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 第七章 元代的金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金融史主讲:范晓婷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第七章元代的金融第一节元代的货币一、纸币发行与流通二、纸币管理举措三、金属货币及贝、盐币四、钞币的流出第二节元代的信用一、信用机构二、高利贷三、商业信用第三节元代的金融思想一、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思想二、治理纸币贬值的思想三、货币基本理论认识元朝(1271-1368年)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尊汗号为成吉思汗。1259年,元宪宗蒙哥汗去世,1260年,忽必烈在精兵拥立下于中原即汗位,建元“中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贵族推举为大蒙古国大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四年之久。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灭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自晚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政治:创立行省制度,初步奠定中国省际规模经济:贸易东至高丽、日本,南到印度和南洋各地,西南通阿拉伯、非洲第一节元代的货币货币总体情况:推行以纸币为唯一法币的货币制度;部分地区部分时间流通铜钱、贝币、盐币等货币。前期,纸币的流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后期,战事频繁导致财政匮乏,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一、纸币的发行与流通实现了纸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确立了纸币的唯一法币地位。(一)中统钞发行前:各地纸币名称各异,限本地流通,二三年一更换,发行量有限1.1227年,元太祖时,在博州发行“会子”;2.1240年,元太宗时,在邢州印行楮币;3.1253年,元宪宗设立交钞提举司。(二)中统钞的发行与流通1.发行:忽必烈决定进行币值改革(1)中统元年(1260)七月,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又名“丝钞、交钞”。以丝为本位,以两为单位。丝钞二十两值银一两。(2)同年十月,印造“中统元宝钞”,又名“元宝钞、宝钞”,与交钞并行使用。以银为本位,以钱若干文为单位。面值分十等: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3)下令停用原先各路流通的旧钞,以旧换新。2.流通:稳定—贬值(1)初期:中统元年1260-至元十二年1275=16年严格控制发行量,“稍有壅滞,出银收钞”,币值稳定,流通状况良好,民间”视钞重于金银“共发行170万锭,平均每年10.6万锭,年人均发行占有额不到三贯(2)后期:至元十三年1276-至元二十三年1286=11年政府急于填补战事频繁引发的财政亏空,发行额大增,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共发行1261万锭,平均每年114.7万锭,年人均发行占有额五贯多(三)至元钞的发行与流通(至元二十四年1287-至大二年1309)鉴于中统钞法严重敝坏,难以支撑财政需求1.至元二十四年(1287)七月,印造“至元宝钞“,与中统宝钞一体通行。五文到二贯,分为十一等。一贯至元钞当五贯中统宝钞,二贯当一两白银,二十贯当黄金一两。伪造者处死;赋税可纳中统钞和至元钞;不兑现纸币以期借机取代中统钞。2.至元二十五年,下令毁中统钞,只印至元钞。3.财政状况并未好转,反因军费开支更形拮据。为此大行印发钞币,23年中发行纸币合中统钞8971万锭,年人均31贯。4.加剧通货膨胀的发展势头,物价持续高涨“今物价日贵,钞价日贱,往年物值中统一钱者,今值中统一贯。”——郑介夫饮食价格:至元二十四年比十三年高几十倍盐价:至元二十六年价格较十三年增加五倍多(四)至大钞的行废和中统至元的恢复1.至大钞行废(至大二年1309-至大四年1311年)(1)1309年九月币制改革,发行“至大银钞“,至元钞停止印造但继续流通,中统钞到国库倒换。引起通货贬值,仅1310年发行合中统钞3626万锭,是中统元年-至元二十三年27年所发纸币总额的2.5倍,元代货币史巅峰。(2)至大四年四月,因“倍数太多,轻重失宜”废止。(3)特殊意义:更接近银本位制度,白银从此成为正式的价值尺度。2.中统至元恢复(至大四年1311-至正元年1341)恢复中统钞和至元钞的发行、流通。25年间共发行12910万锭,年人均60贯。结果:纸币流通量增加、货币贬值,恶性循环刺激纸币继续增发。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低落,官俸也低于前代。金代一品官收入能买二三百公石大米,元代只能买一百公石。盐价:1315年盐价是至元十三年的16倍;米价:1346年涨40倍;金银:1345年是中统初15倍(五)至正钞的发行与流通(至正十年)至正十年1350,元顺帝发行“至正交钞“,与至元钞并行,至正一贯当至元两贯。实际是中统交钞旧钞版,背面加盖“至正印造元宝交钞”。不久农民起义便成燎原之势,政府军费开支巨大,大量发行纸币。至正十二、十三各发行中统钞1950万锭,至正十六发行6000万锭。1368年,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元政权共存在了97年。(六)伪钞、私钞和代用币1.伪钞因纸钞印制工艺简单易仿造,中统元年便有伪造者。伪钞印行特点:第一,造伪者众多,上自豪门望族、官吏,下至平民百姓均参与;第二,造伪手法多样,一类采用雕造钞版、印章在短期内大量印造;另一类为挖、剜、补、凑、描改真钞,以真作伪。桑皮纸,字迹容易磨损脱落,以小改大。第三,伪钞大量进入流通领域。“今民间之钞,十分之九皆伪钞耳!伪钞遍满天下”——郑介夫(六)伪钞、私钞和代用币2.私钞元代超发规定,中央统一发行纸钞,但至元以后,发行权不再集中,除地方在中央的许可下可自行印造外,准许私人印造3.代用币纸钞贬值,形同废纸,市面上出现茶帖、面帖、竹牌、酒牌等代用币,充当流通手段。上述三者流通扰乱纸币流通秩序,加速通货膨胀,使本已凋敝的元代纸币流通制度雪上加霜。元代纸币制度的特点元代纸币借用宋、金的纸币制度,但借鉴了白银货币制度,其准备金为银,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钞法。尽管通货膨胀剧烈,但从货币发展史而言,是我国古代纸币史发展的顶峰。二、纸币管理(一)保证纸币信誉,维护其法定通货地位1.停止使用蒙古旧钞、南宋交会,以旧换新;2.禁止铜钱流通;3.规定一切赋、经费开支、公私交易收付均使用钞币。(二)制定纸币发行准备制度元初采用准备金制度,保证纸币发行有足够钞本,不至滥发。为此,将金银集中于政府,多次下令严禁私人交易金银、流通海外。能做到节制、子母相权。以金银数量为转移的制度反应了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的金银的实际流通数量。一旦发行过量必然引起通货膨胀。至元十三年后,财政告急,准备金被移作他用,发行无本,按需发行,陷入恶性循环。(三)设立专门纸币管理机构1.中央:户部主管,下设印造宝钞库、烧钞东西二库、宝钞总库2.地方:平准行用库:掌贸易金银、平准钞法;诸路官钞提举司:印制发行;昏钞库。(五)制定纸钞防伪措施严禁伪造;严禁挖补、以真作伪,制定伪造坐罪律。(六)制定官钞官员管理制度惩治钞库官员徇私舞弊;定期检查钞库官员;实行地方官员监管制。(四)颁布纸钞管理条例1.至元十九年,中书省奏准颁行《整治钞法条画》,规定了金银的收兑价格,私下买卖金银的整治办法,钞库管理侵盗金银宝钞、捏名倒换宝钞等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1)重申原来的兑换金银比价:银每两入库价钞一贯950文,出库价2贯;金每两入库价钞14贯800文,出库价15贯;(2)昏、新钞兑换每两仍收工墨30文,库吏人等不得多取工墨或私下添搭倒换,违者依数断罪;(3)严禁私下买卖金银及官吏兑换金银不行登记私下添价倒出,或假冒姓名用钞换出添价转卖,违者治罪。2.至元二十四年,尚书省颁布《至元宝钞通行条画》:(1)宝钞是法定货币,公私交易、支付皆用宝钞,禁止民间实物交易;(2)宝钞只能由政府发行,不得伪造,民人调换”昏钞“和支付交易,政府给与方便。意义: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较完备的不兑换纸币管理文件,综合自纸币产生依赖的管理经验,以专门文件的形式作为国家法令规定下来,在制度、政策上属空前,纸币管理思想已达到成熟水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尚书省——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宋朝二府三司制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已混同为一省“中书门下”。第一步: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是中央的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第二步:为限制宰相权力,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第三步:把军权从宰相的手中分出来,设立枢密院,掌握全国军事。——“二府”形成。第四步:为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设置三司:度支、户部、盐铁,长官三司使;宋神宗时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二府: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门下(掌管政务,政事堂、东府)和枢密院(掌管军事,西府)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特点是文武分权。户部三司最终:军、政、财三权分立,加强君主专制。元朝一府两院制承袭宋朝制度,采取文武分权的制度,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掌管兵权。一府: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形成明清内阁制的先驱。不设门下省,尚书省时设时不设,仅元世祖时期与元武宗时期有设置。两院: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和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的宣政院。一级行政区划: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军权、财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开,利于中央集权;二级行政区划:府、州、军、监。以州为标准单位;府为体制较尊的地区,比如首都、陪都等;军一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一些主要的工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三级行政区划:县、军、监。路——州——县三级制宋朝地方政治制度:三级行政区划系统全国划分为13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个宣政院辖地、11个行中书省二级:行省下辖路三级:路领府、州四级: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于路的府、州,而直隶于行省。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隶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当时与路平级的直隶州、直隶府为数不少。元朝地方政治制度:三级/四级行政区划系统元代通货膨胀的原因1.滥发纸币2.财政开支浩大(1)对外战争致使军费开支浩繁对高丽:蒙古国&元朝于1231年至1273年先后九次征伐高丽,最终1273年占领济州岛,高丽成为元朝征东行省。对宋:1268年元世祖发起元灭宋之战,1278年(至元十五年)南宋朝廷退至广东崖山-1279年崖山海战灭南宋。对日:元世祖忽必烈发动的两次对日战争,分别在1274年(至元十一年)“文永之役”和1281年(至元十八年)“弘安之役”,均战败。——台风——船只(未准备充分/故意建造错误船型)对琉球:元世祖遣杨祥讨伐琉球,未能到国。元贞二年(1296年),元成宗再次派遣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率水军进攻琉球,国人合力拒战,元兵抢一百二十余人而返。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实际管辖范围只限澎湖群岛,并不及台湾。对越南:共发动三次,分别在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以及1287年至1288年。第三次战争失败后,元世祖仍不希望就此终止对越战争,打算继续向越南派兵,但因时间仓卒未能继续。越南陈朝取得胜利后,随即派出使者入元,请求按前例向元朝朝贡。元世祖亦无心恋战,应允和议,双方便恢复过往的宗藩关系。对琉球:元世祖遣杨祥讨伐琉球,未能到国。元贞二年(1296年),元成宗再次派遣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率水军进攻琉球,国人合力拒战,元兵抢一百二十余人而返。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实际管辖范围只限澎湖群岛,并不及台湾。对越南:共发动三次,分别在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以及1287年至1288年。第三次战争失败后,元世祖仍不希望就此终止对越战争,打算继续向越南派兵,但因时间仓卒未能继续。越南陈朝取得胜利后,随即派出使者入元,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