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规范教程第一单元追根溯源走进礼仪殿堂目录CONTENTS第一节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第二节和谐社会礼仪为先第三节文明生活礼仪保障单元导读了解礼仪的起源、含义和特征掌握礼仪的作用和原则体会礼仪的内在精神和要求在以往的教育中,父母和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将来我们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更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将走进礼仪文化的殿堂,逐步感受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情景感悟某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一位同学在参加应聘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介绍信,但却成为百名竞争者中唯一胜出的人,成为总经理助理。总经理的朋友很奇怪地问:“他并没有任何单位的介绍信,您是如何短时间内知晓他能胜任这份工作的呢?”总经理说:“其实,他带来了不止一封介绍信。你看,他在进门前先蹭掉脚上的泥土,进门后又先脱帽,并随手关上了门,这说明他很懂礼貌,做事很仔细;当看到那位残疾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这表明他心地善良,知道体贴别人。我故意在地上放了一本书,所有的应试者都视而不见,只有他俯身捡起,放在桌上。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谈吐温文尔雅,思维十分敏捷。怎么,难道你不认为这些细节是极好的介绍信吗?”读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你对“礼仪”一词了解多少?你怎样看待“礼仪”的问题?第一节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一、中华礼仪,源远流长二、礼仪的含义三、礼仪的特征四、礼仪的作用五、礼仪的原则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究竟于何时因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学说:一、中华礼仪,源远流长一是天神生礼说二是礼为天、地、人统一的体现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三是礼起源于人的自然本性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一)天神生礼说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对日月星辰的交替、风雨雷电的肆虐等自然现象无从认识,更无从把握,只好推测在人类之外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干预着人类的生活,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源于天地鬼神。于是,人们对其产生了敬畏,进而开始了相关的祭祀活动,如祭天礼仪、祭地礼仪、祭祖礼仪等。这种礼仪最明显地表现在古代婚姻仪式中的拜天、拜地、拜父母。这些祭祀活动的动作、程序就是礼仪的渊源。《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说明了合乎天意的礼便是合乎“天道”。一、中华礼仪,源远流长(二)天、地、人统一说该观点认为天、地和人具有统一性和制约关系,天地的观念包含了许多自然界的规律,而礼仪也是对于这种制约关系和统一性的体现。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就礼仪的内容而言,的确有一部分反映了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如顺天地之规律,行四时之政等。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与此无关,如等级贵贱之分绝非源于天地之别。一、中华礼仪,源远流长(三)礼源于人性说这是儒家学说的基本观点,它把人性和礼结合起来。孟子认为在人性中存在善端,故而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为仁之端,辞让之心乃礼之端。孟子从人的本性上找到了礼的心理依据。孔子则以“仁”释礼,把礼当作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同时他又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爱人则为仁,以仁爱之心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则为礼。一、中华礼仪,源远流长(四)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该观点同样与人性有关。荀子认为人天生好逸恶劳,欲壑难填,但是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于是出现并制定了礼,用礼来抑制人的恶性,培育人的善性。在此,礼被看成了抑恶扬善的工具。一、中华礼仪,源远流长(五)礼生于理、起于俗《管子·心术上》曰:“礼者,谓之有理。”理,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该观点认为人们想正常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一套规范来约束,这些合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荀子曰:“顺人心者,礼也。”此话把礼落到实处,使之与民俗习惯相联系,于是就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从理和俗两方面来说明礼的起源,不仅使礼获得了哲学上的依据,也使礼获得了民间的基础,这样就可以解释礼可因理而变,因俗而异。这一观点是对礼的起源的更深入的探讨与概括。一、中华礼仪,源远流长综合以上五种观点,结合现代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可以认为礼仪是与部落群居的形成过程同步产生的。部落群居的生活要求人们必须进行交往,原始人开始用手势、表情来反映意向,用击掌、拍手、拥抱等来表达感情,用手舞足蹈等庆贺丰收,等等。这些都是人际交往礼仪的雏形,而敬天祭神(表现形式主要是图腾)活动的开展使礼具备了最基本的内容。一、中华礼仪,源远流长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荀子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礼仪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成人类社会以后,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礼仪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社会中,才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且只有当人脱离动物界并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礼仪。礼仪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的结果,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中产生,并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关系表现出来。简言之,礼仪起源于最初的人类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一、中华礼仪,源远流长礼仪是礼和仪的综合。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叫作礼仪。换句话说,礼仪是指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在其内部和在其与外界进行各种交往活动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规范化的行为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敬重、友善和体谅。二、礼仪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礼貌、礼节、礼仪三个词。譬如,做家长的经常教育子女要有礼貌,要注意礼节,要懂得礼仪。显然,这是三个同义词。但仔细琢磨体味一下,礼貌、礼节、礼仪是既紧密相关又不尽相同的三个概念。二、礼仪的含义礼貌礼节礼仪简单地说,礼貌是人们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节是人们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礼仪则是体现礼貌和礼节的仪式。虽然三者都与礼分不开,但是,礼貌多指个人的言语行为,而礼节、礼仪更多的是社会习俗的反映。人们可以说“懂礼貌”“懂礼节”“懂礼仪”,也可以说“知道礼貌”“知道礼节”“知道礼仪”,还可以说“注意礼貌”“注意礼节”“注意礼仪”。但是,人们经常说“有礼貌”或“没有礼貌”,而很少说“有礼节”或“没有礼节”、“有礼仪”或“没有礼仪”;只能说“举行礼仪”,而不能说“举行礼貌”或“举行礼节”。由此可见,礼貌、礼节、礼仪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二、礼仪的含义认同性是全社会的约定俗成,是全社会共同认可、普遍遵守的准则。一般来说,礼仪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与特征。但我们也看到不少礼仪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全人类的共同性。例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大体是世界通用的。礼仪的普遍认同性,主要源于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经济的共同性必然导致礼仪的变化。比如,现代经济的快节奏、高效率,使现代礼仪向简洁、务实方向发展。另外,共同的文化也涵育了共同的礼仪。礼仪的普遍认同性表明社会中的规范和准则,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才能在全社会中通用。三、礼仪的特征(一)礼仪具有普遍认同性(二)礼仪具有规范性所谓规范性,主要是指礼仪对具体的交际行为具有规范性和制约性。这种规范性本身所反映的实质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对他人的态度。无论是具体言行还是具体的姿态,均可反映出行为主体的包括思想、道德等内在品质和外在的行为标准。(三)礼仪具有广泛性所谓广泛性,主要是指礼仪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被人们广泛认同。礼仪无处不在,礼仪无时不有。三、礼仪的特征(四)礼仪具有民族性和其他民族交往,就要了解他们的民族生活习惯,以利于共同发展。(五)礼仪具有继承性,同时紧跟时代需要而变化发展我们今天的礼仪就是从昨天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有不少优秀的礼仪还要继续传承下去。而那些封建糟粕,则会逐渐被抛弃。所以礼仪的沿袭和继承是一个不断扬弃的社会进步的过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礼仪虽然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但它也毫不例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各国民族的礼仪文化互相渗透,尤其是西方礼仪文化引入中国,使中华礼仪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发生了更文明、更简洁、更实用的变化。三、礼仪的特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先人们就对礼仪的作用做过许多重要的论述。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荀子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义者,治之始也”。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曾经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些精辟的论述把礼仪的重要作用揭示得淋漓尽致。四、礼仪的作用(一)礼仪是立国的精神之本(二)礼仪是民族形象、社会风尚等的反映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或民族时,通常是从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因此,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社会风尚、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四、礼仪的作用(三)礼仪是公民综合素质的体现从公民个体的角度来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知道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四)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金钥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礼仪。身处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礼仪形式,礼仪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四、礼仪的作用社交形象直接影响到社交礼仪的成功与否,而讲究礼仪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在社会交往中,人的仪表、服饰、言谈、举止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礼仪修养与气质,是树立自我形象的第一因素。人的“第一印象”在社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整洁的仪表、得体的穿着、文雅的举止、风趣的谈吐、高贵的气质,都会让人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五、礼仪的原则(一)注重社交形象的原则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颜元一天,重庆市一位私营企业经理按约出发,乘公共汽车去和一个“大买主”进行销售谈判。车上人多拥挤,这位经理踩了一位女士的脚。当这位女士抬头注视他的时候,这位经理不仅没有道歉,反而说了两句很难听的话。到站下车后,当这位经理到达对方办公室时,发现办公室里面坐着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被他在车上踩了一脚的女士。这场谈判还未开始便宣告结束了。案例分析:这位私营企业经理在去往谈判途中,不注意个人形象,结果被自己逼到尴尬境地。如果他时刻注意个人形象,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不至于“谈判还未开始便宣告结束了”。五、礼仪的原则(二)宽容为怀的原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由于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其结果可能会造成心胸狭隘、嫉妒心强、猜疑心重的不良心态,这些都不利于开展礼仪工作。必须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强调心胸开阔、雍容大度、心平气和、谦逊自爱;多理解,少猜疑;多为他人着想,少为自己烦恼;真诚待人,从善如流。五、礼仪的原则(三)注重信用的原则讲究信用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人际交往中也至关重要。言必信,行必果,是交际过程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交际活动中,要做到遵时守约,说到做到;要讲究信誉,真实可靠;要言行一致,取信于人。五、礼仪的原则(四)注重技巧的原则在社交中,无论是见面时的称呼、介绍,还是相互间的交谈等,都要遵循一定的礼仪,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交际中友好、亲切、和谐的气氛。要做到不失礼仪,必须顾及各种技巧、表现方式与表现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交际方式和交际技巧,才能在社交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节和谐社会,礼仪为先五、礼仪的原则第二节和谐社会礼仪为先一、礼仪是道德的基石二、礼仪是每个人的基本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