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夫妇避乱江南。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凄苦孤寂度过了晚年。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解释:星河:银河。帝所:天帝的住所。天语:天帝说的话。我报路长嗟日暮:报,报告,回答。嗟,叹息。路长日暮比喻人生晚景。谩:徒然。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蓬舟:像蓬草一样轻快的小船。吹取:吹往。取,语助词,表动作的进行。如“留取丹心照汗青”。三山:古代传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大意:天空与海上如云的波涛、清晨的雾气连接在一起,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无数的帆船飞舞前进。开头两句写拂晓时海上的景象,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为壮丽,其间又准确地嵌入了“接”“转”“舞”这三个动词,写海天动宕,飞梦天河,在星斗斑斓的银河中扬帆疾驶,真是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意落天外。“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因为词的内容是记梦,所以用一“晓”字表明是早晨天刚亮时的梦境。所谓“星河欲转”,是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星空,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所谓“千帆舞”,是说海上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古代的船在桅杆上挂有利用风力的布篷,叫帆。这里以帆代船。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大意:好像梦中的灵魂回到了天庭,听到了天地说的话。他关切地问:“你打算到什么地方去?这三句写词人在梦境中见到了天帝。“梦魂”二字,是理解词意的关键。因为凡人不可能见到天帝,所以只能在梦境中见到。“帝所”,指天帝的住所。天语:天地说的话。殷勤:情意恳切的样子。词人在海上航行,似乎一缕梦魂到了天宫,获得了与天帝对话的机会。“归何处”这一简洁的问话,既体现天帝的关切,也说明词人的迷茫。李清照南渡以后,丈夫病故,生活无着,漂泊无依,谁来关心她呢?她只能在梦境中幻想天帝关心她,使她的灵魂得到虚幻的慰藉。1.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雄伟壮丽2.上片哪些动词用得恰当,如何体现?“接”、“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的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转”、“舞”:将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的传递给读者。“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大意:我悲叹地告诉天帝,人生道路漫长,如今已到晚景,学习诗词创作,空有让人惊叹的佳句。这两句写词人的答复。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长日暮”比喻人生晚景。“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不满之情。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学诗谩有惊人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空有才华,不能为世所用;二是遭逢乱世,文章无用。“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大意:大鹏鸟正乘风飞向九万里的高空。风不要停息,把我这蓬草一样轻的小船吹往三座神山啊。末三句写词人虽有大鹏高飞之志,但海中仙山才是自己理想的归宿。“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xĭ)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a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休”,不要。“蓬舟”,象蓬草一样轻快的小船。“三山”,指古代传说渤海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宫殿用金银打造而成,但没有人能到那儿。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1.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表达了什么情感?(抒发胸臆)词人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2.下片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题:通过对梦境的描述,表达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表达主题的诗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梦令(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简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简析: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简析: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全词格调清新,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简析: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乌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简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题八咏楼李清照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简析: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所做的一首诗。诗中李清照用典精准,借八咏楼、十四州两个典故。除了对古人沈约和贯休进行歌颂,更是对割地赔款、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庭的讽刺。李清照在诗中极大的抒发了她心忧国事,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哀叹宋室之不振。其中江山留与后人愁一句是流传很广的名句。春残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从诗意看,当在李清照南渡之后,诗中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故乡远在千里之外,思念不成,主人公生病了,彻夜难眠。梳妆时,梁头的栖燕终日无休止地互相倾诉着心曲,帘外的蔷薇被细风送进一缕缕清香。但她厌烦呢喃的春燕,即使幽香沁脾的蔷薇花也难以撩拨起她的情绪。语意凄清,情思婉约,深沉的思乡之念寄托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