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知识点祁静2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八下P2)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3、内容: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主席;确定国旗、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采用公元纪年。会议决议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4、10月1日下午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总理兼外交部长。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下P3-4):开辟历史新纪元。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这时候的新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2、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篇章。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三、西藏和平解放(八下P4)1、时间:1950年昌都战役,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阿沛·阿旺晋美《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四.最可爱的人(八下P7-8)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的目的:保家卫国,捍卫和平(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3(2)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时代过去了,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4)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①英雄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革命乐观、革命忠诚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五、土地改革(八下P12-13)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直接原因:新中国建立后,农民迫切的到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1、时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内容: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也是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土地仍然是私有的,由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土地改革消除了封建剥削)这次土地改革主要在新解放区内进行。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4、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六、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八下P18)(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工业门类不全,农业生产也很落后)(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4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3)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华北和西北业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5)一五计划为什么重点发展重工业:①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由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影响,我国现代工业很少,大多进口外国机器,经营加工行业或机械修理行业,国家积贫积弱②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要提高国家地位,就要发展工业,而重工业是工业的中心环节,只有发展了重工业,我们才能制造现代化的机器,才能巩固国防,保卫祖国。③只有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显著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才能不断的增加农业和轻工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八下P20-21)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八、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八下P23-25)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2.农业合作化的主要目的: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3、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完成标志)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1953—1956年当领导人民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史实和历史意义:①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召开了第一5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利益。③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5从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我国取得辉煌胜利的根本原因:①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奠定了基础②党根据国情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并坚决的执行③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6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十年(1956—1966)历史主要包含:①有探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②有曲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造成严重后果,是社会主义建设受到挫折③有发展。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中国洋油时代,实现原油石油产品的完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7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训: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九、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下P27-28)1、1956年召开的八大指出的主要矛盾(见课本)确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探索失误:1958年,总路线的制定,党中央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现状的情绪,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3失误的原因: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落后局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4建设伟大成就:大庆油田(1960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模范人物:石油工业——王进喜,先进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5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十年(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①生产力获得解放,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②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6顶住压力,战胜困难③党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进行纠正、调整政策(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6虽然总路线和大跃进是错误的,但却有一点积极意义,就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使广大干部群众工作热情高涨。7、大跃进的一些表现: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大“放卫星”,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8、人民公社化的表现: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吃大锅饭,一起劳动,共产风。9、人民公社化的影响:人民公社化运动将农民的土地支配权收归国家,采取集体劳动的形式,搞平均主义,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水平,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导致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10、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57——1960年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灾难,次要原因是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十、文革(八下P32-33-34)1、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2、刘少奇案被迫害致死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文革中的批斗是民主法治遭到破坏的体现。3、文革的开始:1966五一六通知,邓小平刘少奇被打为资产阶级司令部。过程中的大事件:1967年二月抗争(二月逆流)、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粉碎1971年九一三事件,1976年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文革结束。4、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见课堂笔记5、为什么有的图表显示文革中1972—1975年我国经济有较快增长?因为在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以后,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邓小平也出来工作,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的工作,扭转了经济的下滑,形式有明显好转。十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八下P39)71、时间1978年12月,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2、全会内容:①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他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下P42)1、1978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2、什么叫大包干:分田分产到户,自负盈亏。3、意义: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②促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从而使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十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八下P43)1、对外开放第一项重大措施:建立经济特区1、1980年建立第一批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始,引发了第一次沿海开放的高潮,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最早的特区(深圳—一夜崛起之城),最大的特区(海南)2、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注意顺序)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83、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发积累了经验,它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4、经济特区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