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特色与启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特色与启示作者:骆阳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5期摘要: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是近几年相对新兴的一种电视纪录片类型,而旅游卫视的《行者》自播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好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行者》脱颖而出呢?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本文通过对旅游卫视《行者》栏目的简单介绍与对其栏目特色的分析,概括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栏目特色,并将其与同类型纪录片进行对比,从而探讨并研究当下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方向。关键词: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行者》特色启示一、《行者》栏目概述(一)栏目简单介绍《行者》栏目创办于2004年7月,是旅游卫视旗帜性的人文旅游节目,是旅游卫视为热衷于旅游的人群,量身打造的旅行影响产品,是中国大陆收视率最高的旅游节目,更是中国电视户外探险、人文地理和公益环保领域最为重要的节目之一。“《行者》是以行走和发现为主题,以旅行者个人魅力展现以及目的地的人文风情为主体的系列节目。在公众的视野之外,在通行的道路之外开始特殊的旅程,发现美丽的景观,饱享绝妙的美食和醉人的美酒,收集意味独特的珍藏品,阅览尘封的历史、人物和新鲜的事件。”[1]《行者》受到最初西方人文地理类栏目创办的影响,以纪实的方式记录旅游者到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真实经历与感受。其中穿插对旅行者个人的采访,以其本人自我回忆的方式更好地再现旅途经历。播出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22:30,时长30分钟。2011年3月18日,《行者》曾在人文节目中获头奖,成为“最佳人文节目”。《行者》是“中国私享性最强的人文节目,以行者的个人视觉再度发现世界。就旅游节目的身份而言,他在路上的发现并未选择商业化而是选择个性化,它拓展的视野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另辟蹊径,这让它不再是走马观花的风情画,而是旅途中的心灵日记——它为大众提供的不只是眼睛的旅行,还有内心的迁徙。”[2]以上为颁奖词。(二)具有鲜明的栏目定位《行者》的栏目定位即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关于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涵义的解释,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金震茅在《人与自然——人文地理纪录片的永恒主题》一文中提到“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是有关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风土等方面的特色与地理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影像形式,是纪录片领域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从人文视角解读地理,将历史、考古、建筑、天文、动植物、现代生活、民族民俗与地理相勾连,令观众在空间的转换中,感受时间的力量,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和谐。”[3]当然,从另一方面而言,《行者》栏目又借鉴了公龙源期刊网路片的叙事母题,偏重于在行走中发现世界和挑战自我。正如栏目宣传语所说的:“你我皆行者,旅行即修行”。(三)把握受众审美心理《行者》栏目有它固定的收视群,观众大多数为一些热衷于旅游或者怀揣着旅游梦想的人们,他们主要是为了获取一些实用的旅游信息、寻找娱乐消遣以及满足个人的好奇心,也就是共鸣和猎奇心理。有的年轻人可能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时间去完成自己旅游的梦想,也有的年长者或许因为一直有旅行的想法如今身体状况不允许等等,所以借观看《行者》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二、栏目特色分析(一)人文性大于商业性1.淡化商业性目前相当一部分电视纪录片都成了隐形的“旅游景区宣传广告”,在纪录片中有意地加入宣传景区的成分,从而获得一定的商业利益。不可否认,任何电视纪录片都是无法避免商业性因素的,但是《行者》将其本身商业性质的考量降到了最低。节目中的旅行者所到的地方均不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大多数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的非洲部落等地,也就是题材选择的边缘化。《行者》善于捕捉原始部落的人们原先的基本生活方式和文化结构,并探寻他们原先生活方式和文化在如今的变化及趋势。2.注重人文性纪录片的人文性,“是指题材的性质应当含蕴了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和道德意义,应该能引起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4]节目的人文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以旅行者的个人视角还原旅游经历具有强烈的情感意味,可以引发共鸣,丰富认知;另一方面,被拍摄对象一般为当地居民,使普通受众在情感上产生亲切感,增强节目吸引力。此外,尽可能地接触并包容当地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纪录片采访的目的不是获取新闻,而是真实反映被拍摄对象的生存状态和感情状态。纪录片的采访特别注重与对象的感情交流,并认为能激发出对象情感反应的采访就是好的采访。”[5]值得一说的还有节目的人情味。有的地方古老习俗当地人不愿轻易向外人提及,因为有的习俗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很荒谬的。如在《去你的巴布亚》系列节目中,当旅行者来到吃人族部落并得知他们原先的“吃人”习俗时,虽然内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采访者并没有直接向当地人提出疑问,而是采用一种间接迂回的方式从侧面了解这一习俗。节目播出这一期时,也没有过多采用哗众取宠的方式,而是选择尽可能地包容当地的“吃人”习俗;当得知成年男子要进行“鳄鱼纹身”时,旅行者选择了尽可能地让自己适应其中,最终被允许观看“鳄鱼纹身的血腥场面。(二)真实性大于娱乐性龙源期刊网节目突出旅行者的个人经历,可以使受众了解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出于对公众吸引力的考虑,节目多选择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进行播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栏目的内涵与层次,这就是真实性和娱乐性的结合。在“挑”方面,节目组是做足了功夫的。拍摄者善于挑选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件、最有意思的细节、最生动的场面和时刻,并剪辑最有“卖点”的镜头在节目前期介绍中进行播出。另外,在《行走的力量》这期节目中,请来了一线明星陈坤作为行走团队的带头人。毫无疑问这是利用明星效应增加收视率,观众也乐于观看明星在镜头前的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娱乐性。但是不得不承认节目的真实性是吸引许多观众每期都看的主要原因。跟踪纪实的拍摄方法本身就是真实性的一种体现,拍摄者用自己的个人视角带领我们行走于各个地方,经过山路时,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镜头的晃动;旅游者在长途跋涉后,会气喘吁吁;刚到一个新的地域时,当地居民会用一种充满好奇而又带点戒备的眼神面对摄像机;经过长时间交流与沟通后,当地人可以很轻松地与旅行者交谈,可以习惯性地面对镜头……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一不是真实性的体现。因此,笔者概括出《行者》真实性大于娱乐性这一特点。(三)叙事技巧的独特性1.多样化的叙事角度《行者》栏目的叙事角度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旅行者在拍摄过程中的现场叙述,包括对地方特色的简单介绍和对当时情况的解释说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物同期声;二是本文开头谈到的节目过程中穿插的对于旅行者个人的采访,跨越了空间,采访选择在室内进行;三是对于所拍摄DV的解说词,即后期制作,以便帮助观众更好地进行理解,减少认知差异。2.非线性的叙事逻辑一般的电视纪录片会采用故事化的线性叙事方法,从介绍人物开始,继而是事件的发展,最后是结果或是引导观众得出某一结论,因此观众往往看过介绍也就把节目流程猜了个八九不离十。相比之下,《行者》的非线性叙事逻辑就会在观众心里留下一个悬念,因为观众,包括旅游者自己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会遇到什么人:旅行者有可能会由于地域问题而与当地人产生沟通障碍,有可能会因为种族之间的纠纷而被孤立在一旁,也有可能因提出的疑问被拒绝回答而处于尴尬境地……换一种角度思考,也正是因为非线性叙事逻辑才提升了节目的客观性与可观性。3.注重细节的叙事风格龙源期刊网“真正的现实生活中本质的东西往往会被无数的枝蔓繁杂的细节所掩盖,所以对于纪实题材来说,不是去创造,想象细节,而是如何去选择,捕捉那具有表现力的,能深入本质的,能深入人心的细节。”[6]大多数纪录片都会注重细节的捕捉,但因为节目定位的不同,《行者》的镜头会兼顾人和物。在《去你的亚马逊》这期节目中,印第安部落Ogaina在为婴儿庆生跳仪式舞时,镜头拍摄到了部落女性裸露上身的原始穿着及他们身上类似于纹身的图腾印记,为接下来的采访做了铺垫。对于部落人面部表情和面饼的特点,则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当地人的原始生活。接受洗礼的婴儿对待旅行者的态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不仅破涕为笑,还伸手把食物递进旅行者的嘴巴里。这一细节看起来很温馨,温馨的背后,是不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现代人眼中的原始部落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接近,连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都那么友善,更何况那里的居民呢?所以每一个细节的背后,其实都是拍摄者想要通过镜头告诉我们的一个新观念。三、对当下电视纪录片的启示(一)减少同质化,加强人文关怀一档节目获得成功后,其他纪录片纷纷效仿的同质化现象是如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播出时间的限度,所有作品都被迫剪裁成统一长度,并且因为制片人审片标准的划一性,纪录片在选材、结构、剪辑上的同质化特征极为明显,压抑了个性化、风格化的生长。所谓东施效颦,刻意地模仿不仅不会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反而会使观众产生一种视觉审美疲劳。避免同质化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适当追求节目内容的创新。人文关怀应该是电视纪录片一个不变的主题,令人遗憾的是,“今天中国纪录片追求封闭的故事化叙事模式,明显来自市场的动力,是从西方诸如‘探索’、‘国家地理’频道学来的,它构成了对大众传媒的专制化逻辑,排斥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只留下线性的因果模式,于是电视媒体变得急功近利,纪录片人变得浮躁不安,包装炒作,投机取巧。今天的市场纪录片只拥有好看的外衣却丢掉了人文纪录片的内涵。”[7]笔者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应该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更多地从人性角度出发,关注人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达,以人为本。(二)了解受众需求,明确栏目定位目前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目标受众不明确,缺少受众分析。“在观众方面,文化层次、年龄和地域的不同都会决定着观众对纪录片的选择和理解,因此,纪录片能否进行准确的受众定位,在不同时期在创作内容和风格上去适应观众心理和价值取向上的变化,是决定纪录片收视率的一个重要因素。”[8]因此,电视纪录片的节目内容要迎合受众的价值判断与审美需要,使受众在节目中产生更多的共鸣,从而获得固定的受众群,提高收视率;其次,节目还要尽可能地吸引观众眼球,追求一定的娱乐性,以内容的新鲜感,画面的生动性,情节的悬念性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但要注意避免节目的过分娱乐化。(三)提倡多角度呈现,引导观众学会反思龙源期刊网在创作手法方面,我国纪录片创作容易单独推崇某一种手法,一段时期以来,只要是纪录片,清一色都是长镜头、同期声,难怪会被人讥为“跟腚派”。观众也早就习惯于故事化的线性叙事逻辑,如果电视纪录片在这方面不能有所创新,恐怕现状也很难得到改善。相比于流水账式的跟拍手法,观众更期待悬念、高潮与戏剧性情节的产生,这也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如果一部纪录片可以使观众看完后冷静地反思,那才是真正达到了纪录片的教育意义。正如陈坤在《行者的力量》这一期开头说的,“你要通过行走,来跟自己交流。有时我们不太明白,自己到底是谁,就开始快速地融入这个社会。因为我们不太了解自己,所以会被社会的洪流或节奏带走。有些人可以通过行走找到自己,有些人可以通过行走和真实的自己说话,有些人可以解决生活中某个难题,你我皆行者”,而观众在看节目时,也会跟着旅行者的脚步不断地前行与发现,最终学会反思从而有所启迪。参考文献:[1]海南广播电视总台门户网站[EB/OL].http://[2]王运歌.《行者》栏目系列纪录片的叙事艺术[J]现代视听,2012(7).[3]段善策.西方人文地理类纪录片镜头与剪辑特点探微[J].媒体时代,2010(8).[4]钟大年.电视纪录片特征辨析[J].电视研究,1994(5).[5]吴保和.电视纪录片制作[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32.[6]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14-115.[7]吕新雨.今天,“人文”纪录意欲何为[J].读书,2006(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