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治疗摸式概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心理社会治疗摸式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产生从专业角度来看,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真正产生年代应该定位在1930年左右。其中,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富兰克·汉金斯首先创造并使用了“心理社会”这个词。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汉密尔顿则在他的《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采用了“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名称,并系统阐明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理论,这意味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1.心理分析理论2.人在情境中理论三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取向1.关于人的基本假设2.行为分析具体原则3.关于治疗的价值取向关于人的基本假设第一,人的行为是受到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第二,人的行为是可以认知的,也是可以被改变的。第三,人的早年生活经验会对现在或未来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第四,人的行为是可以被预测的。行为分析具体原则第一,人的当前行为往往受到了早年生活经验的潜在影响。第二,当前社会环境的不适会引发案王的行为问题。第三,人的行为出现问题是因为人格结构出现了内在问题。关于治疗的价值取向第一,要尊重案主、接纳案主。第二,应该承认案主的需要,并以案主为中心。第三,应该承认案主自决的权利,引导案主自我成长。第四,应该鼓励协助案主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我。第五,应该尊重案主的差异性多强调个别化治疗。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方法1.直接治疗。直接治疗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反思性治疗技术和非反思性治疗技术。反思性治疗技术对案主的要求相对较高,主要是通过评论、发问等方法来鼓励和推动案主自我反省、自我解决问题并达到自我的满足和实现。反思性治疗也被称为反思性讨论或者反思性沟通动力技术,主要包括三种方法:人在情境中、心理模式动力、人格发展。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方法非反思性治疗与反思性治疗有着明显不同,比较而言,非反思性治疗主要不是案主自决的表现,而是通过外在力量推动案主内在变化的一种方法。非反思性治疗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外在性的和间接性的。一般来说,非反思性治疗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支持、直接介入、探索――描述――宣泄等三种。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方法2.间接治疗所谓间接治疗其实就是曲线治病,因为种种原因,有的案主可能无法或不愿意直接接受社工的治疗。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环境之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了环境的深刻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暂时避开案主,直接对案主生活的环境进行改变,然后,通过环境的改变进一步促成案主本人的改变。五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评论1.开放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体系的开放性,广泛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流派、众家学科,这使得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解释案主问题时显得非常丰富、深刻和具有说服力。2.多维性这种多维性主要表现在对案主问题的解释范围的深广维度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既避免了纯粹心理学的解释,也抛开了单纯社会学的解释,而是将案主放到特定情境中,注重心理和社会的多重解释,强化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行为分析三合一模式。时至今日,社会工作的许多流派依然采用了这种三维行为解释策略。五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评论3.深刻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接受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精神,强调早年生活经验对于当下生活的重要影响,这使案主问题的分析突破了现在的时间限制,深人到了遥远的过去,拓宽对案主问题的真正了解,有助于问题本质的真正显现。4.技术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非常强调专业技巧的运用,并且挖掘发展了许多精致的专业服务方法,这种丰富的技术方法确保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能够对不同情形之中的不同案主分别做出科学的分析。5.标志性正因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诸多优点,所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度成为社会工作的主导潮流,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所确立的工作原则、开创的工作方法、设计的工作流程常常成为社会工作的参照标准。危机介入模式一、危机概述(一)危机的概念和类别(二)危机的反应和特征(三)危机的评估什么是危机?危机是生活意外事件造成的情感创伤,使心理内环境出现巨大的失衡,以致不能自持及至精神濒临崩溃的状态。危机也是一种认识,当事人认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于是产生紧张、焦虑,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和控制,就会导致当事人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和混乱。构成危机的要素:(1)存在重大心理应激;(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焦虑,抑郁,烦躁),认知改变(集中、注意、记忆等改变),躯体不适(失眠、头昏、腰酸背痛),行为改变(生活常规改变,如不晨起锻炼),但这些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3)其时当事人用寻常解决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付。心理危机类型正常人一般都是处于身心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他们的思维、意志、情感体验与生理参数指标都是处于某种程度的和谐状态。但有不适当的应激发生时,人的原有平衡状态就会受到影响,如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这时人就会处在危机状态。人群中的心理危机各具特点,每个人的危机都因时间、地点、事件、情境变化而变化。可以说每个危机是不同的,每个危机是独特的。危机的类型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意外事故,疾病心理压力但从总体上分析,仍可以把危机分为三类:1.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导致的异常反应。例如,迁居、升学、孩子出世等,都可以导致发展性危机。2.存在性危机: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3.境遇性危机: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例如,交通意外、被强奸、突然的疾病和死亡都可以导致境遇性危机。危机的特征¨危险与机遇并存¨复杂的症状¨成长的机缘¨缺乏万能的或快速的解决方法¨选择的必要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所有危机的共同特征:均由负性的生活事件引起是什么制造了危机?负性事件本身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态度以及人们无法有效处理这些负性事件所导致的当人们所感觉到的生活压力超过了其可应对的范围,危机就产生了危机的反应(一)(1)情绪反应:当事人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且可伴随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惭等。(2)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定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一旦危机解决可迅速恢复知觉。(3)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危机的反应(二)(4)行为改变:不能专心学习工作或劳动;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粘着性;与社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周围的破坏性行为;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5)人际关系方面:不愿与人交谈或见面,人际关系恶劣,经常责怪他人或孤立自己;与人沟通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时间限制一般而言,普通人无法忍受长期失衡状态和压力,他必会以不同方法及应变以使自己再度获得平衡状态。无数研究指出,一个人由危机出现到恢复平衡短者24-36小时,长至六至八个周时间。基于此,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把握此时限,以协助来访者度过难关。危机的评估危机是包罗万象的、连续的和动态进展的,通过对求助者的应付能力、所遭受的个人威胁以及是否失去能动性的评估,能了解其过去和现在的危机状况,判断危机干预工作者所要采取的行动类型。评估致命程度对自身造成的危害对他人造成的危害受到他人的危害评估现在的情感状态危机持续的时间当时具有的情感能量以及可被利用的程度当时急性或慢性状态储蓄的情感能量评价危机的严重程度(求助者的主观认识和工作人员的客观判断)评估求助者目前的情绪状态(危机的持续时间和目前求助者的情绪承受程度或应付能力)评估的主要方面(一)评估替代解决方法、应付机制、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有:求助者现在采取何种行动或选择能恢复到危机前的自主状态?求助者真正采纳的行动是什么?有哪些机构、社会团休、职业或个人能给予其支持?谁愿意关心和帮助求助者?在求助者康复过程中有哪些经济、社交、职业和个人方面的障碍或问题?)评估的主要方面(二)二、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概念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危机干预的适应症危机干预的内容危机干预的目标危机干预的原则危机干预的概念危机干预是指采取某些措施来干预或改善危机情景,以防止伤害处于危机情景中的个人及其周围的人们。危机干预又称危机调停,是以急诊访问或劝导的形式,改善那些有自杀念头或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各种条件,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一)1.Lindeman(1944)理论:主要适用于丧失亲人的场合,强调当事人要感受痛苦,发泄情感,正视现实,经历痛苦工作(griefwork)。2.Tyhurst(1957)学说:对应激的反应取决于应激的严重程度,人格和周围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他将危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作用阶段,退却阶段和创伤后阶段,并强调即刻帮助是最有效的。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二)3.Caplan(1964)的贡献:他认为在寻常情况下,个体与环境之间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当面临困境即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导致情绪不平衡。这种平衡是否能恢复取决于个体对应激的认识,社会支持和应付技巧。4.Erickson(1965)的成长理论:他提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更替便是一次危机,如顺利度过则人(格)得到成长。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三)5.Lazarus(1966)的“应付”概念:他将应付分为四种类型,即解决问题(成熟的适应性应付),退行,否认,和迟钝(无能为力)。6.Swanson和Carbon(1989)的危机发展模型:(1)危机前的平衡状态,个体运用日常的应付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保持与环境间的平衡;(2)危机产生,其时包括在逆境面前不能应付所出现的“情绪脆弱期”和危机活动期,(3)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包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高于危机前水平或低于危机前水平。危机干预的适应症(一)危机干预是自杀预防的延伸,危机干预不同于心理咨询之处是它是在预防自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故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是紧密相连的。有自杀意念和轻生行为的人是危机干预的主要适应症。危机干预的适应症(二)危机干预还包括一些危险行为(杀人,纵火,交通事故肇祸,企图爆炸等),但由于人力和能力受限,大多报警110处理。各种人生危机的干预:父母离婚引起子女情绪扰乱;早恋;高考失利;失恋后拟轻生;被强奸;第三者存在;面对死亡,濒死者多不愿面对和承认死亡。危机干预的适应症(二)实际上危机干预和生命热线服务中,与自杀相关的仅占少数(6.6%,南京,1996;0.5%,陈仲彝,1993;1.4%,季建林,1994;日本东京生命电话服务中心1972年为0.3%,1978年为16%,1988年为18%,1989年为24%,1990年为28%),随着危机干预和生命热线服务与自杀预防联系更加紧密,则所占比率将上升。危机干预的目的:使处于危机中的人重新获得心理控制让其至少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功能水平危机干预的内容一般分为两类:(1)有关社会生活中的危机干预,包括离家出走,抑郁状态和冲动行为,妇女遭受暴力,吸毒,酗酒以及自伤自杀等;(2)涉及精神医学临床的危机干预,包括必须紧急处置的精神科急症,如精神紊乱、意识障碍导致的各种行为危机和急性药物中毒等。危机干预的目标1、帮助来访者解决危机2、恢复功能和平衡3、重新掌握应变能力建立信任的关系如果没有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那么帮助者就很难对求助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干预也可能收效甚微危机干预的原则(1)引导危机面临者及时、有效地接受帮助(2)帮助危机面临者有所作为地对待危机事件(3)向危机面临者提供必要的信息(4)不要责备他人,以防止危机面临者责备他人,不去承担责任,采取消极回避的方式。1976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Butcher和Maudal对消除危机的有效办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危机消除策略。精神支持使当事人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有处理危机的能力,赞同当事人的决定,表明你对他

1 / 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