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绪论一、对现代文学的简单回顾(一)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二)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三)现代文学的成就二、当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一)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二)当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主客观两方面的问题(三)当代文学的成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与参加文艺座谈会人员的合影从《讲话》开始,中国当代文学新的文艺规范确立了。第一编十七年文学(1949-1966)第一章文艺运动与文学思潮十七年文艺运动与文学思潮一、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1949年7月2日至19日,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于7月6日出席大会,周恩来在大会上做政治报告,郭沫若致开幕词并做了《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其意义在于:1.标志着文艺界的大统一、大团结;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普及第一”的总原则。它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二、第二次文代会的召开背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形势的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新生活,创作出描绘我国革命斗争和工农业建设的伟大场景的作品。但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些文学艺术作品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建设和人民的需要,有必要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进行总结,研究问题,分析现状,1953年9月23日至10月7日,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要收获:1.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渡时期文艺的新任务主要在于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强调塑造好新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2.总结了建国以来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并批评了文艺创作的概念化、公式化,文艺批评的简单粗暴,文艺组织领导方面的行政命令作风不良等倾向;改组文联的组织领导,将全国文协改组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剧协改组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三、50年代初期三次大规模的论争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2、关于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3、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武训传》《武训传》的原剧创作于1944年。最初的主题是歌颂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学”的义举。影片于1948年7月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但在完成三分之一的摄制工作后因经济困难而停拍,最终由昆仑影业公司买下了拍摄权和已完成的胶片。1949年7月,导演孙瑜出席了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深受鼓舞。在晚宴上,他就《武训传》的拍摄征询了周总理的意见,回厂后又对原剧本进行了重大修改,在肯定武训的义举的同时,使武训的兴学之举以悲剧告终。此外,新剧本中还增加了周大发动武装起义的情节,以和武训的改良行为进行对比。1950年,《武训传》摄制完成,推向市场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当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武训传》电影剧照批判缘由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电影《武训传》上映于1951年初。它描写和歌颂了清末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武训传》上映后,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意见的争论。赞扬者认为,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电影”,武训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批评者认为,电影《武训传》是一种“缺乏思想性有严重错误的作品”、“武训不足为训”。这本是文艺界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而毛泽东却认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必须严肃批判。他严厉地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承认或者容忍对它的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他说“一些号称学好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并由引得出“资产阶级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的严重结论。批判带来的后果7月23日,《人民日报》又公布了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说武训是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这样,《武训传》的讨论就变成了全国性的政治大批判。批判持续一年多。这一批判严重地混淆了思想艺术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使著名的编导孙瑜受到沉重的打击,40多位同志受到牵连。也给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据统计,1950年,我国拍摄国产故事片29部,1951年仅有1部。1951年至1954年4年中,共计拍摄了16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泽东1951.5.20)(节选)《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质。象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争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诬蔑农民革命斗争,诬蔑中国历史,诬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宣传。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于到了如此之多,说明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在许多作者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是以种种努力去保持旧事物使它得免予死亡;不是以阶级斗争去推翻应当推翻的反动封建统治者,而是象武训那样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的统治者投降。我们的作者不去研究过去历史中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是些什么人,向这些敌人投降并为他们服务的人是否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我们的作者也不去研究自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向着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等)作斗争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而去决定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和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象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电影《武训传》及其它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甚至向这些反动思想投降。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共产党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为了上述种种缘故,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俞平伯案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享誉文坛。他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俞平伯拒不服从党在1953年关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解释中国古典文学的命令,于1954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坚持他在20年代初得出的观点。他认为,这部小说不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而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党与俞平伯发生冲突,不仅因为俞平伯在思想意识方面离经叛道,还由于他抵制党的指导。俞平伯把他1954年的那篇文章的草稿送交胡乔木审批,胡乔木提了些意见,并要求他重写。俞没有修改,径直把文章送到《新建设》杂志,并在该杂志发表。这表明,党的宣传部还没有完全控制各种杂志。两名青年学生李希凡、蓝翎在山东大学的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观点模糊的文章,1954年10月10日的《光明日报》和1954年10月23日的《人民日报》予以转载,运动就这样开始了,此后,大量的文章和社论对俞进行攻击。胡风案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下石潭村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9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日本共产党。建国前,曾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书记,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常委,对进步文化事业做过贡献。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胡风案起因:胡风的理论批评文字涉及多种文体及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等,但中心是围绕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及其发展而展开的。对胡风的一些理论主张,长时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展开过批评,发生过论争,胡风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反批评。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即《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在报告中指出,1949年以来,中国文化没有建筑在毛泽东和党的原则的基础上,毛泽东和党的指示被少数几个文化官员歪曲了。他批评这些官员迫使作家只深入工农兵的生活,写作前要先学马列主义,只能用民族形式,只强调“光明面”,忽视落后面和阴暗面。他断言,这样的作品是不真实的。他还建议,作家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自己,而不是让官员们改造自己。他还主张由作家自己组织编辑七八种杂志,取代为数甚少的官方杂志,以提倡多样性。四、“双百”方针的提出背景:1956年,随着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在思想文化领域,需要发扬民主,纠正“左”倾思想的影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放科学生产力,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毛泽东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手迹)五、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背景: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由此带来了文艺界的松动和复苏。党对文艺政策开始进行调整,为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的作家平反。具体内容:1961年先后制定了三个有关的文艺条例,其中包括《文艺八条》(全称《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是根据周恩来的讲话精神制定并由中央批转。三个会议:1、新侨会议:1961年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2、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3、大连会议:1962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小说座谈会”第二章十七年小说创作第一节概述十七年小说在现实和历史两类题材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历史题材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题材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阶段。1.反映解放战争的小说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杜鹏程)《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峻青)《百合花》(茹志鹃)2.反映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的小说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孙犁)《铁道游击队》(知侠)《敌后武工队》(冯志)《苦菜花》(冯德英)《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青春之歌》(杨沫)《三家巷》(欧阳山)《红旗谱》(梁斌)短篇小说:《山地回忆》(孙犁)《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3.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小说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杨朔)《上甘岭》(陆柱国)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1 / 1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