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模式论文摘要:近年来,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日益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话题,其中,家园共育模式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关的策略更成为研讨的中心,众多的学者就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定性分析等方法,系统阐述家园共育实践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关键词:学前教育;家园共育;问题;对策一、研究的理论基础1、社会资本理论。所谓社会资本,通常是指某人在自然组织中,依靠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其在学前教育的具体体现是孩子的成长受到家长、教师、邻里、亲戚等人的关注,就构成了孩子的社会资本,当今社会,孩子的社会资本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不利的。2、系统生态理论。系统生态理论,注重构成和影响系统的因素,它认为幼儿园、社区、家庭就是整个系统的因素,彼此相关联,各方良好的相互影响,建立密切和谐的关系,这对于幼儿的发展以及问题的解决是很有效的。3、重叠影响阈理论。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各具特点,但对儿童的影响是彼此重叠的,它注重各部分成分之间的影响力的合作与积累,同时,这三个成分在对于儿童的教育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拥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以保证教育效果的统一性。二、家园共育的问题研究1、家园共育双方缺乏正确的合作观。家园共育通过双方建立统一的育幼培养目标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并未全面贯彻其理念。其突出表现在家长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关注点上,通过查询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察觉到,家长和教师普遍高度重视幼儿的学习能力,其次是幼儿的行为习惯、纪律规范方面,但对幼儿的心理和性格发展的关注和重视是远远不够的。2、家园共育缺乏系统的实践模式(1)家园共育实践模式单一。当前,我国家园共育实践模式相对单一,一方面,仍以传统的合作形式为主,以家长会为最常用的联络方式。近年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新发展的交流平台,却很少有家长参与其中,甚至教师也只是了解并未真正地参与。另一方面,家园共育呈现单相交流,主要体现在学校向家长群发短信传递学校信息,从而忽视家长的反馈。(2)家园共育缺少系统性合作规划。家园共育是一个融多种因素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校工作。而实际的家园共育活动缺少系统性合作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家园共育活动时间的不连续性,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是不定期的,学校也没有针对一个学期或一年详细有序地安排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第二,家园共育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学校组织的家长会通常针对的是儿童的学习能力问题,活动主题的的单一性导致对儿童关注的片面性。第三,家长与教师交流的滞后性。3、家园共育角色问题(1)家长在家园公寓中缺乏角色定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具有一致性,但对家园共育理念的认识千差万别。大多数家长对其含义产生片面理解,虽然家园共育的意义与目的是为了儿童的的全面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和改善父母自身的育儿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在家庭的教育环境中,父母的角色是相当重要的,而充实父母的教育知识是一个关键过程,因而家园共育中家长忽略权利与义务,导致无法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与责任。(2)教师的角色误区。相对于家长而言,教师在教育知识和经验方面更具有优势,而正是由于这种优越型容易使教师在家园共育活动中产生主导意识,忽视家长和幼儿的主体性、主动性,也只是将家长作为配合的角色,这将无法充分地发挥家长的能量,是不利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同时,家长和教师应该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3)合作双方责任推卸。家园共育,家长和教师应该责任共担,齐心协力。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和教师易发生推卸责任的现象。首先,家长以工作原由将希望寄托于教师身上,教师将家庭因素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是为关键,双方都未把个人的责任放在第一位。其次,双方教育理念的不一致,这使儿童的发展效果相互抵消,使家园共育的工作无法顺畅地进行。三、家园共育的对策研究1、“以园为本”的家园共育模式。所谓“以园为本”就是指依据每所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以学校为中心,继而延伸,以满足家长、幼儿需要的各项合作,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分析、策划组织、分工指导、执行、评估五个环节,“以园为本”的家园共育模式主要包括学校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电访、家长委员等形式。2、“以家为本”的家园共育模式。所谓“以家为本”也就是根据每个家庭的特性与需要,以家庭为中心,采取适宜的合作模式。与“以园为本”的家园共育模式相通,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分析、策划和组织,分工和指导,执行,评估五个环节。3、构建三方互动关系模式。三方互动关系模式是由教师、家长、形成的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合体,以平等信任的关系,双向影响,相互教育,在多样化的互动类型中,指向学生的发展,实现多赢的目标。对于三方互动模式的构建,首先,准备阶段要多维度了解各方的家园共育的概念,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向参与各方进行全面宣传,使之对家园共育历年做出正确的理解,如: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讲座、各方参与进行研讨等。其次,活动阶段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密切合作各方的关系,如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手册、家校互联网系统等。最后,评价阶段各方面及时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网络等形式了解各方对合作活动的体会与建议。四、家园共育的研究展望家园共育课题,无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仍是不完全成熟的。一方面,本文立足于之前的有关的文献研究,但又有新的突破点。首先,对家园共育研究现状的系统全面阐述,从三个方面(即理论、政策法规、实践)、两个维度(即国内与国外比较),深刻剖析现状以搜寻突破口。其次,从专业的理论层次使家园共育理念的构建更有科学性、系统性及说服力。最后,利用网络等科技资源有效地与家园共育理念相结合,使家园共育理念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在实地调查、收集准确可靠的时间数据方面比较欠缺,需要继续多方面验证,进一步改善家园共育理念的合作模式。针对幼儿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孩子更多的需要家庭和学校教师的关注和呵护,尤其是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性格培养上,孩子的健康发展将是家园共育合作活动的杰作!参考文献:[1]张瑜.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05[2]王赛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进家园共育[J].时代教育.2013(18)[3]常俊英.基于网络的家园共育交互平台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