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岁时节令民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二、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1、岁时节日的由来岁时节日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1)节期的最初选择我国岁时节日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知识为基础的。在上古时代,人们还没有完善的历法与计时工具,只能依靠对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来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即所谓“观象授时”。在对天象的观测中,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与人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七曜”、“二十八宿”。人们用它作为坐标,观测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对天象的观测及记录,使人们对天象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日月运行的规律,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观念。以朔望月为单位的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是同时兼顾到朔望月与太阳年的阴阳合历,即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由此,年、月、日等计时单位便能确定了。进而,昏、旦、朔、望、晦、日南至、日北至、日夜分、岁首、年末等时日,也能准确地排定。正月为岁首,正月朔、旦,为新年之始,是为元旦;十二月晦,年尽岁除,为除夕。有了“望日”,而后才可能有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十五等节期的成立。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古人又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24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24个不同的视位置定出二十四节气。节气虽然并不等于节日,但节气使一批“常日”被特别地突出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如立春、清明、夏至、冬至,与后来形成的有关节日关系至为密切,特别是清明,后来从节气演变为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2)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传统的节俗活动五彩缤纷,虽然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后续的内涵融入其间,然而,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却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灵魂崇拜第三,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2、岁时节日的发展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汉代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总的来说,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神话传说的嵌入(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宗教节日的渗透(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二、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1、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春节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纪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因为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古代称夜为宵,因此叫“元宵节”;又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道教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元宵节的节令食品是元宵(汤圆),它寄托着人们祈求新的一年圆满顺遂的心愿。旧时,正月十五还有走百病、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等习俗。前者意在祛除疾病,后三项则是祈望蚕叶丰收。清明节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农事节气的清明,它标志着春耕时节的到来。俗谚云:“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而作为岁时节日的清明节,在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有关风俗后,便有了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的风俗活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五”或“重五”。古代,“五”与“午”相通,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又古人有于是日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兰节”。唐宋时,此日又叫“天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其为“五月节”、“女儿节”。道教称此日为“地腊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诸说并存。从其传统节俗活动的内容来看,端午节最初与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紧密相关则是可以肯定无疑的。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故亦称“仲秋节”。又因此日恰值中秋之半,且月色倍明,故又称“秋节”、“月夕”、“月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时至今日,拜月的观念与礼数虽已淡化,但中秋观月、赏月、吃月饼却依然是最惹人情思的传统习俗。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因日、月逢“九”,且“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称“重九”。又因重阳节有接出嫁女儿归宁的风俗,故又称“女儿节”。2、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3、关于现代节日现代节日,是指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从根本意义上说,现代节日,不能算传统节日。因为,大多数现代节日的形成,与农业生产,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这些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只是因为它们也是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因而具有了“节日”的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节日”的功能。现代新节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体现着时代变革过程中,人类为争取自由解放和一切合法权益的奋斗精神,展示着人们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敬老爱幼、尊重妇女、保护环境、造福后人的新的时代风尚。它们丰富着我国民族的节日文化,并以新的内容、新的风采对传统节日的节俗活动给予积极的影响。正因为节日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近些年来,有不少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旅游观光等活动,也往往借助“节日”这种为人所熟悉而又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诸如“购物节”、“时装节”、“美食节”、“书法节”、“烟花节”、“啤酒节等等。这是在当前发展经济、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展销、促销的一种手段而偶一为之,对于开拓视野、交流信息、促进经贸活动的开展,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的整顿等项工作,应该说,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过滥的“人造节日”活动却不宜提倡;而且,也不可能作为“节日”存活下来、持续下去。因为,它不符合节日自身发展的规律。思考题1、试举例说明岁时节日形成的两大要素。2、谈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3、在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哪些?4、谈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5、你如何看待现代新节日?参考书目1、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3、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4、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