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学第五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新闻评论的选题康(当时的财政总长)的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职,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是十七日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开幕。-----1922年7月23日胡适发表于《这一周》专栏评论的节选•表明了胡适选题的思考过程:从几个新闻中选出了要评论什么。•交代了评论选题的价值判断一、新闻评论选题的范围与对象(一)、选题的含义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从诸多新闻事实、新闻报道或社会生活中选择适当地评论对象,确定合适的论述范围,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论题。简而言之,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新闻评论的对象与范围。(二)、选题的对象和范围选题的对象是要评论的事件或问题1.对于那些以新闻事件作为评论对象的文章来说,选题就是“选事”。择题的步骤,首先就要看有些什么事件要评论的?然后要分析这些事件有没有值得讨论的?又看这些事件有没有值得评论?又看这些事件是不是必须评论?——林大椿《新闻评论学》2.对于那些并非针对事件性新闻来发表评论、并非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判断的评论来说,选题就是选问题:在当前有哪些问题是得关注和思考的?如:国庆节高速拥堵与交通事故国庆节期间知名旅游景点的“超载”二、选题是对评论对象的价值判断(一)、选题就是一个判断的过程哪个新闻值得评论的问题,取决于作者自身的价值观、价值标准。选择机制支配着新闻传播过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选择是传播内部基本要素之间稳定的、持久的、始终如一的内在关系。从采访事实的选择,到消息写作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再到导语写作过程中对要素的选择――哪一个要素写进导语?再到标题写作中的选择――哪一个要素写入标题。新闻评论产生的“庸俗模式”《经济观察报》每周社论的选题“评论价值不等于新闻价值。确切地讲,评论价值是由新闻价值转移而来的价值和评论活动重新创造的价值构成的。评论价值包含着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评论价值的基础。”“评论价值产生于评论过程。因为新闻中蕴含的值得阐发的、对读者有教育意义(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重要或新闻的思想观点,无论是记者的主观倾向,还是指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只有通过评论的阐发,才能变成重要的、新鲜的、对人民群众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观念。”新闻价值: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着性、趣味性新闻评论的价值:紧迫性、时宜性、重大性、可开掘性、普遍性、典型性、启示性、思想性、争议性哪些选题只适合有报道价值却没有评论价值?非重大的新闻事件,尽管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事件过小,所发表的评论容易流于街谈巷议和揣测,而且容易就事论事,评论的空间不大。比如说,停水停电等。•如果频繁的发生,就有了评论的价值,也就是所谓的累积效应•第一种情况是,出现了这类频繁发生的小事,而且事件本身也是新情况,有新的特点,是前所未有的,有可供深挖的巨大价值,这当然值得评论。第二中情况是,出现了频繁发生的小事,有可供挖掘的价值,但我们所能想到的评论角度,以前别人都写过了,只能老生常谈。这时我想就该有个取舍。在写作中有一种技巧叫做重复,是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引起必要的重视,我们也可以认为反复根据新的事件写相类似的评论可以达到让人重视的效果。•第三种情况是,出现了频繁发生的小事,别人也反复的报道过,但我却可以发现新的特点,这是在别人的基础上的,或者选取的角度是跟别人不一样的,这当然也有评论的价值。例如这样:1.比如在酷暑高温天气,因停水导致事故发生或老弱病残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2.停的都是什么人的水?是否光停老百姓的水。3.频繁发生停水时。我们可以对导致频繁发生停水事件的深层原因加以评论。”评论者就是要帮助读者,特别是那些习惯于把新闻事实当作知识来接受,已经习惯了不判断、不思考的读者,去看得更清,看得更深。选题是认识的起点,选题本身就是认识过程,它表现为作者对所面对的新闻事实或问题的判断,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哪个新闻值得评论的问题,取决于作者自身的价值观、价值标准。判断的类型(巩固)事实判断就是判断事实本身,判断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比如,事情是“怎么样”的,“会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就都是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以一定的价值尺度判断事实的价值,或者针对事实提出一种价值。这实际上是判断事实与人的关系――事物对于我们的价值。比如,什么重要、什么应该、什么好、什么坏。(二)、影响选题判断过程的因素1、与选题者的个人价值观有关2、选题者的思考角度和认识水平3、与媒体定位、地域等有关如传统的党报、机关报更多地选择具有宣传和指导功能的非事件性选题,不十分注意选题的时效性。不同媒体的定位和传播对象不同,评论的选题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范围好倾向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人民时评》的选题就坚持从社会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中挑选,在这些新闻事件中,寻找人民日报“可评当评”的事件。南方都市报评论的选题工作,往往不是依照一成不变的思路模式来进行的。事实上,社论既然需要强调重大性与时效性的结果——对于南方都市报而言还要注意本地性的兼顾,那便需要以一种多元统筹的选题思路来应对。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评论部与评论委员会的讨论,既需要对当日新闻进行甄选,更需要对具有全局长效的时局与话题作准备,对于后者,如能源问题、宏观调控、乃至重要的周年纪念,可以有提前的思考与准备,以避免以短平快的社论作浅的反应。而对于本地的重大选题,则坚持将之置于全国乃至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这些问题,正是南方都市报每天选择自己的社论时所要把握的平衡。对于“个论选题”,南方都市报则在强调价值统一的前提下,非常看重作者自己的关注与洞见,在选题工作上,一方面既有评论部选定的选题通过沟通交由作者来立论行文,另一方面也有时评专栏作者自己选定的题目写就的文章4、与选题者擅长领域有关5、与选题者视野有关6、考虑受众需求选择与传播对象偏好相近或相同的话题,关乎这个群体利益,或者是激发他们认同感的话题。三、新闻评论选题的原则•“三贴近”(一)、贴近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大局出发•从受众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出发(二)、贴近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科学知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三)、贴近群众•深入到群众之中,调查研究,掌握实情•处理好民众的呼声,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互动二、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一)、从上级精神中选题•深刻学习和领会中央的文件•结合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他们熟悉的话题。•时事开讲:中共中央决定给予薄熙来开除党籍和公职处分(二)、从社会实践中选题注意两点:•选题反映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紧急性•选题阐述的道理要有正确性和指导性例如:如何看待“免费添堵”?•在高速公路首个免费通行日,全国各地选择在30日出行的民众多数陷入一场空前的拥堵中。路堵,出行游玩或回家团聚的人们心里更堵,有人调侃称这是在“免费添堵”。•高速路节假日免费,民众期盼已久,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也不断呼吁。今年起决定在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四个重大节假日,全国收费公路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这一举措将明显减少人们出行成本,可说是切实的惠民之举。•不过,从实施首日情况看,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买路成本”大为降低。一些从上海自驾到浙江杭州、湖州等地探亲访友或结伴旅游的私家车主说,今年国庆出行走高速,来回可省数百元,相当于省下小半箱油。据预测,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的一年减收额预计可在100——200亿元之间。忧的是,“时间成本”急剧增加。半夜零时25分从深圳出发,整整7个小时后,才走80多公里;早上7时30分从上海长途汽车站出发,到达130公里以外的目的地江苏海门时,已是下午两时……这样的例子在30日当天举不胜举。由于车流量井喷,高速路成了“停车场”,速度近于爬行。对许多出行者来说,看似省下了钱,却搭上大把大把的时间和心情。更郁闷的是乘坐大巴出行的人。由于大巴不在免费通行之例,出行票价没有任何降低,但他们同样严严实实地被堵在路上。需要指出的是,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民众担心,针对此次免费通行产生的大面积拥堵,高速公路公司会借题发挥,甚至宣称“暴利有理”,致使相关政策不进反退。短期看,高速公路尚不具备全部免费通行的条件,但从体制机制上改革完善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机制、清除其暴利生成的土壤,让人们的出行负担尽快“回归合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摇的事(三)、反映大多数人焦虑的事件或问题反映这个社会普遍的现象或某一种普遍的焦虑,以小见大。选题与这个时代的使命结合起来,体现责任感。例如:提高官员执政能力,光培训还不够(四)、从探讨争鸣中选题•要有新闻的敏锐性•寻找问题或事件的冲突•迅速作出明确判断惹争议的比基尼京剧(五)、关注热点1、不回避热点:新闻本位的要求2、分散热点:避免选题扎堆(六)从新闻报道中选题•要把握好事实的准确性•注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注意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写作的区别•例如:央视街头采访你幸福吗出现各种神回复(新闻报道)•为什么要说幸福这个事?(评论:武汉晚报作者:林坤)(六)、等待新闻由头还有一类评论选题是这样产生的: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形成了某种问题意识,但苦于缺乏新闻由头,无法与时事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时候就需要等待,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找到新近发生的某个由头时,将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国旗为谁而降比如郭光东先生的经典名篇《国旗为谁而降》,就是这样由问题意识触发的选题,他后来回忆这篇评论的选题过程时说:1998年的9、10月间,我作为华东政法学院的一名三年级法学硕士生,为挣点零用钱,正利用课余时间为自考生讲授宪法学课程,有节课就专门讲国旗、国徽、国歌。那节课上,当我讲到“对于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也可以下半旗志哀”的一瞬间,脑子里突然联想到当时最大的新闻事件抗洪救灾,对呀,九八洪灾死了几千人之巨,国家难道不该按照《国旗法》的规定为他们下半旗吗?讲《国旗法》时,突然联想到眼下的洪灾,进而想到“国旗为谁而降”的话题。许多选题,似乎都是像这样“突发灵感”而产生的。其实,这也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灵感,因为有了对《国旗法》的了解,有法律敏感,形成了模糊的问题意识,当想到眼下的洪灾时,就会激发出某种选题灵感。国旗为谁而降郭光东东北的灾民早已在雪前住进了温暖的地窨子;九江大堤决口封堵处也于近日开始拆除重筑。洪灾过后,诸多善后事宜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现在回想起来,有件事被忽略了:按照《国旗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为九八特大洪灾的死难者下半旗致哀。•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致哀。”今年我国发生洪水的河湖之多,时间之长,水位之高,损失之大,为历史罕见,更为《国旗法》颁布以来所仅有,当属“严重自然灾害”;洪灾中,人员死亡达3656人,当属“造成重大伤亡”。•尽管《国旗法》对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下半旗规定的只是“可以”,不是“应当”、“必须”。但如果一次灾害死亡3656人还不能适用这一法条的话,不知这一规定几时才能派上一回用场。•事实上,国旗不仅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而下半旗正是一种由中央政府以全体国民的名义举行的哀悼仪式。它不但能给予死难者的亲人以莫大的精神慰藉,再次体现抗洪斗争中全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而且更有助于增强每个公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从而激发为国奋斗的热情。•遗憾的是,我国还从未有过为一般民众下半旗的先例。古代的礼制,其实质是正名分,巩固等级制度。《礼记·曲礼》曰:“礼不下庶人”,一直是西周以来的一条重要原则。及至现代民主政体确立,“礼”理所应当下及“庶人”,因此我国现行《国旗法》规定,除了国家重要领导人逝世应下半旗外,对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逝世,以及因不幸事件、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也应或也可下半旗致哀。这项立法反映了社会进步,无疑使我国的降半旗制度走上了民主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从目前实践和人们的观念看,下半旗的对象还仅限于逝世的国家重要领导人,其他几类对象尚未予以充分重视。比如,在洪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