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围魏救赵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想在此乱世充分显示自己的济世之才。这一时期也的确产生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流派,兵家是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流派,孙膑就是兵家代表人物之一。孙膑是战国初期齐国人,为《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之后,师从于鬼谷子,求学时与魏人庞涓是同门师兄弟。孙、庞二人虽同学于鬼谷门下,但因二人脾气禀性不同,所以鬼谷先生在传授技艺时便有所偏好,只将孙子兵法十三篇注释后传于孙膑而不授庞涓,因而二人虽同出鬼谷门下,但孙膑之能却远在庞涓之上。战国初期,各国对人才需求迫切,都在广纳天下英才以为已用,魏国也不例外。魏相公孙痤去世前曾向魏惠王举荐自己的门客卫鞅,说此人天下奇才,劝惠王重用卫商,若不能任用卫鞅也要将其杀掉,以免其为他国所用而不利于魏国。魏惠王觉得老相国临终有些糊涂:既要举荐卫鞅,又劝杀掉卫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于是没有理会公孙痤的临终遗言,既没有重用卫鞅,也没有杀掉卫鞅。卫鞅后投奔秦国,向秦孝公进以帝、王、伯三术,秦孝公非常欣赏卫鞅之伯术,便任命卫鞅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卫鞅变法成功,使秦强大,被秦孝公封于商地,后世也称卫鞅为商鞅,其变法强秦史称商鞅变法。魏惠王得卫鞅而不用,深感后悔,于是传令天下重金招贤。庞涓得知魏王求贤若渴,于是辞师下山投奔魏国。临下山时,庞涓手拉师兄孙膑之手貌似诚恳地说:“我若在魏得志,一定请师兄下山共富贵!”见孙膑有些不信还发下重誓:“若弟违约死于万箭之下!”庞涓下山入见魏惠王后,很快得到魏惠王信任,任命其为三军元帅并兼军师之职。这鬼谷先生真不愧一代雄才,连不肖之徒庞涓都身手不凡,自担任魏国元帅后,指挥魏军讨伐宋、卫等小国屡屡得胜,于是庞涓在魏地位越来越稳固。但这时的庞涓早就把自己下山时与师兄孙膑之约忘到九霄云外了。时墨子云游天下,拜访鬼谷子时遇到了孙膑。交谈中得知孙膑身怀绝技,便有些可惜地问:“你既学业已成,为何不下山建立功名而甘于隐没于此呢?”孙膑便将师弟庞涓之约如实相告。墨子当然知道庞涓已得志于魏,但又不好深说,只好下山至魏亲自举荐孙膑。魏惠王得知庞涓有师兄孙膑才能天下无比,便有些不快地问庞涓为何不向自己举荐,庞涓无奈写信邀请孙膑下山共侍魏王。孙膑入魏后,言谈之间庞涓自觉技不如膑,便起了杀心,但为了得到孙子兵法十三篇,庞涓设计假魏王命将孙膑双膑骨挖掉,使孙膑成为残废,孙膑无奈装疯逃过一死。墨子得知孙膑在魏遭遇后心有不忍,于是设计帮孙膑逃离魏国来到齐国。入齐后孙膑先为齐将田忌门客,通过一件小事,其智尽显。齐威王闲暇时常与众臣赛马,每次将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各赛一局,因威王为君,其三等马均强于诸臣,所以每次都是威王胜。一次孙膑随田忌一起与齐威王赛马,孙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觉得其实田忌各等马与威王之马差距并不是很明显,心里有了底,于是回府后孙膑向田忌建议:“来日再赛,将军可与威王赌千金一局,我保你定赢”田忌虽有些不信,但素知孙膑之智,于是向齐威王下了战书,威王每次均三战全胜,自是应战。次日赛马开始后,头阵孙膑命将田忌之下马饰以金鞍与威王上马对阵,当然大败而归;次阵孙膑以田忌之上马对威王之中马,田忌小胜;三阵孙膑命以田忌中马对威王下马,田忌再胜!结局田忌赢千金而回。威王有些不解:每次赛马你连一局都未胜过,今天怎么能连赢两局呢?田忌于是将孙膑之谋告于威王,威王对孙膑之智佩服异常。魏国北邻原有个小国叫中山,本已被魏国收服,但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占领了,对此魏国很生气,时时想收复中山。自庞涓统领魏军后,魏军实力大增,魏惠王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命庞涓率军攻打中山。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赵国2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魏王从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开始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以田忌为将,并任命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便想直逼赵国邯郸与魏军决战,以解邯郸之围。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绳结是不可以握拳去解的;排解争斗同样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军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庞涓得知齐国大军向自己的都城大梁袭来,若大梁有失,就算自己攻下邯郸也是魏国罪人。于是只好命大军解邯郸之围,回救魏都大梁。孙膑又在庞涓归路中设伏击于桂陵,大败庞涓,赵国之围遂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典故。十三年后,魏以太子申与庞涓共率军伐韩,韩同样向齐求救,又是孙膑定下了许韩出兵却缓兵相救之策,待魏、韩两军相战互有伤亡时,齐以田忌为大将军,以孙膑为军师出大军救韩。孙膑艺高人胆大,再用围魏救赵之计,救韩而不向韩,却大军直指魏都大梁,庞涓只好再次回救大梁。孙膑再用减灶惑兵之计,诱使庞涓孤军追击,然后于马陵道设伏,箭伤庞涓于马陵。最终庞涓自杀而死,太子申被俘后也惧辱自杀,齐军大胜。庞涓因嫉贤妒能而设计陷害同门师兄孙膑,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虽官至将军却仍为后世所不耻。孙膑虽受刖刑但矢志不渝,虎口脱险后两用围魏救赵之计终将仇人庞涓置于死地,后功成引退,不知终于何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杀妻求将“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古人在论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兵家时,通常将孙武、吴起并列。那么吴起是何方神圣,竟能与武圣人孙子齐名呢?翻开历史看看还真让人大吃一惊,原来这吴起乃是孙武子以后,善于用兵的同时又具有高深军事理论的第一人!历史上,吴起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几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他又与商鞅齐名。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及政治才能,对后世用兵影响深远。他治军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部众之心。总结吴起的一生,可以说功勋卓著,政绩突出,连司马迁之《史记》都将其功收入《孙子吴起列转》,可见后世将吴起列为军事大家并不为过。那么,历史上的吴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吴起应该是个有远大理想抱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人。吴起出身并不显贵,少时家境一般,但生于小国卫的吴起却从小便立志成就一番大事业。为此,可以说吴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了能出人头地,吴起努力求学,先后就学于孔子之后曾子及子夏,学习儒学及兵法。学习期间可谓心无旁骛,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此竟六载没有回家探视老母,就连老母病故也不过大哭一场后便学习如故。虽然后世对此多有诟病,但吴起好学之情可见一斑。果然经过数年专心学习,吴起终于学业有成!公元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拜吴起为大将迎战田和率领的强大的齐军。吴起受命后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因当时齐强鲁弱,齐将田和又得知鲁国用吴起为将,更有些轻视之心。于是吴起便充分地利用了田和的这种骄敌情绪而一再向对方“示之以弱”,当田和派人以讲和为名到鲁营探听虚实时,吴起尽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并以卑谦之词应对齐使,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正当齐使以为鲁军全无战斗力回报主帅时,吴起却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这样的战例在吴起一生的作战史中比比皆是,效力于魏文侯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3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更是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从而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吴起除军事才能卓著外,还具有独特的政治眼光。因仕魏日久得罪了很多人,吴起只好到楚国谋职。楚悼王早就听说了吴起的大名,于是到楚国不久便被认命为令尹(相当于相国)。吴起对楚悼王的知遇之恩感激无比,便向楚王建议:“楚国土地方圆数千里,有雄兵百万,按实力早就应该称霸诸侯了。只所以到现在还默默无闻,主要原因还是养兵失道呀。所谓养兵之道,必须先聚其财,后用其力。如今朝中满是无用之官,已经过了很多代所谓的皇亲贵族也由国家供养。相比之下为国打仗的战士却只能有微薄的收入,如此分配机制怎么能让前线的战士们人人怀有为国捐躯之心呢?如果大王相信臣,请授权臣对此进行改革,裁冗官,减皇族,广集粮,厚待敢战之士,如果这样还不能使我国强大,臣宁愿领死!”于是楚王用吴起之计大力进行一系列改革,最终使楚国兵强马壮,雄视天下。另外,这吴起还可以说是智慧过人,举一个例子便可看出其才智。因吴起在楚的改革触动了许多楚国贵族的利益,于是很多楚国王公大臣均想置吴起于死地而后快,但因悼王宠信吴起,那些人也无从下手。可当楚悼王死时,那些人觉得吴起没了靠山,便发动叛乱攻打吴起之家,吴起自知得罪人太多绝无活路,于是便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射中自己者也必然射中悼王之尸,射中悼王之尸者必然死罪,这样自己虽死也会有人为自己报仇!果然追杀吴起的楚贵族为了杀死吴起便没有想太多,尽管吴起抱着楚悼王之尸,众人还是万箭齐发,将吴起射成了刺猬。当然吴起虽死楚悼王之尸也不能免,同样被万箭穿身!悼王葬后,楚肃王戚即位之初便派令尹追查射中悼王尸体之人,因此被诛灭宗族的竟有七十余家!身死还能为已报仇雪恨,将仇人尽诛者,吴起之外还有几人?吴起之智可谓天人!也许上帝太强调公平,给人以大智,必同时赐其大难。吴起如此神人,但却为世人所不耻,主要还是此人有一巨大的性格缺欠:德行太差!只杀妻求将一说便可让其臭名远扬。在到鲁国做中大夫前,吴起便已娶齐人田宗之女为妻。所以当齐军伐鲁,鲁相国公仪休向鲁穆公建议“欲却齐兵,非吴起不可时,穆公却一直没有答应。因为鲁穆公觉得虽然吴起确有大将之才,但其所娶田宗之女乃齐人,一般来说至爱莫如夫妻,吴起既然娶了齐人之女为妻,若为鲁将难保不为齐国着想而不能全力为鲁。吴起得知鲁穆公的担心后,二话没说便回家了。见到妻子田氏便问:“丈夫能位列卿相,食禄万钟,名留于千古,这是不是妻子所希望的呢?”田氏想都没想便说:“那是当然了。”吴起又说:“如果我想成为那样的人,你能帮我吗?”田氏当然说全力支持了。于是吴起说:“现在齐师伐鲁,鲁侯想认命我为将军,但因为我娶了你而怀疑我不会一心助鲁。如果将你的脑袋献给鲁侯,鲁侯必然信任我,到时我就可以功名可就了!”田氏听了大惊失色,还没等开口说话,吴起早已挥剑斩落田氏之头。其实作为礼仪之帮的鲁国之君,鲁穆公对吴起这种残忍的作法也是不屑一顾的,只是若于国中无能人才起用了吴起,可是得胜后终因吴起的这种不道德行为而弃之不用。吴起的这种不道德行为的确不能为以礼仪著称的国人所认可,所以多年来尽管吴起智慧过人,但却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不过想想也是,如果由圣人统治这个世界,圣人的能力越强,这个世界可能就更接近于天堂;反之若由魔鬼统治这个世界,魔鬼的法力越高,这个世界可能就更接近于地狱!如此看来,吴起才高八斗却不被后人所推崇也就顺理成章了。三令五申在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中,有一位只凭短短五千余言小文便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代军事鼻祖的人物,这个人便是孙武。虽然其所著《孙子兵法》为后世推为军事经典巨著,但其实历史上对4孙武本人资料的记载并不是很详实,甚至连其生卒年月都无人知晓,《史记》也不过将其与孙膑、吴起一并写了一篇《孙子吴起列传》,可见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将孙武视为武圣人。正象三国时期的关羽生时并不是很出名而死后却被尊为关圣人一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越来越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人们才将孙武子尊为武圣人。说起孙武子,咱们就不得不提三令五申的故事。大家一谈到春秋五霸恐怕就都会想到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但这只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春秋五霸另有其人,那就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实根据历史记载,笔者到是更相信后一种说法。吴王阖闾只所以能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孙武子功不可没!吴国在初期只不过是长江以南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被中原诸国称为“蛮夷之邦”。晋景公为了制楚才派人扶助吴人,教其乘车、射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