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引言:从古地图说起一、天圆与地方:天下、中国与四夷二、古代中国对“天下”的怀疑和幻想三、一个插曲: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世界观念四、关于“世界”的想象与心情五、利玛窦之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处在文明世界的中央,想象遥远的异邦,是一些奇怪的族类,很长的时间里,《山海经》、《神异经》中的各种想象,支配着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1481年欧洲人所绘的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世界图古代欧洲人也是以天主教的自我为中心,想象出来的世界图像,对于世界的准确认识,也是从地理大发现以后渐渐形成的左图是中世纪欧洲人想象中的非洲埃塞俄比亚人,这一图像中的独足巨人形象,被《亚洲图》所收录,又成为亚洲人的形象。十五世纪的《自然之书》(Buchdernatur,Augsburg,1478)中对异国人的想象,与中国《山海经》的想象差不多。一、天圆与地方:天下、中国与四夷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形成的“天下”观: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第二,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象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一圈是王所在的京城,第二圈是华夏或者诸夏,第三圈是夷狄。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与南夷北狄相对应的“中国”概念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叫做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左图:明刻《禹贡九州图》古代中国人想象,大禹治水时所涉及的九州岛,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就是“天下”,但是这个天下的空间范围,实际上只包括现在的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山西、陕西等等,大约是汉族人古代聚居的地区。它和华夏好像可以重叠,“夏”就是“雅”,华夏,就是古代中国人相信比较文明的地方,就是“天下”。左图:五服图或九服图所谓“五服”,就是在王所在的“王畿”之外,有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等地域。这个方形的天下,是古代人的想象,越在中央,文明等级和政治地位越高,越往边缘,文明等级和政治地位越低,五服与九服之外,则可以“存而不论”了。《山海经》这部书想象的天下,以中山为中心,四周是“山”,再外是“海内”、“海外”,最外面是“大荒”,是一个方形空间。中央是华夏族,边缘是北狄、西戎、东夷、南蛮等野蛮人。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天是圆的像一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中心是北极和北斗星的位置。大地是方的,就象棋盘。中心是洛阳一带。什么叫“中国”?就是“中央之国”。什么叫“华夏”?“夏”就是“雅”,中华文明就是“雅”的文明。山东嘉祥汉画像石:(上)斗为帝车图\北斗星君图(下)三皇五帝图伏羲女娲像:左:汉代画像石。右:唐代吐鲁番遗画伏羲拿矩,女娲拿规,一个画方形大地,一个画圆形的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出土。高40.5厘米、长71厘米、宽47厘米的衣箱上绘有二十八星宿图:环绕北极,由北斗转动而画出来的圆形的“天”。这幅明代人所画的《天地定位图》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相当长久的一个关于天地的观念:天圆如倚盖(圜天有二十八宿),地方如棋局(以中原即京师为中心),地倾西北界(西北如撒马尔汗、瓦剌,处于地势高处),地不满东南(东南有海)。良渚文化玉琮琮——圆方相套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左图:清代人所绘天坛祈年殿图祭天的天坛,因为与天地有关,所以也要仿效天圆地方二、古代中国人对“天下”的怀疑与幻想战国时代被称为“谈天衍”的邹衍,他是齐国人,有“大九州”之说,他想象中国的“九州”只是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叫“赤县神州”,它的外面还有八个州,这才是一个大九州岛,外面有海环绕,而在这个九州之外,还有八个“大九州”,各有海环抱,这才是整个天下。公元前138年—126年,汉武帝建元三年到元朔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126年回到汉帝国,把大宛(今塔什干附近)、康居(今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南部)、大月氏(今帕米尔高原以西、阿富汗境内)、大夏(今印度西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附近),以及他听说的乌孙、安息(伊朗境内)、条枝(叙利亚一带)、身毒(印度)的情况带回来。第一,它把中国人对于周边世界的实际知识,从东亚扩大到了东于日本、朝鲜,北到蒙古及西伯利亚,南到南海、东南亚,西到巴基斯坦、阿富汗、叙利亚、印度、伊朗一带,也就是说,大体上已经了解到了今天的整个亚洲甚至更广的一个区域,而过去可能了解的只是现在的东亚,比如日本和朝鲜,日本九洲出土过汉代赐给倭国王的金印,说明中日很早有过交往。第二,它刺激了中国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探索的欲望,在张骞出使西域后,还有张骞通西南,班超、班勇父子开拓西域交通,甘英到达波斯湾等举动。第三,观察不同经济与文化的背景与舞台,开始由中原的汉帝国变成了整个亚洲甚至欧、亚之间,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后来佛教的传入,更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从此以后,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世界的历史了。但中国人想像“天下”还是以“中国”为中心,加上日益扩大的“四夷”。从汉到唐,中国人仍然觉得它们仿佛在文化上无声无息,所以没有觉得外面有个另外的“世界”。传梁元帝画《职贡图》(唐人摹本)其实古代中国对于外面的世界都很有兴趣,从《逸周书·王会》以来的各种文字和图画中,都有关于异族和异国的记载,梁元帝的这幅画,也是这种好奇的结果职供图(局部)唐·阎立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新疆克孜尔壁画中的异族供养人,可见,很早中国人就对异国异族有一定的认知。敦煌454窟宋代初期所绘壁画《维摩诘经变·各国王子》可见在宋代中国,并不是没有关于异族和异国的知识中国宋代石刻地图。伪齐阜昌七年(1136)刻,现存西安碑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全国地图。此图的底本是唐代贾耽于贞元十七年(801)完成的《海内华夷图》,经过宋代的改动、省略和缩绘,图中既保存了一些唐代地名,但也有些已改用宋代地名。贾耽原图绘有少数民族政权和邻国“百余国”,而《华夷图》中仅“取其著闻者载之”,若干远方的国家“以其不通名贡而无事于中国”乃“略而不载”。左图:宋代华夷图(墨线图)所谓华和夷,就是中国和外国,可是,宋代的“华夷”,看来只包括了现在汉族中国这一个有限空间,并没有把真正的“天下”表现出来,是真正的不知道?还是观念上的不在意?宋代所刻的《舆地图》“舆地”是说舟车所到的地方。有的学者根据地名分析,这幅地图是据北宋地图覆刻的,而据说,这一北宋地图又是据中唐时代的刻制的,但是,这里也都只是记录了汉族为主的中国,并没有注意到更广阔的天下,连他们实际上已经依靠舟车到过的东亚、中亚、南亚的一些地方都不画在里面,还觉得这就是“州车所至”的天下。元代所刻《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据说这幅图是仿照北宋的原本翻刻的。在这幅标明了“华”和“夷”的地图上,我们看到的“夷”似乎都很小。汉代张骞以后,已经打通了欧亚大陆交往的丝绸之路,唐代中国与外界交往更多,连首都长安都住了十万“胡人”,像“昆仑奴”即黑人奴隶、“胡旋舞”即外国音乐,“胡服”就是外国时装,都很流行了。元代时从阿拉伯来的札马鲁丁也制造过“地球仪”,并且画了经纬线,说明地球是“三地七水”。明代三宝太监下西洋,尽管我们并不相信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就说郑和发现新大陆,但是他至少已经到了非洲的东岸,他经历的空间也远远超过了中国本土无数倍。但是,有趣的是,古代中国关于“天下”、“中国”、“四夷”的思想与想像,却始终没有变化。三、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世界”观唯一不以中国为天下正中的地图,是《佛祖统纪》中的三幅图。在宋代以前,这是极罕见的多元世界观,它的《东震旦地理图》、《汉西域诸国图》、《西土五印之图》就构造了三个中心的世界。须弥山,意思是宝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后为佛教所采用。传说须弥山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须弥山由金、银、琉璃和玻瓈(并非玻璃,而是类似水晶),四宝构成引,高84000由旬(1由旬可能约13公里,即110万公里),山顶为帝释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佛教的世界观和中国古代世界观不同。这是佛教著作中的《南赡部洲图》,在佛教看来,在须弥山四周,围绕着四大部洲,而中国所在的只是南赡部洲,其它还有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日、月、星辰都围绕于须弥山中,普照天下,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五百小洲,四大洲及八中洲都住的有人,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不住人。而中国只是南瞻部洲的一个区域。《佛祖统纪》所画的世界图像,包括《东震旦图》(上)、《西域诸国图》(左上)和《西土五印之图》(左下)这是佛教的世界观,也是古代中国至少在明以前唯一的一幅有三个中心的天下图像这是十八世纪朝鲜结合佛教的南赡部洲图和欧洲人所绘的亚洲、非洲和欧洲地图所画的地图。在他们的心目中,佛教的南赡部洲好像就是欧洲人说的东半球似的,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把这两种世界图像混成了一幅《舆地全图》?四、关于“世界”的想象与心情十五世纪以后,哥伦布、麦哲伦成了西方的骄傲,也成了西方人在“世界”上的地位的象征,因为,这世界是我发现的,当然我就是它的主人。第一,他们关于世界的知识系统中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球形的世界图像,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地球的完整认识,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第二,他们在异地民族文化传统的比较中,确立了自己处于中心的或较高的地位,在他们的知识谱系中,特别是在当时普遍追求富庶、文明的价值观中,由于有了“未开化民族”、“东方人”、“蛮族”等“他者”,于是确立了西方人自己的世界中心与巅峰地位。第三,由于对自己的地理与文化位置的秦镜确认,使西方充满了把握世界的自信心。这三点在近代西方知识史上,在确立自身价值的意义上是很重要的。一贯自居“天下”中心的中国人对此是相当不愉快的,特别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在最危急、最软弱、最没落的时候,反而激起了一种极端的文化上的民族主义,其特别的表现之一,就是说西学在中国古已有之,有人在那时就提出来:谁说是西人发现了新大陆?应当是中国的法显(甚至更早)就已经发现了美洲。五、利玛窦《山海舆地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根据利玛窦地图所绘的《坤舆万国全图》。是晚清中国人才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吗?它对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念没有震撼吗?从明代万历年间起,此后的多次复制和描摹,不是给中国人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资源吗十六世纪西洋人所造的地球仪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洋的地球仪和地图陆续传入中国,使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念开始出现裂痕这是明清之间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所绘制的、分为两半球的世界地图。这是四库全书中所收《图书编》中的地图和天图,从下面这两幅天象图中,我们看到西洋只是天文知识的影响,但是一旦真的绘制世界地图,中国观念还会表现出顽强的影响,在上面那幅地图中,中国不仅被拉宽了许多,而且万国又变得很小很小,散布在中国四周。这是明代崇祯年间绘制的《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在上面的题记中说到他受到西洋地图尤其是利玛窦地图的影响,但是他还是按照传统天下观念,把中国画在中央,而且占了世界的五分之四。这也是四库全书里面收录的《图书编》中的世界地图,这完全是按照利玛窦的地图翻制的,旁边的《地球图说》更是完全按照西方传进来的“地圆说”。(1)人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天圆地方的古老观念),而是一个圆形的。(2)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亚细亚又只居世界五分之一,中国并不是浩大无边的唯一大国,反而很小。(3)古代中国的“天下”、“中国”、“四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中国不一定是世界中心,四夷则有可能是另一些文明国度,在他们看来,中国可能是“四夷”。(4)应该接受“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想法,承认世界各种文明是平等的、共通的,而且真的有一些超越民族/国家/疆域的普遍主义真理。它告诉中国人:从思想史上看,这一次地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