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课内古诗鉴赏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八上古诗鉴赏(课内7首)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的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被誉为“诗圣”。《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安乱时期《石壕吏》“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息)《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成都时期《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青年时期:《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老年时期《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望岳(唐朝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背诵指导把握节奏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正音:岱宗()决眦()释词:岱宗:青未了:造化:钟:荡胸:曾云:决眦:会当:dàizì泰山不尽大自然聚集心胸摇荡同“层”眼角终要1、作者是如何望泰山的?望到了泰山怎样的景色?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望所见。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乃细望所见。1、诗人是如何望泰山的?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景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是虚笔,着力写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整体形象。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1、诗人是如何望泰山的?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钟”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炼得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1、诗人是如何望泰山的?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景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写出了泰山的极高、极幽深,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2、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3、炼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钟”、“割”二字好在哪里?答案一:“钟”字含有拟人的意味,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感情,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既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一个“割”字炼得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形成山南山北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答案二: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大自然的情有独钟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判割的意思,用在这里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句诗又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哲理?答案:①这句诗既写出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写出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②站得高才能看得远。5、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6、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望”字,二是诗句中的“会当”一词7、从本诗中,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雄心和远大的政治抱负。8、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背诵指导把握节奏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欣赏《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诗人望到了什么景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怎样的画面?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历来为世人称道,请你说说这句诗好在哪里?A、此句以乐景写哀,情景交融的表达了诗人心中感时伤世的沉痛之情。花开鸟啼本是使人赏心悦目的,但山河破碎、骨肉离散使诗人心中充满痛苦,以至于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B、本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心中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情。花、鸟本无情,诗人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说春天的花朵也因感时而落泪,鸟儿也因恨别而惊心,实际上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情景交融。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什么意思?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3、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运用了细节描写,“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诗人苍老之快,而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壕吏》(唐朝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读准下面字的音: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háo)(yú)(yè)(shù)(wéi)(yù)(shuāi)(yìng)(qì)(yè)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且】况且【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去】离开【完裙】完整的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绝】没有了【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登】登程1、这首诗从内容上来看属于______诗,最能概括诗歌中心事件的句子_________。其主体部分是_________。(叙事有吏夜捉人老妇人的致词)(1)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2、主体部分写了什么?(1)三男从军,两儿战死。(2)家无壮男,十分贫困。(3)为保家庭,自请服役。暮——投宿——开端:有吏夜捉人夜——住宿——发展:听妇前致词夜久高潮:请从吏夜归天明——告辞——结局:独与老翁别线索:诗人的行踪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为保家庭,自请服役。时间顺序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对比1、思想主题:通过写石壕吏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脑筋急转弯!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里事件:差役抓壮丁。老妇人和差役。?脑筋急转弯!3、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4、最终抓到人没有?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脑筋急转弯!6、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有吏夜捉人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这三首诗歌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望岳》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都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之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拓展与延伸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