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余闪闪19820102203592在人类数千年对宇宙,对物体,对人类,对真知的不懈探索中,科学的发展一直由男性主导,物理学的领域亦相同无异。而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飞速发展中,西方世界更是处于绝对统领地位,那么,中国的女性物理学家呢?她们又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下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与宝贵财富?“噪声女杰”王明贞题记——三折心酸求学路,终成大器为报国。家中贫寒,自小丧母,王明贞的人生从悲苦的命运开始。到了10岁还没有接受任何启蒙教育。十岁那年,年迈的祖母去看望她,正好遇见她在料理弟弟起床、穿衣服,祖母很是愤怒,对王明贞的继母说:“明贞这年龄应去学校念书,你怎么把她留在家里当婢女使唤?”从此之后,十岁的王明贞进入了苏州振华女中附小,这是她人生梦想起航的地方。1926年秋,王明贞还曾一度因为学费问题,与大学失之交臂,最后在姐姐的资助下,进入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两年的学习却并不顺利,因为老师阅卷不公正,倔强的王明贞一气之下离开了南京,转学到了北平燕京女子大学物理三年级。她一边求学,一边在护士预科班当数学老师,勤工俭学,每周两堂课,报酬每月8元,这对当时极需生活费,生活在饥饿边缘的王明贞来说,是多么大的帮助!大学毕业留校,王明贞成了一名助教,先后两次留美考试均告失败,第三次考试成绩发榜,王明贞是第一名!然而却因为考试方认为“派个第一名的女生出国学物理,还不如派个第二名的男生好”。失望之余,王明贞只好来到金陵女大任教。金陵女大校长吴贻芳了解到了王明贞的遭遇,深为不平,特向密歇根大学写了封推荐信,在吴校长的成全下,王明贞终于得到了4年全额奖学金,圆了留学梦。在密歇根大学,王明贞主攻理论物理,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第一学期考试电动力学后,老师在班上大光其火:“你们都是笨蛋,考得最高的只有36分。”而王明贞这个平平常常的中国姑娘,却取得了满分的成绩。第二学期理论力学课上,著名的格斯密脱教授出了一个难题,向学生介绍以前一位科学家无法找到的某个问题的“解”,并风趣地说:“谁能找到这个解,就奖励他两元钱。”几天后的一个早晨,王明贞忽然来找格教授,说是找到了“解”,并当场进行演示。格教授惊喜不已,当着许多学生的面说:“这个问题的解,被一个中国学生找到了!”说着话,真的从口袋里掏出了两元钱,作为奖金给了王明贞。当天学校恰好有一场中国学生举办的演出,王明贞喜洋洋用这两元钱买了两张门票,请格教授夫妇看了一场演出,算是对老师的回报。就在密大读博期间,王明贞得到了三个“金钥匙奖”,其中一个又是金钥匙中最高级的。这位“平平常常”的中国姑娘,从此令人折腰,刮目相看了!从密歇根大学博士毕业后,王明贞在格斯密脱教的推荐下,来到麻省理工学院雷达实验室的理论组工作。这是一个保密机构,汇集着一群世界顶级的科技精英,其中有近500位博士。几个月后,乌伦贝克教授也调到理论组当主任,师生俩再度合作,进行噪声理论的研究。这是“噪声女杰”王明贞硕果丰成的理论研究的开始。王明贞对统计物理学,尤其是玻耳兹曼方程和布朗运动也同样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清华大学这样评价她:“王明贞先生为我校统计物理学科的建设开创了先河。她以其广博而深厚的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统计理论融汇于教学之中,形成了王氏风格。王先生担任统计物理热力学的教学工作,为培养我国自己的物理学家、工程物理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王承书和她的丈夫、著名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她先在北京大学讲授统计物理学,此后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理论研究室工作。这一年年底,王承书愉快地服从国家需要,研究铀同位素分离,这项研究在我国当时是一个空白。两年后,她又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从事受控核聚变理论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在我国当时也是一个空白。1961年春季,王承书再一次改变自己的研究领域,毅然把为祖国攻克难关、填补空白制造原子弹的重任,压在自己纤弱的肩头。一次又一次地改行,对于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女科学家来说,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王承书却有自己的选择。她说:“祖国正处在百废待兴的时候,我不能等别人创造条件,我要加入创造条件、铺平道路的行列。”从此,王承书这个名字便消失了。而她,却默默地开始了长达三十年隐姓埋名研究原子弹的工作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弹”功勋王承书厦门大学毕业留影1946年在长汀厦门大学读书时全家合影于美国卫斯理女子学校于英国新婚黄辉理事长在90周年校庆谢希德铜像揭幕式上的讲话:厦门大学九十年校庆期间,上海厦大校友会向母校捐赠了一尊谢希德铜像,被安放在物理馆的前面,此前校方在厦大四种精神的表述“王亚南、陈景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中加入了谢希德的名字。关于她还有更重要的头衔,诸如著名物理学家、第21届国际半导体会议主席、原复旦大学校长、上海政协主席,以及连任两届的中共中央委员等等。谢希德先生同样是表面物理学、半导体物理的里程碑式人物,为中国的基础物理教育同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王明贞、王承书、谢希德三位伟大的物理学家,都出生于社会动乱、正在发生变革的中国,又都在祖国最需要她们的时候挺身而出,默默奉献。中国杰出的女物理学家,并非只有这三位先生,只是本人在此不便一一赘述。她们,在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在祖国山河的各个角落,都在不懈努力,为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奠定基础。她们,值得我们默默地观望,静静地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