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主讲:范晓婷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第一章先秦时期的金融第一节先秦时期的货币一、夏时期的货币二、商、西周时期的货币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第二节先秦时期的信用一、先秦时期信用的种类和形式二、春秋战国时期高利贷的盛行第三节先秦时期的金融理论一、先秦时期的货币理论二、先秦时期的信用理论☆“先秦”就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以前的时期。本章讲述的就是这段时期的货币与信用发展史。第一节先秦时期的货币货币的产生日中为市的市场雏形:简单的物物交换,没有货币;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交换频繁:多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贝是最早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贝的特点:有光泽和花纹,是当时的名贵装饰品;有天然单位,便于计量;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体小质匀,便于携带;天然海贝产自境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直接交换的困难,使得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就存在的商品与商品的对立,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货币成为价值的体化物。▽夏朝已进入奴隶制社会。现代人们在山西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河南偃师二里头、巩县稍柴、荥阳上街、渑池鹿寺等相当于夏代的遗址地层中出土不少墓葬品,其数量规格有差异,其中的陶器和青铜器等器皿的种类也不同,还有海贝、骨贝、石贝等物品。一、夏时期的货币山西襄汾陶寺夏遗迹出土的器物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武器,有石制的斧、锛、凿、铲、刀、镞,骨质的铲、锥、镞,陶纺轮和制陶用具陶拍、陶垫等。随葬的陶器有灶、罐、壶、瓶、盆、盘、豆,个别墓有鼎和觚。斑斓绚丽的彩绘陶器,构成陶寺类型文化一大特色。彩绘蟠龙图形的陶盘,是其中最富特征的器物。大型墓出土的彩绘木器有案、俎、几、匣、盘、斗(勺)、豆、“仓型器”、鼓等多种器形。陶寺遗址出土的玉、石礼器和装饰品有磬、钺、瑗、环、梳以及用绿松石、蚌片镶嵌的头饰、项饰、臂饰等。遗址还出土了一件铃形红铜器。山西襄汾陶寺夏遗迹彩绘蟠龙陶盘斑斓绚丽的彩绘陶器,构成陶寺类型夏文化遗迹的一大特色。彩绘蟠龙图形的陶盘,是其中最富特征的器物。河南鹤壁刘庄夏代遗址出土的随葬陶器、陶鬲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鹿角器等。陶器中夹砂陶略多于泥质陶,有灰陶、褐陶、红陶等。石器有大型石铲、斧、凿、锛、钻头、环、纺轮等。鹿角器有角铲。骨器、蚌器极少。先商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随葬铜铃点评☆这些史料表明夏代已经出现了私有制、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工,有了商品交换,贝币等实物货币产生的条件已经具备。▽我国先秦以后的诸多史籍,也提到夏代有了货币。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而成《盐铁论》。《盐铁论.错币》说“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为币。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平准书》说“虞夏之币……或龟贝”,:“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即货币产生于交换的发展之中。班固的《汉书.食货志》说“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兴自神农之世”。二、商、西周时期的货币(一)商代货币(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代开采铜矿并冶炼青铜,使用铜器,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产出增多,因而出现并完成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交换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货币用贝玉较前普遍且量大,贝已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和人们追逐的对象,商代墓葬中随葬贝已是普遍现象。(河南安阳的殷墟妇好墓是惟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至商代晚期,出现了青铜铸贝,被认为是目前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铜贝衰败于战国,楚国沿用至战国末年。商朝人迷信而且重商,古代有“殷人善商,周人善农”的说法,以至于周灭殷商之后,重农轻商,轻视殷族人,后者社会地位低,主要从事其擅长的商业活动。因此,周人将做买卖的殷人贱称为商人。(二)西周货币(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西周农业较商代有所发展,手工业分工更细,号称“百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成品和原材料的交换,推动了市场的发展,与货币交换基本分不开。“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诗经•菁菁者莪》“握粟出卜,自何能穀?”——《诗经•小宛》除贝外,西周还有称量货币铜(金属贝)、黄金、粮食、布帛等货币。其中,称量货币即重量货币。在开始以金属为货币时,犹未依一定形式铸造,亦无一定成份及重量,流通时必须通过成色鉴定和称衡重量,以定价额,叫做称量货币。西周是青铜称量货币发展的顶峰时期,有铜贝、铜块、铜饼、铜器残片等不同形态。铜贝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金属铸币,出现于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的商朝时期,但仍未广泛使用,西周及春秋时期,铜铸币普遍流通,战国末年逐渐衰败。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期,铁制工具应用广泛。铁器时代的出现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疆碑,促使该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空前发展,手工业已经专业化,并产生地域分工,商贾成为四民之一,商业已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此时期铸币、称量货币、实物货币、贝币并行,以铸币为主。其中,铜铸币主要由布币、刀币、圜钱和楚铜币。(一)铜铸币由于政治上诸侯割据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铸造铜铸币在形制和币制单位上差异较大,主要有布币、刀币、圜钱和楚铜币。1.布币由铲状农具演变而来,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将铸币铸成铲状,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前者流通于春秋中晚期、战国早期,后者流通于战国时期。不同布币又分为多种等级类别。2.刀币产生于春秋中期以前,起源于渔猎和手工业地区的一种削刀,盛行于战国晚期,主要流行于狄、鲜虞中山、齐、燕、赵国等,至秦统一被废止。依其形制分为大刀和小刀,大刀是齐国货币,小刀主要在燕国赵国使用。燕国刀币分为直刀、小直刀、尖首刀、明刀几大类,其中明刀又分为圆折刀、磬折刀;齐国的三字刀(齐法化刀)、四字刀(齐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阳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齐建邦之法化刀)、还有齐明刀、博山刀等;赵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3.圜钱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的铸币,圆形中心有孔,或为圆孔、或为方孔。因其携带方便、大小适中,秦统一前诸国先后铸行。秦圜钱有多种:一两圜钱、半睘钱、两甾钱、半两钱、文信钱、长安钱。半两钱是秦圜钱的典型形式,秦统一六国后定为全国统一货币。圜钱开创了中国古代铸币的重要形式,也影响到东亚、东南亚诸国的货币形态。4.楚铜币楚国的一种铜铸币,因形似鬼脸或蚂蚁爬鼻,俗称鬼脸钱、蚁鼻钱。由贝币演变而成,面突背平,大小如贝。蚁鼻钱之所以流通于楚国地区,是因为地处南方,天然贝来源较易,贝使用时间较长,故在春秋中期前后出现了仿铜贝。(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货币除铜铸币外,金银铜称量货币、某些实物货币及贝币(金贝、银贝、铅贝、陶贝、石贝等等)在春秋时期也较为流行。楚国的黄金铸币有金版和金饼两类。战国时黄金作为货币未必够得上完整的货币,虽有价值尺度职能,但可能更多的发挥的是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银质货币在楚国也存在,有文献文物作证,用于赏赐、馈赠、贮藏以及作为财富进行转移。布帛。(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货币进入成长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主要特点有三点:1.货币单位已分等级。无论布币、刀币、圜钱都有等级之分。2.各诸侯国政府并未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地方区域性极强。许多铸币均加铸地名,表明货币各地分散铸造。布币区分散性更明显,刀币区相对较集中,赵刀较分散。说明当时货币存在的状态、形制较为混乱。3.多种货币并存。铸币、称量货币和实物货币并存,在不同地域、不同层面上共同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期,铁制工具应用广泛。铁器时代的出现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疆碑,促使该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空前发展,手工业已经专业化,并产生地域分工,商贾成为四民之一,商业已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此时期铸币、称量货币、实物货币、贝币并行,以铸币为主。其中,铜铸币主要由布币、刀币、圜钱和楚铜币。第二节先秦时期的信用一、先秦时期信用种类就一般意义而言,信用就是借贷行为。中国何时出现借贷行为虽无明文记载,但私人占有制出现以后,借贷行为必然发生。借贷种类划分:1.从借贷主体看分为私人信用和国家信用;2.从借贷内容看分为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3.从借贷用途看,分为用于消费性开支的借贷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4.从借贷利息看分为不计息的“赊”和计息的“贷”;5.从利率高低看分为普通借贷和高利贷;(一)私人信用和国家信用私人信用:民间借贷《周礼》记载的傅别。国家信用: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政府借贷由其办理,赊贷是信用业务,有时会推行“弃债”政策,免除百姓对国家的欠债。债权人种类:1.贵族和官僚:齐国孟尝君,春秋年代的田成氏、陈氏等;2.富商大贾:桓公曰:“曲防之战,民多假贷而给上事者。寡人欲为之出赂,为之奈何?”管子对曰:“请以令:令富商蓄贾百符而一马,无有者取于公家。若此,则马必坐长而百倍其本矣。是公家之马不离其牧皂,而曲防之战赂足矣。”——《管子》桓公说:“曲防战役时,百姓有很多借债来供给国家军费的,我想替他们出钱偿还,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请您下令:令富商蓄贾凡握有百张债券的献马一匹,无马者可以向国家购买。这样,马价一定自然上涨到百倍之多。这也就是说,国家的马匹还没有离开马槽,曲防战役的费用就足够偿还了。”3.富裕平民:邑丈人之子,往责于东邑人。——《吕氏春秋》4.封建国家:泉府债务人种类:1.农民(生产周期长、缺乏地域自然灾害的能力,再生产往往难以为继)终岁勤劳,不得以养父母,又称贷以益之。——《孟子》民多称贷,负子息。——《管子》2.城市平民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苏秦列传》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过一百钱做路费,现在富贵了,就拿出一百金(一百万钱)偿还那个人。3.没落王公贵族:周赧王债台高筑“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4.政府国家《墨子》曾提及在围城期间向平民百姓以平价、打收据的方式来募集钱物之事(二)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早期借贷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产生,必然是实物借贷,如粟、农具、牲畜等生活生产必需品。春秋时,实物借贷仍较普遍,原因有二:一是小农作为最普遍的债务人,所要获取的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各种使用价值;二是与农村地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交换不发达有直接关系。公元前544年宋国饥荒:宋平公出粟而贷,使大夫皆贷。——《左传》货币借贷突破实物借贷的局限,对于借方,货币可用于购买所需实物,将借贷行为大大向前推进。管子入复桓公曰:“终岁之租金四万二千金,请以一朝素赏士。”——《管子》管仲向桓公报告说:“全年的地租金额将得四万二千斤黄金,请在一天内全部预赏给战士。”庄周贷粟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封地租税),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河监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轮碾过所留下的痕迹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