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中国国情与社会发展使命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崔秋锁在国情认识上的几种不正确做法“国情”与“社情”脱离:过去,脱离社会发展的贫穷落后状况孤立地来讲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或者相反;现在,只看到经济发展成就及其GDP世界排名第二位,忽视了社会发展整体状况。“国情”与“人情”割裂:把国情归结为一个国家的物的发展状况(人口、资源、环境、土地、森林、矿产等),忽视了人的发展状况(人的发展阶段、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基本素质)。“国情”与“世情”分开:孤立地看中国,忘记了中国与世界连在一起,处在世界之中,受整个世界发展的影响。“国情”与“未来”脱节:只看到现在,忘记了未来;或者只想着未来的美好前景,忘记了当前的困难和现在的努力。正确认识和看待国情:“国情”与“社情”、“国情”与“人情”、“国情”与“世情”、“国情”与“未来”的结合与统一。主要问题一、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反思二、当代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三、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使命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一定人群共同体、人和社会统一)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的社会状况,是该时期人的发展状况、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状态和国际关系背景等各方面的总和。一、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反思1.“人”是“肉体存在”:“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吃喝穿住、衣食住行,票子、孩子、车子、房子。2.“社会”是一个由人和物所组成的“实物世界”或“物的关系”:“利益角逐场所”、“个人博弈平台”、“人对人像狼一样”。3.“社会和人的关系”是一种整体和要素、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社会是整体目的,个人是要素和手段:或者做相反的理解。(一)人和社会及其关系的某些误解(二)“人”和“社会”的概念界定1.【人是什么?】:人的“双重生命存在”:人是一种“自然存在”和“自为存在”的统一——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肉体存在和文化存在、事实存在和价值存在,肉体和灵魂、禽兽和天使等;人的“双重生命本性”:人具有“自在生命本性”和“自为生命本性”——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肉体本性和文化本性、种本性和类本性。人的“双重生命价值”:人具有“自在生命价值”和“自为生命价值”。作为自然生命存在,人需要自在生命价值——即维持和发展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作为自为生命存在,人需要自为生命价值——即创造价值的价值,亦即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去创造和实现人的本质、发展和价值的价值。马克思:“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就是说:人的活动的对象,不仅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用之物,而且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方式和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表现形式。人就是一种通过自身活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自为存在物,是一种通过自身实践活动来实现自己本质、自我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践存在物。2.【什么是社会?】:社会是表示人和人之间交往关系的范畴。马克思:“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选集》第4卷,第532页)这种社会,实际上是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马克思:“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要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因此,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选集》第1卷,第344页、第345页)马克思:“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全集》第46卷上,第220页)但是,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实际上是同人及其劳动生产实践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所谓社会。(三)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1.人和社会的内在统一。社会就是一个“人群共同体”,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内容的人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就是说,社会,实际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是适应人的实践活动需要而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中,实践活动本身形成两方面关系: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是人和人的关系。“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自然”(包括人化自然——人的劳动生产实践的产品和结果),是实践活动的客体,也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存在方式。在此意义上简单说,社会构成要素有三:一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二是人在其中从事活动的形式(社会关系、交往形式、社会制度);三是人的生活的物质条件(自然、人化自然、物质产品、生活资料)。2.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一是,表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二是,表现为“社会关系及其社会制度的发展”;三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生活及其历史活动的主体;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及其社会制度是人的生活及其发展的社会形式和存在方式。3.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目的和手段关系:总体关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实质;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形式和条件;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宗旨:物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相对关系: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目的不是靠自然,也不靠上帝,而是要靠人自己作为手段来实现。因此,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目的和手段的转化:为了人的发展,人必须促进社会发展。在此意义上,社会发展是目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手段。统一关系: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层动力和内在实质;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手段、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但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的目的,人又必须促进社会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以自身为手段;然而,此时不要忘记,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发展。二、当代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一)人及其社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第一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群体本位;第二种形态:“人的独立性阶段”:——现代社会;商品经济;个体本位;第三种形态:“自由个性实现阶段”:——未来社会,产品经济;人类本位。中国目前正处在:第二种形态及其向第三种形态转变过渡时期,亦即处于“人的独立性阶段”及其向“自由个性实现阶段”转变过渡时期。(1)个人独立性的历史任务:每个人都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主体。民族独立和国家独立,个人独立和个体主体任务尚未完成,还有待实现;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但“官本位”现象还普遍存在;(2)人的物化的现实状况:市场经济是实现个人独立和个体主体的方式,但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前提。因此,在社会上出现如下情况:“价值本位的个体化”,以个人为目的,以他人和社会为手段,民族、国家、集体等共同体观念淡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只讲金钱,不讲道德;只要利益,不要精神;贪图享受,不讲贡献;人和人的关系严重物化,等价交换的经济原则侵入政治关系和伦理关系,“以权谋私”,“办事情要行贿受贿”,“救人讲价钱”,“看病不交钱拒绝入院”等。(3)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在个人与社会、物质和精神等关系中单向度思维;即时享乐,不想未来;只讲今天,忘记明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这就是所谓“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选集》第1卷,第88-89页)(二)从“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这里所谓“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也就是指人类历史由“民族性历史”(地域性历史)向“世界性历史”的转变过程。所谓“民族性历史”——即指人类以地域性的社会和狭隘的人群共同体为活动范围和生存单元,相互之间很少联系、各自独立发展的时期。民族性历史的主要特点是:①地域的分散性;②规模的狭小性;③各自的封闭性;④发展的孤立性。近代以前的民族、国家都基本如此。封建割据、闭关锁国、互不往来、独立发展。所谓“世界性历史”——主要指人类活动范围和生存单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民族和特定国家范围,各个民族、国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之间已不再相互封闭、闭关自守、孤立发展,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整体的这样一个发展时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个过程发生和开始于近代。近代以前的人类历史,基本上都是民族性历史或地域性历史。历史发展到近代,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亦即人类历史由“民族性历史”开始向“世界性历史”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十五、十六世纪地理大发现和资本原始积累,揭开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序幕;(1492年西班牙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499-1504年意大利商人阿莫利加数次航行到美洲;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第二阶段: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蒸汽机革命)和随之而来的世界贸易的发展,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推进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进程;第三阶段:十九世纪后半期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随着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几乎所有民族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标志着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的基本实现,人类历史已完全进入世界历史时期。第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历程,实际上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新阶段。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个世界历史的最新阶段。这意味着:(1)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另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开放、扩大交往;(2)要认清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预防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和危险;(3)要注意“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反对“单极世界”和“霸权政治”;(三)当代中国发展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目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召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此有做了进一步论述;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点做出了新的判断;党的十八大对于我国目前的所处状况提出了新的看法。综合这些论述,其要点可以归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