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及其运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二轮第一编专题整合突破第2部分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2讲大气及其运动构筑网络·明确考向---------------【知识体系】--------------------------------【命题分析】-----------------1.大气及其运动的相关内容是高考经久不衰的主题。大气状况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各产业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巨大。关注人类活动必须深入研究大气活动状况。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作为基本考查内容,是对学生基本思维能力考查的重要着眼点,是高考重要命题点。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作为重要考点,必然会多角度进行考查,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人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情境来命题。聚焦考点·打造能力重要考点1大气受热状况、热力环流与气温1.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应用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4.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2015·顺义模拟]大气是环境要素之一,大气质量的评定,主要按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量来衡量,以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程度为尺度。读图(海陆间热力环流图)回答(1)~(2)题。(1)图中()A.甲图为夜间海陆大气环流B.乙图为白天海陆大气环流C.海陆风会降低甲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D.海陆风会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2)改善甲城市大气质量的有效办法是()①完善环保法律②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③调整工厂开工时间④城市周边地区相互合作共同加大监管力度⑤将污染企业迁移到城市郊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解题流程第一步审题,解码,明考向。1.题干。获取题干材料信息:大气质量评定原则。2.图像、设问、选项。获取显性信息:①海陆之间、近地面和高空气压分布状况、大气环流状况。②题目(1),正确解答该题需要结合图像调动和运用热力环流成因原理和大气运动对环境作用的相关知识。题目(2),正确解答该题需要调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措施与方法的知识。第二步审图,思考,联信息。方法归纳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的分析考查角度1大气热力作用与霜冻现象分析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1)~(3)题。(1)关于图示信息说法正确的是()A.纬度越高,初霜日期越晚B.纬度越低,终霜日期越早C.无霜期随纬度升高匀速递减D.40°N地区作物生长期可达5个月(2)影响我国东部各地霜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地形D.植被(3)有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A.气温日较差小B.地面辐射强C.风力强劲D.大气逆辐射强解析(1)读图可知,纬度越高,初霜日期越早,故A错;纬度越低,温度越高,终霜日期越早,B正确;无霜期随纬度升高并非匀速递减,终霜期在4月份变化突然加快,故C错误;40°N地区无霜期可达5个月,但无霜期不等于作物生长期,故D错误。(2)东部各地霜期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气温。(3)地面辐射强,则地面降温快,有利于霜冻的发生。考查角度2“逆温”的生消规律[2015·浙江高考]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解析(1)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故选A。试题难度中等。考查知识:逆温形成的原因、逆温的特点。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图像信息。(2)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考查角度3热力环流原理的综合应用南方涛动是指东太平洋赤道区域海面温度和西太平洋赤道区域的海面上气压的变动。这两种变动是相互联系的:东太平洋的暖洋阶段,即厄尔尼诺,伴随着西太平洋的高海面气压;东太平洋的变冷阶段,即拉尼娜,伴随着西太平洋的低海面气压。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的一种热力环流称为沃克环流。读图回答(1)~(3)题。(1)运用所学知识推断在沃克环流中()A.甲地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B.气压:乙甲丙丁C.气流:甲→乙→丙→丁D.气温:乙丙甲丁(2)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盛行上升气流B.乙地附近气压降低C.丙地等压面向高空凸出D.甲、乙之间风力加强(3)拉尼娜带来的影响可能是()A.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B.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升高C.澳大利亚东部干旱严重D.南美洲西海岸异常干燥解析(1)由材料可知,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的一种热力环流,而且图中给出了等压面,根据等压面的判读规律可知,甲处为低压,乙处为高压,进而可判断甲处受热,气温高于乙处,甲处气流应该是上升的,所以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处,由于乙处气压高于甲处,所以气流运动方向应为乙→甲→丙→丁。选B。(2)由材料“东太平洋的暖洋阶段,即厄尔尼诺,伴随着西太平洋的高海面气压”可知,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甲处气压高,盛行下沉气流,故A错;东太平洋即乙处为暖洋,所以气压低,故B正确;甲地为高压,对应的高空丙地为低压,等压面应向下弯曲,C错;甲、乙之间的气压差减小,风力减弱甚至消失,D错误。选B。(3)由材料可知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即东太平洋海域水温下降,南美洲沿岸由于受冷水影响,降温减湿,变得异常干旱,而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可能会出现洪涝灾害。选D。重要考点2大气水平运动与全球性大气环流1.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与所受力的关系(北半球)2.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2014·四川高考]下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解题流程第一步审题,解码,明考向。1.题干。题干材料给出:图中M、N海域均为世界优良渔场。隐性信息:渔场形成条件。2.图像、设问。显性信息:①图像显示了大西洋中M、N两个渔场的纬度位置。②回答该题目要求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有较全面、完善的认识。注意设问限定条件:“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第二步审图,思考,联信息。我的解答冬半年M渔场和N渔场都盛行西风,阴雨天气多,海面风浪大;夏半年N渔场仍盛行西风,而M渔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朗高温天气,海面风浪小。方法归纳某区域天气特征(点)的描述方法和技巧1.要明确天气的主要组成因素,如气温(高、低及变化)、降水(类型、有无、大小等)、风向、风力(速)、云量(大小)等。2.要明确题目的限制条件,如“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从气温、降水方面描述该区域天气变化特征”等,答题时不要偏离方向,不要画蛇添足。3.要明确天气特征常用术语与气候特征常用术语的异同。关键在于对天气、气候概念的区分。(1)天气通常是指某个地区短时间(几小时到几天)的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如某市某日“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24℃、午后有雷阵雨”就属于天气概念;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等。(2)气候是指某个地区较长时间(几个月至几年或更长时间)内气象要素的统计状态,一般也可以理解为气候是某个地区天气的平均状况及变化特征,如某市“年平均气温为11.8℃、年平均降水量577毫米、极端最高气温40.6℃(出现在1961年6月30日)、极端最低气温27.4℃(出现在1966年2月22日),冬春季节多大风”,则属于气候概念。例如,昆明四季如春;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每年的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北京的雨季等。天气与气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不应混为一谈。但在谈论(分析)某地的近期天气变化,又联系到前期较长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过程时,也可使用“近期天气气候(特征)”的概念。考查角度1不同海拔高度大气水平运动的差异[2015·保定测试]读图“某地风速风向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1)~(3)题。(1)随高度增加()A.风速增大加快,风向偏转幅度加大B.风速增大加快,风向偏转幅度减小C.风速增大变慢,风向偏转幅度减小D.风速增大变慢,风向偏转幅度加大(2)此图所示地点位于()A.南半球B.北半球C.赤道地区D.无法判断(3)引起风速、风向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地转偏向力随高度增加变大B.地面摩擦力随高度增加变小C.水平气压梯度力随高度增加变大D.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变低解析首先明确图中箭头越长表明风速越大,风向变化可看平面上的弧线。分析如下图所示:由上分析可得正确答案。【思维拓展】影响风向、风速变化(差异)的因素首先要考虑气压场中气压分布形势,用大气水平运动受力分析法判定风向及其变化,据等压线疏密推断风力大小,风速大小一般要参考距气压中心远近情况。另外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地面植被、地面建筑等对风向、风速均有较大影响。考查角度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影响东非高原上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瞪羚等食草野生动物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与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之间迁徙。读东非野生动物迁徙路线图,完成(1)~(3)题。(1)旅游者要观看野生动物向北横渡马拉河的壮观景象,选择的时间应在()A.5~6月B.7~9月C.10~11月D.12月~次年5月(2)当大量野生动物正在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南部享受充足的水源和青草时,当地受()A.西风带控制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信风带控制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3)引起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A.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B.水源和牧草季节更替C.干季、湿季时空差异D.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解析东非高原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其形成原因是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7~9月,北部降水多,水草丰美,野生动物大批向北迁移;而12月~次年5月,南部降水多,水草丰美,野生动物向南迁移。故第(1)题选B,第(2)题选D。东非野生动物迁徙的直接原因是水草的季节更替,而水草的季节更替是因干湿季的时空差异,干湿季的时空差异是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以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故第(3)题选A。【思维拓展】动物的迁徙直接受食物的影响,间接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冬季北温带和北寒带气温低,大地被冰雪覆盖或湖面结冰,野生动物获得的食物少,多向南方或南半球迁徙;东非高原的野生动物为了生存会逐水草而迁徙,水草的多少与大气环流有关。重要考点3常见天气系统与等压线分布图1.冷锋与暖锋的形成原理与天气特征点击观看考点视频2.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理与天气特征(以北半球为例)3.锋面气旋及其解读(北半球为例)[2015·上海高考]台风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它既给人们带来甘露,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下图为某次台风路径图。(1)9月间,当台风中心位于图中甲海域时,台湾东北地区暴雨如注,其主要原因是台风气流()①受山体阻挡影响②与盛行偏西风叠加③受地面增温影响④与盛行东北风叠加A.①②B.②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