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讲稿河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李金娥目录第一讲:当代文学发展史简介第二讲:当代诗歌创作第三讲:当代散文创作第四讲:当代戏剧创作第五讲:当代小说创作第三讲中国当代散文第一章:中国当代散文史概述第一节:50、60年代散文概述一、分期与特点:1.1949—1956年,纪实散文和叙事散文。2.1956—1966年,抒情散文、报告文学和杂文。第一节:50、60年代散文概述二、教训:(1)由于长期“左”的思想束缚,十分自由的散文变得不自由。(2)散文书写真情实感的美学原则。第一节:新时期散文概述一、80年代散文的分期与特点:1.散文创作中找回了失落的文体精神;2.散文本体意识的觉醒。3.代表作巴金的《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等。第一节:新时期散文概述二、90年代散文的特点:“散文热”:(1)汪曾祺、张中行为代表的文人散文;(2)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3)季羡林、金克木为代表的学者散文(4)张承志、韩少功为代表的人文关怀的散文(5)素素、黄爱东西等为代表的小女人散文(6)王小波等人散文也受到了重视第二章杨朔的《雪浪花》一、杨朔生平、创作杨朔,原名杨毓,少年时十分刻苦好学,坚持自学国文和英语,还学过古体诗歌的写作。1931年之后,东北三省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底下生活了几年。1936年南下,决心用笔加入反抗侵略者的行列。1937年初到了上海,“七七事变”之后,他先奔赴武汉,后来又转道延安,1938年春还亲自到山西抗日前线采访。1939年到达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访问团,先到华北访问,后来又随八路军转战山西、河北等地。1942年第二次来到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写作通讯报道和报告文学。解放后,主要写作抒情散文。代表作品有《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画山绣水》、《埃及灯》、《金字塔夜月》等二、杨朔散文“诗化”的特点1.杨朔散文诗化理论: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我素来喜欢读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2.杨朔散文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三、“杨朔散文模式”1.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2.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3.结构上开头设悬念、中间峰回路转、卒章显其志。(以写景开篇,中间记事写人,最后发表议论,点睛结尾;开头往往欲扬先抑,中间出现明显的转折,而最后必然点题。)这些是杨朔散文的显著特色。这些特色成为当时人所称道、今人所诟病的“杨朔模式”。四、《雪浪花》内容简析《雪浪花》是杨朔的散文名篇,也是非常具体地体现“杨朔散文模式”特点的一篇作品。四、《雪浪花》内容简析1.散文开篇,即是写景,写海浪的壮观:“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击着海边的礁石。”为全篇奠定一种壮阔的精神基调。四、《雪浪花》内容简析2.接着写海边的姑娘在争论,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是天生的,还是凿成的,这才引出散文的主人公老泰山。老泰山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是叫浪花咬的”,“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四、《雪浪花》内容简析提醒注意:“是叫浪花咬的”这句话。这是全文的“文眼”。四、《雪浪花》内容简析3.中间:开始记事写人,叙述了老泰山解放前受帝国主义欺负的经历;解放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精神。4.文章结尾处:作者开始点睛,“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照应开头“是叫浪花咬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五、《雪浪花》“文眼”的意义和作用1.《雪浪花》这篇散文所展现的意境画面,是复杂繁多的:有礁石,有浪花;有茫茫的大海,有灿烂的晚霞;有如今的现实,有往昔的情景;有捕鱼归来的朗声答话,有磨剪子时的絮絮交谈;有人物自身的行动,有作者直接的感想。而意境的展现过程,又是起伏曲折的:时而浪花滚滚冲激着礁石,时而云霞片片铺满着天际;时而热情赞颂老渔民的勤劳、质朴,时而愤恨斥责帝国主义的欺凌、讹诈。尽管如此复杂繁多、起伏曲折,读者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这是因为作者在创造意境时,注意了突出意境的“眼”。这个“眼”,就是老泰山一上场所回答的那一句话:“是叫浪花咬的”。五、《雪浪花》“文眼”的意义和作用2.当我们读到“是叫浪花咬的”这句话的时候,感到很新巧,引人注目。这一句话,字虽少,分量却十分重,它向我们阐释了开篇处背景描写的深刻含意,它为篇末的点题埋下伏线,它又是老泰山(意境的中心构图)这个感人形象高度浓缩的写照。总之,有了这个艺术的“眼”,读者通过它,才看到整个散文诗意的内涵;有了这个艺术的“眼”,形似散乱的背景、人物和作者的感想,才被集中地传出“神”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六、《雪浪花》诗的意境1.这篇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富于诗情画意。作者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富有诗意的题材。从极其平常的浪花发掘出深刻、新颖的寓意,又以浪花作比,“恰似一点浪花”的老泰山,便是一个新江山创造者的形象。作者追求诗情与画意的有机结合,创造和谐、优美的意境。《雪浪花》展示了一幅幅富有诗意的风景画,人与景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寄寓着深刻的含义:既象征着光芒四射的社会主义社会,又映现出精神矍铄的老泰山形象。六、《雪浪花》诗的结构2.本文的又一特点是布局精巧严密。作者要赞美劳动人民,却先写浪花,由浪花引出老泰山。而写老泰山,又先写他对浪花的深刻见解,再写他作为一个新江山建设者的行动,其中又引出一个雇驴的故事,使读者了解他的过去,最后由一朵浪花引申到无数浪花,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崇高品格。本文的又一特点是布局精巧严密。作者要赞美劳动人民,却先写浪花,由浪花引出老泰山。而写老泰山,又先写他对浪花的深刻见解,再写他作为一个新江山建设者的行动,其中又引出一个雇驴的故事,使读者了解他的过去,最后由一朵浪花引申到无数浪花,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崇高品格。六、《雪浪花》诗的语言3.此外,这篇散文的语言也像诗一般,锤字炼句,富有韵味。第四章巴金的《怀念萧珊》第一节巴金新时期的创作:《随想录》五集。著名作家柯灵说,这本《随想录》,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总结。著名作家王西彦说:真诚在他的五本《随想录》里是最突出的。他是拿心与读者交换心。一、《随想录》的文体特点《随想录》文体特殊,形式活泼。把它当散文读,当议论文读,当小品读,当杂感读……有的篇章还可当故事读,当小说读,都未尝不可。而无论怎么读,都无碍我们接受作者真诚的感情,从而获得深刻教益。二、《随想录》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真诚,这是《随想录》最突出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是内省。第三个特点是控诉,也是最主要的内容。作者在控诉他憎恨的罪恶。三、《随想录》的最高艺术境界巴金在《随想录》中,不再受所谓“技巧”的束缚,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考虑用怎样的技巧来表露自己心中的热血与眼泪,充盈在他心中的热的血,热的泪,连着大街小巷的忧思,连着人生人世无数正直、善良心灵的话语,能够冲破心灵之外的压力,能够冲破一切虚假的外壳,自由地流出来,就是胜利,就是成功。当自己抒写的一切和自己的良知达到完全和谐的时候,艺术就成了良知的象征、良知的呼声,此时的艺术就走向最高的境界,就天然地带着美,天然地带着一切迷人的原素第二节《怀念萧珊》简析一、《怀念萧珊》文体:是一篇悼挽散文。《怀念萧珊》是通过对逝者的回忆来寄托生者的哀思。二、《怀念萧珊》的思想意义它是巴金对亡妻真挚而深沉的怀念,饱含了作者对给萧珊带来不幸的罪恶势力的无比仇恨。是一篇充满情感力量的佳作。二、《怀念萧珊》的思想意义巴金满怀深情地诉说着萧珊生前的一切,诉说着他们相濡以沫的最后时光。文章开头,写到萧珊不该死,不想死,也不能死,但竟然死了。“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以沉重的心情点明了萧珊的死因。二、《怀念萧珊》的思想意义因为“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才造成迫害无辜的惨剧,也是“四人帮”株连九族的封建法西斯暴行,才使清白者受到不白之冤。像萧珊这样温柔善良的弱女子尚且遭此荼毒,足见“四人帮”罪孽之深重,从而更深刻地激励人们对“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三、《怀念萧珊》的艺术特点《怀念萧珊》寓理于情,情理并重,虚实并举,轻重相宜却是其它挽悼文所欠缺的。文章并不止于简单的对人物形象的复制,而是常常在叙事描写之中,夹以精辟的议论,或尖锐的批判,或愤怒的指斥,或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以深化思想内涵。第三节巴金《思路》的寓意《思路》这篇作品别有寓意,是《随想录·真话集》中很值得深入品味的一篇散文。文章分两章。第一章主要叙述了作家在经历浩劫、步入暮年之后,深刻地意识到思想不能像风车一样,“风一吹风车就不能不动”。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从极为普通平淡的世相中,发掘出看似平凡却并不普通的道理,正是巴金的高屋建瓴之处。第三节巴金《思路》的寓意第二章以岳飞之死并非秦桧一人所为,而是有秦桧背后强大权力——宋高宗的指使这一历史事实,影射了六七十年代,在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场历史惨剧,而要想了解历史事实的真相,杜绝历史悲剧的重演,就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越过种种的障碍,顺着自己的思路前进,很自然地得到了应有结论。”第三节《思路》的成功之处《思路》由于紧紧围绕着历史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因而在他笔下表现出来的社会内容,既获得了有纵深度的历史感,又富有很强烈的现实教育意义。所见者大,所写者深,这恐怕就是《思路》的成功之处了。第五章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第一节作者简介:一、余秋雨(1946~),浙江馀姚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大陆著名美学家和作家,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第二节“文化散文”一、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创作:《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文》,引起广泛影响。作者在反顾中询问中国文化的来路,在解读历史中确立当代人的精神标高。二、《文化苦旅》与《山居笔记》简介1.《文化苦旅》与《山居笔记》是作者所作的历史之旅成果,他借助于叙写对象,或以叙写对象作为载体,对中国文化进行访问、探询。二、《文化苦旅》2.《文化苦旅》这个拥有双重内含象征意义的书名,一方面指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悲壮历程,民族文化精英们差不多都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去创造的,它的衰落和遗忘更是悲剧性的;另一方面是指作家心路历程的举步维艰,作家太热爱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辉煌业绩了,他对它们兴衰存亡历史规律的探寻,同样地也是背负着时代沉重的十字架的,牢愁郁勃,浩然尔哀。三、《山居笔记》《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在总体计划上,这本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那本书中的我,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这便构成了《山居笔记》的基本内容。三、余秋雨的文化话语余秋雨创造了一系列他自己的话语。而这一切,正是情感和智性在文化历史的沉思的结晶。在余秋雨心目中有一种文化中心主义的诗学,文化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哲理的诗学。他的一切独创的话语实际上是以文化、个体生命为本体的话语。第二节《风雨天一阁》简析《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散文的长篇力作。《风雨天一阁》追叙了“天一阁”悲怆的藏书历史,歌颂了范钦及其后人可贵的文化良知。文题以“风雨”饰“天一阁”,敷设了全文的色调,结构了全文的材料,隐喻了全文的主旨。二、《风雨天一阁》内容简析《风雨天一阁》全文分为六部分一、“天一阁”的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