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2班主题班队活动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有些人学习了一生并且学会了一切,但没有学会怎样才是有礼貌。”一个人的行为就好像照镜子,反映他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常用礼仪知识迎送用语:欢迎用语,最常用的欢迎用语有:“欢迎!”、“欢迎光临!”、“欢迎您的到来!”、“见到您很高兴!”、“恭候您的光临!”等,往往离不开“欢迎”一词。但在客人再次到来时,可在欢迎用语之前加上对方的尊称,如“先生,真高兴再次见到您!”、“欢迎您再次光临!”等,以表明自己尊重对方,使对方产生被重视之感。常用礼仪知识待人接物礼仪客人到家来访,要主动让座,并为客人沏茶。奉茶给客人的时候,一种情形是放在桌上,另一种情形是客人会顺手接过茶杯,这些过程都需要注意礼仪。基本要求是:奉茶时做到“左下右上”,双手呈上。即:右手在上扶住茶杯,左手在下托着杯底。客人接茶杯时,也要遵循“左下右上”原则。别人递茶水时,应略微欠身,以示谢意!待客有道常用礼仪知识待人接物礼仪向师长、家长、客人或朋友递送物品,要起立双手呈上。接受奖品、礼物或其他物品,起立用双手接过,并鞠躬致谢。递接物品送客礼节,重在送出一份友情。无论是接待什么样的客人,当客人准备告辞时,一般应婉言相留,客人告辞时,在客人起身后再起身。客人告辞时,要送出家门,并充满热情地招呼客人“慢走”、“走好”“再见”、“欢迎”再来等等。送客有道常用礼仪知识待人接物礼仪当你走出家门肩上就扛着家庭的荣辱当你走出校门肩上就扛着学校的荣辱当你走出国门肩上就扛着国家的荣辱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这种教育和改造离不开群众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个人的主观努力。“修养”这个词,从广义看是指人们政治、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从狭义看,“修养”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是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的。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为什么学礼仪?对个体不学礼,无以立使个人的言行在社会活动中与其身份、地位、社会角色相适应衡量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对社会塑造组织形象,提高办事效率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的内涵与实质内涵:1、礼仪是人内在的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意,以令人愉快的方式通过美好的仪表形式、规范的言谈举止表达出来,就是礼仪。2、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体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实质:尊重礼仪修养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礼仪作为人们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交际、生活和事业的成败,影响着集体、国家、民族的形象与事业的兴衰。中华民族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我们都是家庭中的小少爷,小公主,我们也更因此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可是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满足,真可谓是“捧在手里怕摔了,揣在兜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融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礼貌:是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节:在人际交往中所惯用的形式和规范。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容貌、服饰、气质。仪式:是礼的程序形式,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如:签字仪式、颁奖仪式等。在现代社会交往过程中,一个人的仪表与着装往往决定着别人对你印象的好坏。仪表与着装会影响别人对你专业能力及任职资格判断。设想一下,有谁会将一个重要商务谈判任务交于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呢?中国有句古老的谚语:“人靠衣妆马靠鞍”,还有:“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如果你希望建立良好的形象,那就需要全方位地注重自己的仪表。从衣着、发式、妆容到饰物、仪态甚至指甲都是你要关心的。其中,着装是最为重要的,衣着某种意义上表明了你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有一个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德国人的礼貌习惯在德国的公共场合,凡是有门的地方,总会有这样的现象,走在前面的人,进去后总要回头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如果有,他就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是要向扶门的人说声谢谢,没有人进门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的举动。令人感动的是,所有的人都这样做。德国的公共场所都有电梯或扶手梯,每一次在扶手梯上都惊奇地发现,无论人多、人少,无论结伴而行的人还是情侣,没有并排站在扶手梯上的。不可思议,德国人,说,上楼、下楼时站在右侧,空出左边的位置,以便让有急事的人从左侧先行。这是多么为别人着想啊。虽然它不是一项法律,只是人们的生活习惯,非常钦佩这一行为。这一左右现象到处可见:男的走在左侧,同行的女的走在右侧,怕的是车辆撞上女的;也有小辈走在左侧,长辈走在右侧,主人在左、客人在右。所有这些习惯,都是为了方便照顾对方。应聘成功有位经理登了一则广告,想要找个男孩到公司来帮忙,广告刊登后,差不多有五十个人来应征。经理于是从这五十人中选了一位,其馀的人则只好另觅他职。有位朋友问经理说:「那男孩连一张推荐信也没有,你为什麽会选中那位男孩呢?」经理说:「那男孩可取的地方多着呢!当他进门时,他懂得在门前的鞋垫上将鞋底清干净,之后,又知道将门轻轻关上,这显示他做事非常谨慎。后来,他看到了跛腿的老人随即将座位让给他,这显示那男孩富有爱心,能体谅他们。」经理接着又说:他进到室内,随即脱下帽子,我问他话,也能即刻回答,这显示他注重礼节具有绅士风度。我故意将一本书放在地上,其他应征者都好似没看见,就从书本跨过去,那男孩却能将书捡起来,放回桌上,这证明那男孩是个有条不紊,注重纪律的人;当他在等候我面试时,安安静静的,不像其他人一样挤成一团,推推拉拉的。当我跟他谈话时,我注意到他的衣着极为整洁,头髮也梳得整整齐齐的,连他的指甲也是干干净净的。我从他的言行举止判断他是最合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