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组员:庄金玉曾嘉翔蔡南坤陈佳琪曾乐婷01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02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0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90年)04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07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民国初年06元明清时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05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原始社会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从栖息于巢与穴,进步到有意识地建造房屋。出现了干阑式与木骨泥墙的房屋。干阑的实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已有棒卯技术。木骨泥墙房屋实例以西安半坡村和陕西临潼姜寨最具代表性。奴隶社会(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代的城市遗址在河南王城岗、山西夏县及河南淮阳平粮台有所发现。有人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之一--斟郇的遗址。(二)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纯熟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述的历史。建筑技术明显提高。著名遗址有:①郑州商城,可能是商王仲丁时的嗷都。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早商宫殿建筑,可能是成汤都城--西亳的遗址。其中一号宫殿最大,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二号宫殿是一更为完整的廊院式建筑(二里头宫殿遗址,近来列入夏代,存疑)。(三)西周(公元前1l世纪~前771年)西周时在奴隶主内部已有按宗法分封的制度,规定了严格的等级。表现在城市的规模上就是诸侯的缄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别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否则即是僭越。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风雏村的中国第一四合院,是一处二进院的宗庙建筑。另外在湖北圻春出土了一处建筑遗址,为干阑式建筑。西周在建筑上突出的成就是瓦的发明,使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期宫殿建筑的特色是高台榭、美宫室。这一方面是高台建筑有利于防刺客、防洪水、可供帝王享受登临之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建筑技术的原因,当时要修建高大的建筑,要依傍土台才能建造成功。近年对秦国都城雍城的考古工作中出土了36emxl4cmx6em的青灰色砖和质地坚硬有花纹的空心砖,说明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已开始了用砖的历史。此时期杰出的工匠为公输般--鲁班,被后世奉为多种行业工匠的祖师爷。·简的来说就是我们会住洞,用动物的皮毛做衣服,制造与使用工具,还有生火!!转棒子起火!上古或原始时期两汉时期两汉时期建筑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汉代,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门窗门之实物存者唯墓门。彭山墓门门框均方头,其上及两侧均起线两层。石门扇亦有出土者,均极厚而短,盖材料使然也。门上刻铺首,作饕餮衔环图案,明器所示,则门框多极清晰,门扇亦有作铺首者。函谷关东门画石,则门之两侧,有腰枋及余塞板,门扉双合,扉各有铺首门环。明清所常见之门制,大体至汉代已形成矣。魏晋南北朝时期单栋建筑在原有建筑艺术及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斗拱有卷杀、重叠、跳出,人字拱大量使用,有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后期出现曲脚人字拱;令拱替木承转,栌斗承栏额,额上施一斗三升柱头人字补间铺作,还有两卷瓣拱头;栏杆是直棂和勾片栏杆兼用;柱础覆盆高,莲瓣狭长;台基有砖铺散水和须弥座;门窗多用版门和直棂窗,天花常用人字坡,也有覆斗形天花;屋顶愈发多样,尾脊已有生起曲线,屋角也已有起翘;梁坊方面有使用人字叉手的和蜀柱现象,栌斗上承梁尖,或栌斗上承栏额,额上承梁;柱有直柱和八角柱等,八角柱和方柱多具收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战乱频仍,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前对诸侯国城址大小的限制已失去控制。城市规模扩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战国七雄各国的都城都很大,以齐国的临淄为例:大城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内居民达7万户,街道上车毂相碰,人肩相摩。大城西南角有小城,推测是齐国宫殿所在地,其中有高达16m的夯土台。在陕西咸阳市东郊发掘的秦咸阳一号宫殿是一座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该建筑具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等设施,显示了战国时期高级建筑已达到的水平。当时的木工技术,从近年河南、湖南等地出土的战国墓的棺椁上,可看到已有形式多样的榫卯,说明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河北平山县的战国中山王臀的墓中出土了一块铜板错银的兆域图,该图大体上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有名称、尺寸、地形位置的说明,并有国王诏令。此图被誉为中国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二)秦(公元前221-前207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他每灭一国,就在咸阳北坂上仿建那一国的宫室,这在建筑技术,建筑风格上起到了交流融会作用。秦代的都械与宫殿均不遵周礼,而是在跨渭水南北广阔地区,弥山跨谷地修建。脍炙人口的阿房宫是秦始皇拟建的朝宫的前殿。封建社会此阶段包括: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元明清时代隋唐时期唐建佛光寺斗拱结构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为殿堂型,由柱网、铺作层、屋架三个水平层叠加而成。隋唐时期在汉族建筑艺术上也有重要发展,表现在:不仅单体建筑的艺术处理手法更为大明宫麟德殿出土鸱尾大明宫麟德殿出土鸱尾细腻而有特色,在建筑组合体、群组布局乃至城市规划上都更为成熟,形成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唐代风格。在单体建筑方面,自南北朝中后期出现的使用侧脚、生起、翼角、凹曲屋面的手法更为成熟,做法开始规范化。风格由汉式直线形的端严雄强,变为由曲线和斜度微有变化的直线形的流丽遒劲与更富于韵律。这时的艺术处理多在结构构件上进行。如柱身做成梭形、八角形,梁做成中间微拱起、底背均是弧线的虹梁,挑檐和承室内顶棚的斗拱都做出内凹或外凸的弧面,使其组合协调而富韵律。屋顶做成凹曲屋面和起翘翼角后,成为最有特色的部份,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圆锥等屋顶形式均已出现,宫殿屋顶使用经渗炭处理的黑瓦,用黄、绿色琉璃做屋脊和檐口,色彩鲜明,和屋身的朱柱、绿窗、白墙形成唐代建筑最典型的色调。为了使所用的曲线规格化,这时还出现了“卷杀”的手法,把曲线的两轴分别划分为三至五段,相应之点间连线,形成近似于所需曲线的折线。宋代建筑特点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宋代建筑宋代建筑代有显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娴熟的基础上,着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力细致处理。格子门的一条门框可以有七八种断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条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线脚。在彩画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经过由浅到深、四层晕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极尽变化,生动活泼。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元明清时代元朝在元代,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工艺美术带来新的因素,使中国建筑呈现出若干新趋势。此时期大量使用减柱法,但正式建筑仍采满堂柱网,喇嘛教建筑有了新的发展。汉族传统建筑的正统地位在此时期并没有被动摇,并继续发展。官式建筑斗拱的作用进一步减弱,斗拱比例渐小,补间铺作进一步增多。此外,由于蒙古族的传统,在元朝的皇宫中出现了若干盝顶殿、棕毛殿和畏兀尔殿等,这是前所未有的。元代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宋辽金建筑与明清建筑的过渡时期。元代木构建筑技术,总的来说,一方面沿用传统规则的结构方法,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减柱和移柱的“大额”结构。此外,在局部上,如抹角梁的应用,也加强了结构转角部位的刚度,有利于整体结构的稳固。蒙古统治者对于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宗教建筑相当发达。喇嘛庙在元代由西藏传播至青海、甘肃、内蒙古。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奉喇嘛教为国教。元代的西藏寺院建筑不仅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一步而且得到新的发展。元代建筑装饰在继承宋、金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了中亚建筑的手法。元代也是琉璃瓦的重要发展阶段,琉璃色彩趋向多样化。元代砖雕比较盛行,元代建筑首先改造了原有的瓦条屋脊形式,替之以砖作屋脊。这一创举,大大节省了工力。从此以后,砖雕已由建筑基座部分转向屋顶以及其他部分,正式走上了建筑装饰的道路。明朝时期建筑明代(公元1368—1644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都继承于宋代而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为后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代的规划和经营,清代帝王的宫殿也是在明宫殿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完善而来的。这一时期的都城北京是在原有基础上改建的,建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明代继续大力修筑宏伟的防御建筑——长城,长城许多重要段落的墙体和城关堡寨都用砖砌,建筑水平达到最高。这一时期,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明代,中国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由于明朝建筑过于追求华丽使得建筑整体大气之风减弱很多,因为建筑技术已经成熟,以前作为建筑最重要部件之一的斗拱已经退化为装饰部件,但是明朝建筑在精巧和繁复的结构方面达到最高峰。清朝建筑清代(公元1616-1911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的建筑大体因袭明代传统,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砖雕和木雕巧妙结合的清代民居檐角清代大型建筑的内檐构架基本上摆脱了斗拱的束缚,使梁柱直接榫接,形成整体框架,提高了建筑物的刚度。清代建造了一大批楼阁式建筑,就是按照这种新的框架方式,如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北京颐和园佛香阁、雍和宫万福阁等。清代大建筑的梁柱村料多改用帮拼方式,以小木料攒聚成大材料,外周以铁箍加固,表面覆以麻灰油饰,完全不露痕迹。帮拼法不仅节约了巨材,而且为分段施上的多层楼阁创造了条件好了我们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