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级大学语文主讲:黄晓峰“醉里眉攒万国愁”——“状尽子美平生矣”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牧:“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王安石对他也十分崇拜,在杜甫的画像中题诗《杜甫画像》:“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苏东坡《王定国诗集叙》称:“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一、杜甫在文化史上的地位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称,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上下数千年没有第二个杜甫,李白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到了现代,梁启超冠之以“情圣”说:“杜甫诗三分之一是让人感动得流泪的作品。”杜甫的文化意义•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芝麻绿豆官的杜甫,他坚守了民族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战场,逃到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杜甫这样。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他用他的行为来说明儒家心目中间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歌之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史家只载一时事迹,诗家直显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浦起龙《读杜心解》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元稹二、漂泊一生,忧民一世———杜甫(一)杜甫的家世“那政事、武功、学术震耀一时的儒将杜预便是他的十三世祖;那宣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的著名诗人杜审言,便是他的祖父;他的叔父杜升是个为报父仇而杀身的十三岁的孝子;他的外祖母便是张说所称的那个为监牢中的父亲‘菲屡布衣,往来供馈,徒行悴色,伤动人伦’的孝女;他外祖母的兄弟,李行芳,曾经要求给二哥代死,没有诏准,就同哥哥一起就刑了,当时称为‘死悌’。你看他自己家里,事业、文章、孝行、友爱,——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物这样多,他翻开近代的史乘,等于翻开自己的家谱。”------------(闻一多《杜甫》)杜甫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官僚家庭,后来成为热爱人民的现实主义诗人,说明他的经历不平凡。诗人晚年一个偶然机会在酒席上与同是流浪江南的大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写下诗作《江南逢李龟年》赠之,“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恰如《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今昔对比非常明显。(二)杜甫的生平和思想(712----770)1、读书和壮游时期(20—35岁))2、困守长安,长漂十年(35---45岁)3、战乱时期,辗转流徙(45----49岁)4、漂泊西南(49---59岁)刻苦读书、名声早著、南北漫游、欲展宏图辗转漂泊、流落西南、感怀身世、吟咏自然出生入死、奔赴行走、谴责叛乱、抒写民哀投诗干谒、奔走不息、残杯冷炙、备受冷遇1、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以前)杜甫7岁就会写诗,他曾在诗中自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开始与文士及官员交往,出入翰墨场所,得到前辈褒扬。不过,那时的杜甫,可不是一个只会摇头晃脑背诗的“书呆子”。他自己写诗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可见,那时的他是多么顽皮好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诗是吾家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744年3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经过洛阳,与杜甫相识。闻一多先生有一段非常诗意的论赞:“我们该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4000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这是诗人创作的准备时期,尚为形成自己的风格,现存诗20多首,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等诗,表现他的壮阔胸怀,远大志向。三十五以前,是快意的游览,(仍旧用他自己的比喻)便像羽翮初满的雏凤,乘着灵风,踏着彩云,往濛濛的长空飞去,他胁下只觉得一股轻松,到处有竹实,有醴泉,他的世界是新鲜,是自由,是无限的希望。2、困守长安时期(35---45岁)——“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描绘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景况,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又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当时社会尖锐的矛盾,这首诗,是杜甫十载长漂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鼎盛时代的完结。3、陷贼与为官(45—49岁)安史乱起——756年陷长安,757年夏,逃至凤翔,授左拾遗,为救房琯获罪。8月,杜甫被许回羌村。九月,长安克复,回长安。758年贬华州司功参军,辄去;后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759年,由华州(西安东南华县)—秦州(甘肃天水)—同谷(陕西)—剑阁—成都。一路上他声酸词苦地唱着: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杜甫毅然弃官,从此走上了日甚一日的苦难,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象墨汁一样浓黑的悲哀,来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春望》、《月夜》、《悲陈陶》、《悲青坂》、《北征》、《羌村》以及“三吏”、“三别”等大量传世名篇,从诗人浸满忧患的笔下不绝涌出。存诗294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漂泊西南及流落湖、湘,49—59岁•草堂五年依靠朋友(严武和高适)的帮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建了一座茅屋,后人称为“浣花草堂”或“杜甫草堂”。“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这就是杜甫结束了4年的颠簸生活后,对自己的安身之地所作的描述。他脸上终于闪起了一丝微笑。他被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也称他为杜工部。成都杜甫草堂在成都,杜甫还瞻仰了他心中的偶像,含泪写下名篇【蜀相】一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杜甫对诸葛亮一生业绩的评价,也是他毕生壮志未酬之叹,同时引发千年来多少英雄共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夔州两年765年5月,杜甫离开草堂,于766年4月漂泊到了夔州,在这里住了两年,这段时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时期。一共写下了430首诗,占杜甫作品总数量的三分之一弱,而这些诗以回忆总结自已为多。一是回忆自己的生平,二是回忆他的朋友,三是更深层的反思国家的历史。近三年的漂泊生活768年正月,杜甫想回家乡,于是离开夔州,乘小船顺流而下,在湖北和湖南一带漂泊。路过岳阳楼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这时杜甫已经五十七岁,离去世只有两年了。要不是有文献资料为证,谁敢相信如此气魄雄浑的诗句,竟是个多病的老人写下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962年,为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在岳阳楼西南,洞庭湖畔,修建了一座“怀甫亭”。亭中立有石碑,碑上刻着诗人登岳阳楼的画像和《登岳阳楼》诗。亭柱上悬挂着一幅近人撰写的对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诗圣之死公元770年冬天,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飘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写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这首三十六韵的长诗,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为念。除了摇橹的船夫和一盏残灯与他作伴之外,仅剩下凄苍肃立的青山和瑟瑟入骨的寒风。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就在汩罗江上,在当年屈原投江的地方,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诗人永远合上了眼睛,终年五十九岁。这位伟大的诗人,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贫疾交加中,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43年后孙子嗣业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五首之一)的十一年,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留下的作品有一千余首,占其《杜工部集》存诗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旅夜书怀》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尤其以旅居夔州的二年为中心,杜甫的律诗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是杜诗的第二次高峰。•“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之所独专”•——元缜,杜工部墓系铭杜甫被称为“诗圣”,首先是因为他的为人,处处体现出博爱宽厚的仁者之心,令人感佩。当他把这种仁民爱物的情怀写进他的诗中,就使他的诗,有一种悲天悯人、博大深沉的高远境界。第三才是指杜甫写诗技艺高超,举凡五言、七言、古体、近体、绝句、律诗,杜甫都写得很出色。(三)“诗圣”著千秋杜甫忆李白诗共有二十几首,每首都显示出对李白的深情厚谊。“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之”“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1、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月夜忆舍弟》:戊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写离乱中两地相思,构思新奇,情真意切,明白如话,深婉动人,真可谓天下第一等情诗。杜甫在《又呈吴朗》中写到: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是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屋漏偏遭连夜雨的苦况,人们常常会遇到,但说出这样感人的话来,杜甫应是第一人。由于大多数人都处在和杜甫相似的困境之中,但又都缺乏杜甫那样开阔的胸怀,故这几句诗,一直引起后人由衷的赞叹(可惜没有由衷的惭愧)!“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溪敕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春水生二绝》“一重一掩吾肝脏,山花山鸟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人是用爱心与千姿百态的生物进行交流,用人情体味千姿百态的物情,用爱心观赏欣欣向荣的物象。)2、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郁: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杜甫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