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复旦大学医学院位于上海繁华的徐家汇东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学风,享誉海内外,是创建于1927年的上海医科大学与上海复旦大学合并后产生的。由复旦大学副校长王卫平教授兼任院长。1927年,上海医科大学前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在上海吴淞创立。2000年,与复旦大学合并,揭开了在综合性大学发展医科的序幕。2007年9月29日,复旦大学隆重举行庆祝上海医科大学创建八十周年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上海医科大学校友韩启德,卫生部部长陈竺,部分两院院士、中央国家机关和上海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等1500余人参加了庆祝大会。教育部等部委、哈佛大学医学院等中外大学、医科院校纷纷发来贺信、贺电。学院依托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科学优势,遵循临床与基础结合的方针,加强拓展与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以学科建设为根、以人才梯队建设为本,旨在培养具有科学基础宽厚、专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级医学人才。医学学科瞄准医学科学的前沿,在学科交叉领域不断取得高水平的成果,整体实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到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数由13个增加到23个;医学科研十分活跃,经费数和项目数快速增长,实现了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突破,共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9项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医学部简介在教学管理架构上设有27个系,有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病原生物学系、免疫学系、细胞与遗传医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药理学系、病理学系、神经生物学系、法医学系、内科学系、外科学系、妇产科学系、儿科学系、神经病学系、精神卫生学系、皮肤病与性病学系、影像医学系、眼科学系、耳鼻喉科学系、肿瘤学系、康复与运动医学系、麻醉学系、口腔医学系、临床诊断学系、全科医学系和中西医结合系。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0个:“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8个。有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29个,硕士点36个。•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陈中伟(显微外科)、沈自尹(中西医结合);•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顾玉东(手外科)、汤钊猷(肿瘤外科)、陈灏珠(心内科)、闻玉梅(病原生物学)•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7名•国家一级教授14名:张昌绍(药理学)、徐丰彦(生理学)、谷镜汧(病理学)、黄家驷(外科学)、林兆耆(内科学)、沈克非(外科学)、荣独山(放射学)、王淑贞(妇产科学)、陈翠贞(儿科学)、郭秉宽(眼科学)、胡懋廉(耳鼻喉科学)、钱惪(内科学)、杨国亮(皮肤病学)、吴绍青(肺科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博士生导师249名,硕士生导师451名。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分子病毒学、分子医学、医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保持国内领先、国际知名。闻玉梅院士研制的乙肝治疗性疫苗,宋后燕教授研制的溶栓药物r-sk等不仅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并且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成效;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兰教授领衔研究的“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依赖中的作用”项目于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临床医学研究方面,肝癌临床、手外科研究、耳颅底显微外科、角膜保存、神经病诊疗等居世界先进水平;脑外科、乳腺癌、生殖内分泌、心血管疾病、泌尿疾病、介入放射、皮肤科、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器官移植(肾、心、肝、胰岛等)等居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复旦大学医学院还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弗吉尼亚Commonwealth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瑞典Umea大学医学院、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大坂大学、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等建立了院际关系,双方进行科研项目合作,学者相互访问交流,选派青年教师进修学习,开展在读医学生的互换实习等活动。复旦大学医学院的优势学科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一基础医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二临床医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二中西医结合,专业排名全国第二报考学科门类(专业)医学初试分数基本要求备注单科(满分100)单科(满分>100)总分09年50180310对为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或委托培养、且符合基本培养条件的少数民族考生,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照顾。08年5518031507年5018031506年507532005年5278320硕士生入学考试考生参加复试分数基本要求基础医学基础医学简介历史成绩学科带头人学科成绩硬件和平台建设基础医学简介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建于1927年,在我国医学教育和研究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81年多个学科点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2002年有多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又被教育部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现由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放射医学和法医学及自主设立的蛋白组学,医学信息学等二级学科组成。历史成绩近五年来,在“985工程”、“211工程”的支持下,本学科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学术研究水平、有奉献团结进取精神的优秀学术团队,其中包括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闻玉梅院士,长江特聘教授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历史成绩在教学方面,注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手段和技术的革新,主编和参编了20多本教材,其中大型参考书《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现代免疫学》《组织学》等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多门课程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历史成绩在科学研究方面,瞄准学科前沿,结合国情确定研究方向,获得多项基金资助,如“973”和“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等研究课题,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开展了具有创新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型乙肝治疗性疫苗的应用基础研究,完成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II期研究,验证了该治疗型乙肝疫苗的临床治疗效果;表皮葡萄球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获教育部高校发明一等奖。学科带头人解剖学家张鋆、齐登科等授;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家汤飞凡、林飞卿等教授;病理解剖学和法医学家谷镜汧、张沅昌、陈康颐等教授;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家冯德培、徐丰彦、朱益栋教授等学科成绩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确定视觉及神经的发育与疾病研究、解剖及临床影像的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生殖及干细胞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等为三大主要方向。免疫学专业以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机制及对策研究、肿瘤免疫的分子与细胞基础、免疫细胞的发育活化及其调节、移植免疫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为研究方向,在疫苗分子设计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形成特色和影响,在国内领先。放射医学专业在电离辐射旁效应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辐射防护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该学科积极开展面向临床和社会的技术服务,放射医学专业是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周边环境水中氚监测的指定单位。法医学专业作为全国和上海市司法鉴定中心,每年受理上海市和全国各类案件近万余件,为上海和全国的社会安定及上海市法制建设服务。硬件和平台建设病理学专业已初步建成开放式的包括红外、紫外双激光显微切割仪、远程病理会诊系统等设备的平台。病原生物学专业已建成符合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该学科拥有的优秀人才团队、丰富的生物医学资源和和良好的设备等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医院情况中山、华山、瑞金、仁济、长征、长海、儿童医学中心、复旦附属肿瘤医院以及五官科医院、九院、东方肝胆外科都是全国著名的医院,特点是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病人,其特色科室都是全国顶尖的。中山:心内、心外、肝外华山:神经外科、手外、皮肤科瑞金:内分泌、血液、烧伤仁济:风湿免疫、泌尿外科、消化内科长征:骨科、器官移植、肾内科长海:胸心外科、烧伤、急诊科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外科尤其是胸心方面肿瘤医院:肿瘤以及肿瘤病理五官科医院:眼科以及五官科九院:整形外科以及口腔东方肝胆外科:肝外科复旦附属儿科医院以及新华医院:儿科同济医院:心内科而复旦大学有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儿科医院、妇产科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金山医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八所附属医院,拥有核定床位数4,720张。附属医院共有医务人员8,76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051人。雄厚的师资力量临床医学曾经涌现了黄家驷(外科)、林兆耆(内科)、沈克非(外科)、荣独山(放射科)、王淑贞(妇产科)、陈翠贞(儿科)等11位国家一级教授。目前有两院院士5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学科评议组成员4名,博士生导师128人,硕士生导师250人,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32名,上海市医苑新星26名。附属医院拥有肿瘤学、神经医学、心血管病学、影像医学等一批具有相当实力和优势的学科和学科群,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14个,211工程重点学科6个,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10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8个,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8个,上海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7个。作为医学科研基地,承担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卫生部和上海市项目基金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肝癌临床、新喉再造、颅底显微外科、臂丛根性撕脱伤等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所组成。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博士点,是全国最早开展中西医结合针刺原理研究的单位之一;1983年成为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1989年起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在开展中西医结合针刺研究方面,研究内容较集中,科研水平较高,在国内外具有优良声誉。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也是全国首批博士点,由华山医院、中山医院、肿瘤医院、儿科医院和妇产科医院这五所附院的中西医结合科室组成。早在1961年由沈自尹院士成立脏象研究室;1985年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该学科具有基础扎实,覆盖面广,专科性强,支撑条件好的优势。2002年即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拥有这两个重点学科的单位,并组成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①肾本质研究及其在内科、妇科病方面的临床应用②中西医结合的代谢病研究③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研究④特发性性早熟发病的病因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研究⑤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⑥中西医结合针刺效应的机制研究本学科经过长期积累,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一级学科的多个研究方向如肾本质研究、针刺原理研究、妇科、儿科、肿瘤科的相关研究等,均有长期的积累,研究基础深厚扎实,因而,具有厚积薄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实践中已经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如代谢病的“气聚”理论及神经病学研究等,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一级学科的内涵。多年来先后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课题等,数十次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的成果表彰。近年来,先后获得多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际合作研究基金,还与意大利、英国等开展合作研究;在国际SCI系列杂志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引起国内外的兴趣和重视。本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一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一名,还有全国性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多名。本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在国内一直负有盛名。在历年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中,包揽了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迄今为止的三篇优秀博士论文;还培养全国优秀博士后一名。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科创建于1952年,1980年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2005年被重新认定为WHO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1988、2002和2007年被连续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是“九五”和“十五”“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985工程”一期重中之重建设学科。本学科在国内率先开展多种心导管诊断和介入治疗技术,最早施行冠状动脉造影,创建了国内第一个临床心血管病毒研究室;是全国心血管病临床药物试验基地,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急救中心,上海市超声质量控制中心。近五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