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初中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公民教育是构成民主法治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学阶段是公民意识,尤其是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应承担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神圣职责。一、本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一)世界背景下公民教育演进过程公民教育源于古希腊,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和基本的民主素养。中世纪的公民教育受控于教会,渗入宗教内容。文艺复兴以后,逐渐摆脱宗教束缚,但强调王权——臣民关系。至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民主制度以后,公民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制度教育,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现代公民教育理念在不同国家的实现具有不平衡性。至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惨剧,使得公民教育受到各国重视,联邦德国在二战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民教育中心。1995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公民教育大会,成立了非政府性质的国际组织“公民教育国际”,推出多种公民教育计划,促进公民教育活动在国际范围内开展。2000年“世界民主论坛”在波兰召开,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一百多个国家政要在内出席此次会议,会议发表《华沙宣言》,明确把“开展公民教育”作为与会签字国追求的目标(二)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与公民教育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家,非常缺乏民主法治的传统和文化,“臣民意识”浓厚,这就使得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道路异常艰难。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人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教育承载着培养现代国家公民的重任。近代中国具有真正意义的公民课程始于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时期,但持续时间很短。不久,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实现蒋介石个人独裁,一党专政的需要,用“党义课”取代了公民课。1949年以后的中国,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政治教育,而没有公民教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只能说只有公民教育研究,而没有真正意义的公民教育课程。因此,2005年8月31日的《南风窗》杂志把2005年7月在成都一次学术会议上的开设的公民课称之为“新公民教育:续写70年前的历史”。一百五十多年的经验与教训告诉中国人民,政治理想的实现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个国情中最基础的内容便是国民的教育素养。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从中小学生开始,进行民主法治观念与相关技能的公民教育,使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公民意识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当他们长大成人,所思所行就会像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唯有如此,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三)公民教育成为迫切的研究课题上个世纪90年代,中共在“十四大”和“十五大”的报告中,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奋斗目标,开启了从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发展进程。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目标中将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列入和谐社会六大特征。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与民主、法制不是相悖离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等,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在党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公民教育列入国家政治发展目标中,第一次将公民教育的重要地位确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这短短的一句话必将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学校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社会转型还很短暂,学校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发展,这就使得目前学校教育的理念、制度和行为均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且,令人不安的是,尚有一些学校对公民教育抱有偏见,认为公民教育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思想。其实,早在2006年9月,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刊物《学习时报》就刊载了《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一文,该文掷地有声地写道:“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是公民教育。为适应法治社会、民主社会的要求,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单位社会’向‘公民社会’的伟大历史转变,使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享有充分的社会权力,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必须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尽快编写《公民教育读本》,开展公民教育活动。要运用宣传、媒体、网络、社区、课堂等多种教育方式,通过政府问责制、价格听证会、基层民主选举、人大政协会议等多种社会活动,积极深入、持之以恒地进行公民教育。”本课题研究正是基于上述国际国内背景,特别是当下中国社会变革对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选取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作为研究领域,将公民教育涉及到公民知识、道德与技能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实现公民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突破。二、初中学生公民教育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公民教育是现代西方国家早在数十年前就开始的一个以旨在培养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为目标的教育运动。美国立国之父托马斯·杰斐逊曾言:如果我们认为人民见识不足、判断不周、不能执行决定权,补救的办法不是把决定权从人民手中拿走,而是通过教育,让人民善于判断。公民教育运动其实就是一个通过教育,让人民善于判断以便于人民执行决定权的运动性发展教育主要指独一无二的我的教育,即让受教育者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个性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他人没有的禀赋和性情,因而需要自尊自强,张扬自己的个性,促进自己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迸发,依靠自己的独特成就自己的价值。公民道德教育是指公民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如:诚信、守时、礼貌等等,这些为构建一个和谐而非冲突、有序而非混乱的社会奠定最坚实的底基。公民价值教育其实就是余杰所说的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也就是公民所应守护的基本价值:爱、和平、宽容、尊重生命、具有公益心等等。公民人格教育又称公民素养教育,指的是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心理习惯和意识,包括但不限于:法治观念、民主思维、理性精神、权利意识、妥协理念等。因此,公民教育运动就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通过公民教育运动,将现代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国民的心中,一点点祛除由于两千多年的帝制文化的熏染而深深扎根于国人骨子中的劣根性和传统价值中的臣民人格与奴隶意识以及前现代的诸多落后思想,从而为我国的平稳转型和过渡,为建立一个真正自由而正义的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宪政国家构建最为坚固的底基。学校是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主渠道。在中学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把中学生培养成有主体意识、有国家意识、同时又有世界精神的健全的公民。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点已从以往的“崇高”道德教育向公民道德教育“转移”,开始和世界接轨,培养具有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精神、具有团体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好公民已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公民教育是培养好公民的基础,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就是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讲述了学校教育是如何培养公民的,让我们看到了爱与平等的力量,看到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是多么难能可贵。任何人总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总是一定国家的公民,既享有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又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既享有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又必须以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加强公民教育,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培养公民意识,也就是要培养人们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公民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有效参与政府管理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对公民参与政府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他们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互助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成为有社会活动的经历、知识和技能,有法制观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1.研究的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公民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寻找和发现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通过公民养成教育,初步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强化学生“公民权利”等与公民养成教育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传播公民知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3)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小公民意识,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参政议政的社会责任感。2.研究的内容(1)围绕与社区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开展研究活动;(2)联系学生公民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某些缺失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3)通过对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建立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内容体系、综合评价指标制度、形成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营造和谐校园,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4)通过对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辐射和全民参与,从而使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同社会发展具有一致性。(5)通过对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校的长足发展.四、课题研究重点:本课题立足于义务教育学生的现代公民身份的教育,在现有的教育背景下通过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初步具有现代道德品质、民主政治参与技能以及现代法治观念等公民理念的现代公民。五、课题研究过程1.实验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1)理清思路,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组。(2)分解课题,制订课题实施指南,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方案。(3)撰写开题报告,召开开题研讨会,研讨实验研究方案。2.第一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1)课题组根据课题组制定的实施研究方案,展开课堂教学研究。(2)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3)总课题组组织所有子课题研究组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交流。(4)课堂教学研究课研讨会。(5)展示发表阶段研究成果。(6)根据第一阶段实验研究的汇总的情况,调整实验研究方案。3.第二阶段实验研究(2012年3月~2012年12月)(1)课题组根据阶段检查调整实验研究方案,展开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2)组织定期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3)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讨会。(4)课题组提交第二阶段的实验研究情况小结。4.成果整理期与形成期(2013年3月~2013年6月)(1)本阶段中心任务是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2)召开课题验收鉴定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3)根据情况对部分研究课题进行推广。六、课题研究方法1、国内外有关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经验为课题提供理论指导。2、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3、文献资料法:搜集与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4、调查法: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5、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和研究。6、行动研究法:注重在学生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中考察评价和探究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的规律。七、研究的预期成果。1、有质量的课题工作报告、研究报告2、本校学生的公民意识明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