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小巷、宅院(上)目录•藏龙卧虎地•古街古貌,天然博物馆•了解历史名人选择镇江的定居的文化渊源•领略镇江古街、小巷、民居的独特风情课程目标藏龙卧虎地镇江地处中国第一大江长江和世界第一大人工河京杭大运河的十字路口,被称为城市山林,境内金山有金可挖,南山有寿可添,茅山有福可祈,居住环境优美。宋代词人柳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后来到这里,伫立在长江边,心情激动,写下了《望海潮》一词,并嘱咐后人,死后将他葬在润州。柳永墓现在北固山。没想到一百多年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了金国。金主完颜亮原想划长江而治,一天他无意间读到《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感到万分激动,又读到下半阙:“重湖叠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觉得心潮澎湃,不能自己,便命手下将士,连夜进发江南,立马吴山第一峰。藏龙卧虎地一首词引发一场战争,在中外战争史上也不多见。当然,这是一种传说。但是,继柳永后,宋神宗时期,宋朝几位大学士不约而同地到镇江定居,却是事实。第一位是集贤院大学士刁景纯,归隐后在自家(现东门丁家巷一带)南岗重修后园,起名藏春坞,引来了当时的名流、名公巨卿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苏轼等,并留下了许多咏藏春坞的诗篇。刁景纯自题诗日:城南已葺藏春坞,溪侧方营逸老堂;岭上万松山经合,江中千稻一丘黄。刁死后葬在白兔山(即辛丰横山凹三茅宫处)。藏龙卧虎地第二个是大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元祜元年返京口,登道人所置之圃,恍然乃梦中所游之地。翁叹日:‘缘在是矣!’于是弃浔阳之居,筑室于京口陲,巨林蓊然,水出峡中,亭滢杳冥,缭绕地之一偏者,目之名‘梦溪’……”沈括晚年住此处八年,直至逝世,写下了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称之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的《梦溪笔谈》。我国当代科学家钱伟长说:“这座坐标就屹立在镇江。”梦溪园在藏春坞南,当时园内的建筑有岸老堂、萧萧堂、壳轩、深斋、远亭、苍峡亭。岸老堂建在百花堆上,是沈括全家的住屋,西边的一问壳轩是沈括本人的卧房兼书房。到元朝时,沈氏后人将房子卖给严氏,为严家祠堂。1985年,为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镇江征收了严家祠堂,在原址修复了梦溪园,并对外开放。清戴守梧有咏梦溪园诗:“溪水潺潺入郑湖,花如覆锦满平芜。梦中山水萦情处,沈括风流绝世无。”藏龙卧虎地第三个是大画家、大书法家、米派画法创始人米芾。他世居太原,迁襄阳,最后定居镇江四十年,死后葬在镇江南郊。他在镇江有三所住宅。米芾初到京口时,爱北固山的壮丽景色,遂以自己非常珍爱的一座盆景式的小石山与苏仲恭换取了北固山的园亭,建成住宅,名日海岳庵,自题“天开海岳”四字于其上,庵壁上有他的自画像。后来,北固山失火,甘露寺被焚,卫公塔和海岳庵幸存。米芾作诗云:“神护卫公塔,天留米老庵。”不久,米芾又移至千秋桥居宅内。他把海岳庵的宝晋斋移到千秋桥,专聚书法名画碑帖,在此完成了《宝晋山林集》。后来,他又到鹤林寺居住。苏东坡称他“狡兔三窟”。藏龙卧虎地第四个是苏轼,他11次到过镇江,在金山寺输了个玉带给佛印长老。从此,玉带成了金山寺的镇寺之宝。此玉带虽经九百多年,仍光洁如鉴。苏轼与佛印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留下了十几个传说。受佛印影响,苏轼当了居士。佛印为他在西津渡旁物色了一处住所。苏轼很高兴,可惜,苏轼一生不是做官就是被流放,居无定所,未能退隐也未能在镇任职,故而成为憾事。古代隐士高人,尤爱镇江这块风水宝地。隐士有大隐、中隐、小隐之分。大隐是朝隐,也就是封建时代的官僚,身在朝廷,不问政事,与隐居无异。小隐就是山隐,有学问,不问政事,隐居山中。中隐隐于市,是常去或住宿在山林的士大夫。上述米芾,就是典型的中隐,处于城市中,享山林野逸的乐趣。他爱石成癖,见奇石要整衣拜“石兄”。他有洁癖,把女儿嫁给叫“去尘”的人。“人间有闲地,何必隐林丘?”镇江虽在山林问,就像置在城市中,米芾为镇江题“城市山林”,恰到好处。来镇江的小隐,也绝非等闲之人。藏龙卧虎地东汉末期,天下大乱,河东隐士焦光,隐居焦山岩洞。汉献帝曾下三次诏书相请,均被拒绝,隐在山中研究医术。宋真宗生病,夜梦焦光送药,醒后病愈,封焦光明应公。现焦山已辟为风景区。汉景帝时咸阳城关茅盈、茅固、茅衷在镇江多处结草为庐,采药为人治病,后定居句曲山,后人将句曲山改为茅山。现为我国道教胜地,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发源地。茅氏三兄弟结庐之处,分别起名为三茅镇(现扬中市中心)、三茅宫小区(现润州区住宅区)、三茅宫(现丹徒区道观)等。南北朝齐梁时期,大隐陶宏景到茅山修道。梁武帝研究国政大事,常派人进山请教他,称其为“山中宰相”。藏龙卧虎地名士、隐士为何看中?可能因为这里是卧虎藏龙之地。六朝时期就有四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生在镇江或在镇江发迹,他们分别是吴大帝孙权、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孙权父孙坚高陵,刘裕父兴陵,齐朝七个皇帝、梁朝三个皇帝一个王子的陵墓都在镇江谏壁及丹阳胡桥、荆林、访仙、司徒及句容石狮等地。明太祖朱元璋,祖籍镇江句容,祖父时到盱眙,父时到凤阳。朱家还有后人住句容朱家巷。朱元璋称茅山为龙脉。天下首富沈万三因擅掘龙脉,使用了句容茅山的石头,在苏州承建街衙工程而被拘置狱中和流放。藏龙卧虎地另一原因可能是镇江城池坚固,住在这里安全。赤壁之战第二年(209),吴大帝孙权在北固山前峰(今鼓楼岗地身),建“铁瓮城”,又称京城。从铁瓮两字即可看出城池结构之坚固。从考古中发现,花山湾一带,曾建有晋陵古城。从宋元镇江志及史书中证实,铁瓮城外围建有罗城(土城)、夹城。元朝时镇江城池曾被下令拆除,明初再建,清咸丰又做新城。清同治四年(1865),曾对新旧两城测量。旧城12里48步,新城6里200步。新城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被当时的丹徒县警察署折毁,旧城1928年后陆续拆除。新旧两城相当于现在的城里,其大体方位是:从江边起沿大运河为界,到南水桥,过环城路到江边,辖区在今京口区正东路、健康路、大市口、四牌楼地区,但不包括江滨新村、花山湾、桃花坞和东门展销馆、江苏科技大学以东之地。古街古貌,天然博物馆镇江古街众多,由于城市建设和改造,许多古街古道被拆毁改造,城里(京口区城市部分)大部分建成高层居民建筑楼,城外(润州区城市部分)也加速了改造城区的步伐,但对国家、省、市文保单位都竭力保护,使古街按古貌原样保存好。市区西部云台山,又名古蒜山,东面靠伯先路(该路有座纪念辛亥革命先烈赵伯先的公园),北面靠西津渡、小码头街。西津渡小码头街,宋、元、明、清,民国风貌应有尽有。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英女士参观这条街后,兴致极高地说:“这条古老的街道,说明镇江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灿烂的文化,它记载着历史的变迁。有幸参观浏览这条街道,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漫步。”古街古貌,天然博物馆西津渡建于蒜山破山栈道上,已有2500年历史,三国以前便是大江南北的重要渡口,素有“吴楚要津”、“长江锁钥”之称。相传三国时周瑜曾在古蒜山驻扎东吴水师,蜀主刘备来镇江,便是在西津渡登岸的。赤壁之战,孙权坐镇京口,运筹帷幄。周瑜火攻赤壁的计谋便是在蒜山与诸葛亮议定的。唐诗人陆龟蒙有蒜山诗:“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东晋时,孙恩率战士十余万,楼船千余艘,“鼓噪登蒜”。韶关石塔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00余年,下有4根石柱支撑,南北砌塞,东西可通车辆行人。石塔分塔座、塔身、塔颈和塔顶几部分,皆由大青石分段雕成。塔底分两层,以亚字形叠涩法凿成,亚字角均翅起。塔座上置一覆莲座,座上塔身扁圆成钵形。再上面为亚字塔颈,颈上置一覆莲座,座上为十三天;又有一仰莲瓣座,上置法轮,轮背上刻有八宝纹饰,再往上就是塔顶。古街古貌,天然博物馆这座元代石塔(过街石塔)在江南独一无二,全国亦不多见。石塔砌有四道券门,一二道券门上分别有“同登觉路”、“共渡慈航”大字石刻,自然地增加了这条街道古老的宗教气氛。三四两道卷门上有“飞阁流丹”、“层峦耸翠”大字石刻,这八个字取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清道光年问,屹立在扬子江的金山和南岸陆地相连,这里成了人们上金山的重要通道。那时,街上商行林立,市面十分繁荣,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商行区。此外,在这条街道上,还有英国领事馆旧址(1889年重建,现为镇江博物馆所在地)以及光绪年问建筑的救生会。西津渡小码头一条街显示了固有的民俗特色,体现了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200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西津渡小码头街列为世界遗产。古街古貌,天然博物馆在镇江,抗日战争前最热闹的地方是西门大街,为镇江第一大街。明朝初年,中山武宁王徐达的别墅建在这里,故称此地为“武宁街”。1936年拓宽马路,将堰头街、小门口、老西门桥、西门大街、银山门连成一条马路,统称大西路。大西路成为镇江商业一条街,最为繁荣。抗战前,镇江各行各业较大的、有名的商店群集于西门大街,如九福绸布号、天宝银楼、协隆南北货店、老存仁堂中药店、老锦章鞋帽店等。附近还有大舞台、新舞台和龙江茶馆的说书场。在西门大街,又以日新街为最繁华。日新街有2家银行9家钱庄、17家旅馆、10多家饭馆,报关行、铁号、大仓库、各色民用商店,应有尽有。京口闸东,南北向,约200多米长的新河街,临街建筑物多系晚清时期所建,系为当地名人故居。古街古貌,天然博物馆石子街面,雕花门楼、砖木结构,颇具特色,处于运河、长江之地,反映了当时客货运输繁忙、商业发达的景象。现存较好的建筑有同善堂,有水磨雕花砖门楼和石门额一块,房屋两进。米业公所,俗称牙行,现存前后四进穿堂式建筑,有水磨雕花门楼,存石门额一块。安仁堂旧为清慈善机构,近代为镇江广业所,后为私立学校,现存六开问房屋三时,门额上留有门匾痕迹。泾太公所是晋陕旅居镇江商人聚会之所,现有雕花门楼与横门额,大厅为卷棚式,雕梁画栋,东半部分为前两开问,一进,后有数问;西半部分三开问,前后两进。陈公馆,俗称九十九间半,是穿堂式两层楼,结构基本完整,清代建筑。黄公馆,为两层跑马楼,卷棚式,雕梁画栋,后有平房一进,共20余间。徐公馆,为三开间及两厢楼上下,前有风火墙,正厅地面上有“五蝠盘寿”。此处原为徐老虎外室住所,后为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营官。古街古貌,天然博物馆城里的南门大街也很繁荣,有三条龙之称:清晨农民担柴进城,称草龙;中午前后,农民推米投牙行,称米龙;下午各家各户持桶往运河挑水,称水龙。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和商业店面向主干道门面房集中,古街逐步显得萧条,但原因却多种多样。镇江最繁荣的日新街毁于抗日战争的战火中,大多数店面均被烧毁,仅剩下一家旅社、一家钱庄、一家药房、一家肉店,两家布庄,过去的繁荣不再。西门大街(大西路)的衰败,确系商业民居东迁所致,大商店都集中在城里大市口周围,后扩建到整个中山路,形成了中山路热、大西路冷、长江路差的反差。近几年,城市建设、产品结构、商业布局不断调整,大西路恢复古街经营方针,但至今仍然“人气不足”。拓宽后的南门大街比过去更加繁荣,夜间又被辟为夜市街,真像清朝人所说的:五条街,挤不开。关于西津渡小码头街,市府已有部署,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繁荣景象必将恢复,古街商业经济必将获得新生。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