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七章第二节陶瓷工艺第三节染织工艺第五节漆器工艺第二节陶瓷工艺一.隋代的陶瓷一.隋代的陶瓷隋代瓷器的特点:①隋代的陶瓷,除了传统的青瓷在南北各地继续生产外,白瓷也已经烧制成功,这是一项突出成就。②隋瓷装饰较少,而有实用的四系.六系.八系不等的耳。耳有桥形耳和钮状耳两种,其中以桥耳最多也最有特色。白瓷双系鸡首壶隋27.4X7.1X7厘米盛水器鸡首壶由两晋一直沿用到唐初。隋朝鸡首壶,其造型的演变趋势为鸡首由小到大,壶身由矮小到瘦长,壶口更高,颈变细,肩部贴附的系由条状系到桥形系。胎灰,施白色化妆土,透明釉。近底部及底无釉,器身有细小冰裂纹。此壶鸡首趋向写实,柄仍保留着南朝时期的双龙形柄,足部微向外撇。隋朝时期盛水器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高25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7厘米此尊为鼓腹、长颈、平底,肩部有四系,双螭把手,螭嘴探入尊口作饮水状,颈部有突出竹节纹,腹部为弦纹,壶嘴为鸡首形,青色釉。隋代青瓷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型,尤以壶和瓶变化较大。隋朝时期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21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9.4厘米此罐罐身瘦长,口直而大,瘦颈,肩部贴附八系,属于隋朝瓷罐中的南方系统。罐表里均施青灰色釉,有开片纹,底下露胎,胎呈灰黄色。此罐出土时内盛有核桃。龙柄双身壶(隋)隋朝时期盛水器此瓶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隋代李静训墓中,高18.5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白胎白釉,胎质纯净细腻,釉色光亮温润,有细小的冰裂纹。这件白瓷形体秀美,线条洗练,富有时代特征。尤其是一瓶双腹之设计,独具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是古代瓷器中的珍品。白瓷双耳扁瓶隋.白瓷双耳扁瓶,隋朝盛水器,瓶口为圆形,瓶体扁平,两面有相同印纹,中间为一兽面,口角左右各衔一忍冬叶,外绕联珠一周。整个纹饰呈心形,尖端向上,瓶体施白釉,有较粗的冰裂纹开片,釉仅施至腹下部,圈足露胎。扁壶白釉罐隋高19.2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15.2厘米罐口微外卷,短颈,肩以下渐广,平底。胎厚重,里满釉,外部近底处无釉,釉色洁白,并有细碎开片。隋代白瓷在继承了北朝白瓷成就的基础之上,有长足的发展。以这件白釉罐为例,其胎质细腻洁白,釉面滋润光亮,白色纯正,已完全看不到早期白瓷那种白中闪黄或白中闪青的痕迹。这件白釉罐与西安隋姬威墓出土的白瓷罐完全相同,是代表隋代白瓷发展面貌的珍贵实物资料。黄釉撇口瓶隋高20.5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6.2厘米瓶撇口,颈细长,腹径阔而呈椭圆形,底足中空外撇。器身通体施黄釉,釉层中有气泡,施釉不到底。隋代的瓶是由北朝时期的洗口瓶演变而来,它的主要变化是在腹部。这件黄釉撇口瓶通体光素无纹饰,器身也没有贴附任何装饰,在隋瓷中是较少见的。绿釉螭龙荷瓣炉隋通高31厘米底径21厘米此器俗称“博山炉”。高而尖,上面堆雕峰峦、云纹之类,如莲花状,象征仙山胜境。底盘象征海水,上有螭龙两条,做蟠结状,龙爪上托莲花宝座。此炉造型显得圆浑、饱满,雕刻纹饰有规律,以适应烧造工艺的特点。青釉鸡头壶隋高21.8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6.7厘米盘口,细颈,丰肩,圆腹,假圈足,底心微内凹。肩一侧为鸡头,相对面有弯柄,柄端高于盘口,并向内倾斜,另两侧各有一横系。通体施釉,底有六个半圆形紫红色支烧痕。以鸡头做流的壶从西晋开始流行,发展到唐代已多由短粗的筒状流所代替。此器形制甚独特,器体较过去同类制品大,盘口壁加高,足亦相应增高。釉色清纯,釉面匀净,在当时青釉器中较为罕见。青釉莲瓣纹四系洗口瓶隋高43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3.5厘米洗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收敛。通体施半透明的青绿釉,施釉不及底,露胎处胎骨呈灰白色。颈肩部于釉下戳印珍珠地纹,腹有数道弦纹线,并划刻两周莲花瓣纹为装饰。制作规整,纹样典雅。白釉双龙耳瓶唐60.8*12X15.5厘米此瓶盘口,弦纹长颈,长圆鼓形腹,平底。两只龙柄连接于盘口与瓶肩之上,龙口紧紧衔住盘口,形成了此瓶最突出的部分,给人以匀称稳重之感,同时亦便于提拿,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瓶身通施白釉。此类器物形成于隋代,盛行于唐代。第三节染织工艺一.丝织二.麻.棉织三.毛织和丝毯四.印染五.刺绣一.丝织◆锦唐锦的花纹:①联珠纹②团窠纹③对称纹④散花⑤几何纹⑥晕jian联珠纹联珠纹:在一个圆形的适合图案的周边,布满连接的小圆形,如同联珠,所以称为联珠纹。它是唐锦纹饰中数量最多,且具有时代特色的花纹。(如:联珠鹿纹锦)联珠纹联珠对马纹锦联珠纹联珠对鸟对狮纹联珠纹联珠鹿纹锦联珠纹联珠狩猎纹锦局部图团窠纹团窠纹(团花):是唐代的一个新产品。它常以宝相花为团花的主题,在四个团窠纹之间的空间,点缀以忍冬纹,因为忍冬纹向四面展开,所以这种装饰纹样又称“四出忍冬”。(如:宝花立鸟印花绢)宝花立鸟印花绢(唐)以宝相花为团花的主题,在四个团窠纹之间的空间,点缀以忍冬纹。对称纹对称纹(陵阳公样):多用动物组成左右对称的格式,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花纹。(如:联珠对鸡纹锦)对称纹联珠对鸡纹锦(唐代)1969年在新疆出土此锦地色土黄,红、白两色织花纹,联珠圆环排列成横带状,圆环内为对鸡,圆环外不加纹饰,红色集中于主花区,更加强横带感,构图新颖。对称纹散花散花:指没有固定规则的各式花锦。常用牡丹、花草、鸟蝶等组成自由式的花纹。(如:花鸟纹锦)散花花鸟纹锦(唐)此锦绛红色地,桔红、黄、白、宝蓝、酱紫等色织花。主体花纹为彩色牡丹团花,四周簇拥四组对称的花簇,间以花鸟、蜂蝶、如意云朵等。几何纹几何纹:是较大量应用的一种纹饰。常见有万字.双胜.龟背.锁子.棋格.十字.锯齿.间道.等形式。几何纹几何纹晕jian晕jian:是织锦中最华丽的一种。它用多种色彩相间排列,构成斑斓复杂的条纹。唐.晕jian提花绫,残长89.8厘米,宽22厘米,原系女裙残片,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05号墓出土,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麻.棉织唐代的麻织,有纻布、葛布、蕉布等种。纻布以淮南道最著名。葛布多产于剑南道和山南道。蕉布则是江南道的福州、泉州、建州等地的一种特产。蕉布纻布棉布三.毛织和丝毯毛织产地主要在北方及西北一带。著名的有西川毡,靴毡,覆鞍毡,鞍面毡,驼毛褐毡。江南道宣州出产的红毯兔褐非常有名。原料是丝不是毛,也就是现代所称的丝毯。西川毡丝毯丝毯四.印染唐代印染方法:1.夹缬2.蜡缬3.绞缬4.碱印5.拓印等夹缬夹缬:盛唐时期极为流行,它是用两块雕镂相同的图案花板,将布帛夹在中间,然后人染,也有染成两三种色彩的。图案特点:花纹对称,具有均衡的美。夹缬日本正仓院藏我国唐代夹缬对鸟纹屏风紫地大花纹夹缬罗北朝夹缬绢唐狩猎纹夹缬绢夹缬花板蜡缬蜡缬:就是现在所称的蜡染。它是在织物上先用蜡画出图案,然后入染。蜡液浸入纤维后,防水作用,染液不能进。经过热煮脱蜡,形成色地百花的装饰。蜡缬绞缬绞缬:又称为“撮缬”,是民间用的一种印染方法。它制作简易,风格朴质大方,为人们喜爱。运用于染织简单的点花和线条花纹因做法不同而有所差异。绞缬通常可分为两种方法:一是用线将布扎成各种花纹,扎牢后人染。扎牢部分不能染色,形成色地白花图案,具有晕染效果。一种是将谷粒包扎在织物上,然后入染,形成各种图案花纹。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绞缬绢。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117号墓曾出土唐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棕色绞缬绢,菱形网格图案,网格中形成自然纹理,具有特殊的效果。绞缬绞缬唐缀花绞缬琦幡碱印碱印:也可称为碱缬,是利用碱对织物的化学作用,经染后而产生不同色彩的花纹。碱印拓印拓印:则是刻出印花模,涂上染色像盖图章一样印出花纹。拓印五.刺绣唐代刺绣的针法:辫绣,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纭裥绣又称退晕绣,或即现代所称的抢针绣。)刺绣(唐)退晕绣退晕绣抢针绣刺绣刺绣刺绣第五节漆器工艺一.金银平脱二.螺钿三.雕漆四.库路真漆器一.金银平脱金银平脱:平脱漆器系由汉代的贴金片演变而来。平脱的作法,系用薄金片或薄银片按照装饰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粘贴在漆器上。然后加漆两三层,最后经过研磨,使显出金银花纹。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金银平脱铜镜金银平脱漆背铜镜金银平脱鸾鸟绶带金银平脱镜金银平脱花鸟镜金银平脱二.螺钿螺钿:螺钿工艺在唐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它应用在漆器.木器以及铜镜上。螺片镶嵌的装饰花纹,有的还加以浅刻,增加表现物象的层次,以丰富其装饰效果。螺钿高士宴乐镜螺钿螺钿三.雕漆雕漆:雕漆是唐代创造的新产品。是先在漆胎上涂漆数十层,待一定厚度,在进行雕刻。雕漆四.库路真漆器库路真漆器:库路真系鲜卑语,属于一种漆器的名称。唐代襄州的库路真漆器闻名全国,而且“天下以为法”,并称为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