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Q正传》看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感觉全文充斥着一种尖锐的矛盾与讽刺意味。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无不让人感受到辛亥革命前后一个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所展现出的一种畸形的社会病态,及一群丑恶的国人扭曲的人性特征。在当时那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阿Q那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悲剧形象在鲁迅笔下刻画地淋漓尽致: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雇农,他的个性复杂而丰富: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用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在那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还必须被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但即使这样,他仍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以一种病态的“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以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以自负来安慰自己,愈陷愈深,妄图沉陷于自己圈画的虚妄世界里。我起初在想,鲁迅没有从腐朽无能的统治阶级入手,而是从一个下层农民的形象中去诠释当时人性的一种消极、可耻、丑陋的病态,到底是别有用意还是无心之举?但当我读完整篇小说后,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这种独道手法的运用,恰恰是对辛亥革命背景下的流浪赤贫生活最无伪饰的写照,也是对当时令人嗟叹的社会现状最鲜血淋漓的刻画。它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阿Q的遭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无数贫苦农民命运多舛的苦难的身影。辛亥革命似乎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但这希望很快就归于破灭,随着举人老爷的重新上台,他们的苦难反而愈益加重。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未庄里没有人能对赵太爷构成真正的威胁。当农民尚处在种种精神愚昧的重压下面的时候,突如其来的革命是不可能很快地改变他们,并进而从他们那里获取真正有力的支持。因此,只要广大农村还是只有阿Q式的革命党,任何革命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辛亥革命恰是有个力的见证。小说中,阿Q作为当时落后的无产阶级典型形象的象征,其卑怯、虚妄、健忘,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畏强凌弱,以丑为荣等特点,及其那种对女人的那种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蔑视,到更弱者身上去发泄恼恨的劣习,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去调戏小尼姑等行径,都无疑是鲁迅笔下当时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形象典型。它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触目惊心的国民劣根性:吃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滑、投机钻营、色情狂……在那入木三分的情节刻画中,我不禁感受到:这些所谓的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畸形心理,在当时已经逐渐演变为社会中一种可怕而不可救药的精神病态。在阿Q示精神胜利法的阴影笼罩下,各种奇形怪状的社会形态无不深刻地显露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及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这无疑折射出的最可悲的现象即是:除阿Q本身外,旧社会意识形态下整个民族的国民“精神胜利法”心理也如出一辙。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却仍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种“已到死亡边缘,却仍幻想于精神胜利”的病态思想已成为劳动人民不觉醒的麻醉剂,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小说通过对辛亥革命背景下一系列社会丑态的细致刻画,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通过阿Q自身的悲惨结局,映射出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及农民问题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应该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他们的政治经济要求应该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然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却忽略了这些。结果让封建势力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这场“换汤不换药”的情景,“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很显然,这场革命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农民阶级的命运没有丝毫的改变。阿Q想参加革命,而不得其门,反而成为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推上了断头台,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也如阿Q“大团圆”的命运一样,落了个失败的结局。因此,阿Q这一悲剧形象及一切苦果的酿成,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作品正是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因为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更进一步论证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辛亥革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等方面的积极变化。但它没有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务: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未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未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其资产阶级革命派映射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都注定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一系列失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那些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这就就导致了几乎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在这种形势下,帝国主义得以与封建势力勾结,一起向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进行反扑,最终导致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窃取政权,辛亥革命流产,中国重新落入黑暗的深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也由此破灭了。总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而走向衰败,社会变得奇形怪状。鲁迅敏锐地洞察到了畸形的社会与国民的相关性与必然性,于《阿Q正传》中,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映射出的几千年来国民的劣根性,于这场戏剧般的演出见证了旧势力顽固、狡猾而凶残,革命党幼稚、脆弱而易变,穷苦百姓们的麻木、虚妄与故步自封……它引人深省,给历史与现实以最赤裸而犀利的批判。《阿Q正传》整篇小说以其悲喜交融,强具讽刺艺术手法,在奠定了浓烈的感情基调的同时,用各种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语等手法表现了对赵太爷等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的鞭挞,和对阿Q虚妄、健忘和耻辱含泪的哀叹。那个个鲜活而可悲、冷漠而无耻的形象,尖锐地讽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病态的灵魂,揭示了人性的最致命弱点,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不可救药的畸形病态。于劳苦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中,鲁迅以笔作刀枪,勾勒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为疗救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众。读《阿Q正传》,让我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刻的理解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让我学会从社会与民众的角度去窥探历史,思考历史。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分析一场革命,要从其社会形态、文化根源、历史背景等各方面入手,要辨证地剖析它的成败与利弊,并且要懂得古为今用,吸取历史给时代与民族的教训,遵循客观规律,才能让我们的社会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