知识点1、产业分类2、配第—克拉克定律3、霍夫曼定律4、产业结构高度化5、产业结构分析方法6、主导产业选择7、产业结构趋同本章重点与难点1、三次产业产业分类、要素密集度分类法、产业地位分类法。2、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法则及其原因。3、霍夫曼定律,即产业结构重化工化规律。4、产业结构高度化5、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与高级化5、产业结构分析方法6、主导产业及选择方法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掌握产业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类型;1、掌握产业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类型。2、掌握产业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3、掌握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4、理解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本章课前思考兰州大学经济学院21、为什么要强调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研究?2、产业的称谓似乎很多,例如三次产业,农、轻、重工业,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等,这些产业称谓到底是怎样形成的?3、人们往往强调对某地区的产业结构要进行调整,那么理论上如何研究某地区的产业结构呢?4、产业结构演化是否有一定的规律。5、怎样来确定某地区的主导产业呢?章节具体内容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第一节产业分类法产业(industry)是按社会分工而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群体的总称。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过程和相互关系,它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一、两部类分类法马克思:按社会产品实物形态的最终使用方向进行划分,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并相应地把生产这些产品的部类也分为两大类,即生产生产资料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缺陷:1、有些部门难以归类,如运输、商业等。2、物资资料使用的多样性,难以界定。如合成氨,既是生产氮肥的原料,又是生活消费品腈纶的重要生产原料,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双重属性。二、农轻重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是前苏联为应用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而采用的分类方法。由于化学工业在近代工业发展中居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往往把化学工业独立出来,形成工业结构的轻工业、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三大部分。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轻工业包括纺织、食品、家具、印刷、制革等部门。重工业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等。缺陷:1、遗漏了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部门。2、非物质部门都没有包括进去。3、农轻重的界限较模糊,如家用电器、橡胶、医药工业,徘徊于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三、霍夫曼分类法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产业作了如下分类:①消费资料产业,包括食品工业等;②资本兰州大学经济学院3资料产业,包括冶金工业等;③其他产业,以上两产业以外的其他工业部门。分类原则是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费资料则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料的就是资本资料工业。四、“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使用的分类法划分为7类:基础材料工业;加工组装工业;生活消费品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其他产业。五、三次产业分类法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所谓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难以用三次产业定位的行业,西方国家称为第四产业,即对传统产业通常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某些新兴产业的概括称谓,主要包括:设计和生产电子、计算机软件的部门,应用微电脑、光导纤维、激光、遗传工程等新技术部门,以及高度电子化和自动化的产业部门等。六、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颁布《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项,以下再分中、小、细项,按四级分类。每级每项都有统计编码,便于计算机处理。其中十个大项是:⑴种植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⑵矿业和采石业;⑶制造业;⑷电力、煤气、供水业;⑸建筑业;⑹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⑺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⑻金融业、房地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⑼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⑽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大项下划分中项,如“制造业”的中项有:(31)食品、饮料、烟草(32)纺织、服装、制革(33)木材及木制品………兰州大学经济学院4七、我国国民经济部门划分我国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中,划分为16个行业:1、农、林、牧、渔业;2、采掘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7、交通运输、仓储与邮电通信业;8、批发和零售业;9、金融保险业;10、房地产业;11、社会服务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6、其它行业。八、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亦称资源集约度产业分类法。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的差异,将产业划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亦称土地密集型产业,指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高,以及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这里的土地资源是泛称,包括各类自然资源),如农业、采矿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指活劳动消耗量大,体力劳动占较大比重的产业,如食品、服装等,这些产业在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中,劳动力投入比重较高。这是相对于资本而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是资金有机构成低,单位劳动占用资金较少,一定量资金吸纳的劳动力较多。资本密集型产业:指资本有机构成高,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钢铁、化学、机械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中,资本(资金)投入比重较高。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是资金有机构成较高,单位劳动占用资金较多,一定量资金吸纳的劳动力较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或者在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的知识密集程度高的产业,如计算机、核工业、航天工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点设备技术水平较高,技术人员在劳动者中的比重较大,单位产品价值中技术含量较高。九、功能分类法根据各产业地位及相互联系,分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指区域经济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兰州大学经济学院5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将关联产业分为三类:前向联系产业: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基础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和社会性基础产业。与之相关的还有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支柱产业不同于主导产业,因为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这有助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制订和实行正确的产业发展政策。潜导产业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十、产业状态分类法按照产业处于增长或衰退状态,分为朝阳产业与夕阳产业。朝阳产业: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兴盛状态的产业部门。主要指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微电子、激光、新材料、新能源、空间开发、海洋开发、卫星通讯、生物工程等产业部门。其特点是技术先进、知识密集、低能耗、高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各项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朝阳工业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深化。由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如早上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故形象地称为“朝阳产业”。夕阳产业: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和社会需求变化,在开发创造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竞争中处于衰亡状态的产业部门。它主要指发达国家的传统基础产业,如煤炭、纺织、钢铁、汽车、铁路等。其特点:主要以简单的电力机械原理为基础、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低,劳动作业重复,产品标准化,以及高度的集中控制。就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传统产业正在明显衰退,设备利用率低、生产能力过剩、就业人员减少。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为“夕阳产业”,有“夕阳西下”之意。尽管如此,这些工业在西方国家的经济中仍占主要地位,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为所谓朝阳产业所取代。西方国家也采用新技术对夕阳产业进行改造。也有的西方经济学兰州大学经济学院6家主张将夕阳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第二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一、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理是科林·克拉克(C.G.Clark)于1940年在威廉·配第(W.Petty)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威廉.配第(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在著作《政治算术》指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这会促使劳动力向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亦然。进一步研究的结果,用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大体上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即第一阶段,A占首位,包括:①A>C>B②A>B>C;第二阶段,B占首位,包括:①B>A>C②B>C>A;第三阶段,C占首位,包括:①C>A>B②C>B>A。二、库兹涅茨进一步的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在配第—克拉克定律基础上,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时间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趋势。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其劳动力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基本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库兹涅茨认为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所谓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等于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所谓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是指某部门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所谓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指某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之比。他指出,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都低于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大于1。第二产业的国兰州大学经济学院7民收入相对比重呈普遍的上升趋势,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变化则因不同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综合起来看变化不大。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呈下降趋势,但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却是上升的。库兹涅茨的解释: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1、需求方面: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各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幅度是不同的。这可用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来分析。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增加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第一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要小于第二、第三产业,生产要素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供给方面:主要是技术进步影响生产成本及相对价格,影响到劳动力和资本的分配,从而对产业结构发生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要比工业生产的技术进步更困难。产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差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