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1、2012、10、19静思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12、本色语文:让语文教学找到回家的路………………52每天读一篇文章2012、10、19静思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之说风生水起,“送语文回家”的呼声更是汹涌澎湃。乍听起来,这样的倡导很迷人,但细想起来,不觉要问:我们教了几十年的语文,竟然是有家难回的“孤魂”?抑或,十年课改,我们奋力把语文赶出了家门?语文,何以为家?归结一些认为语文离家出走者的看法,大致为:一、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过于重人文,轻工具,工具才是语文的家;二、汉语的发萌与繁荣在古诗文,重白话,轻文言,就是数典忘祖,文言才是语文的家;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学生研究来,讨论去,啥也没学到,还是传统的讲授式好。讲授才是语文的家;四、语文的魅力在言语本身,经典写了什么不打紧,怎么写的才是语文。而学科整合、现代技术更是混进语文圈子的不良分子,应该清理门户,言语才是语文的家……如此说来,课改中的一些探索,都无形中放逐了语文,或者其本身就是语文的迷途。那么,假设语文回到了“家”,会是怎样的一副尊容呢?长袍马褂,满口“之乎者也”,津津乐道于“茴”字的四种写法,讲到高兴处,将头拗过去,拗过去……?显然,这不是我们的追求。“五四”时期就被许多先贤否定甚至批判了的封建教育方式,怎可能重返百年后的讲台?时代的前进是必然的呀。在我看来,课改的诸多理念,不但没有让语文流浪,反是引语文走在康庄大道上,某种意义上说,那就是语文的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增加课外阅读、注重实践、倡导建设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等等,这不正是语文充满生机的家?所以,坚持课改,语文便不会出家。3语文,无需回家?事实上,当下现实中的语文是真的迷路了,其推手不是课改,而是课改在艰难前行中遭到的强大的应试风暴。当我们把应试语文当成语文教学的全部时,语文才真的被逼出了家门。眼下,许多语文课都把提高成绩当做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师熟悉试题超过熟悉经典;学生书包里没有名著,只有教辅;课上、课下没有阅读,只有练习;起始年级起就月考、周考、天天考,甚至课课过关……这显而易见的暴虐语文现象,许多人却视而不见,大家总爱盯着那几节花里胡哨的公开课,去一味责怪课改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处处雷区,而真正对语文、对学生产生严重影响的,那些喧嚷着“常态、本色、素颜、原味”口号的大量的问题日常课,却无人问津,这似乎有点南辕北辙。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是很难做到“满世界都是雨,唯我站的地方没有雨”的。在应试重压下,教学行为的扭曲甚至变形怪不得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重要的是,我们要让老师们看到语文真正的家,并指明回家的路。语文,如何回家?首先,归途不是来路。立足“回家者”课改种种让语文迷路的观点,我们不禁要问,十年前,语文为什么要走出?吕叔湘先生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感叹,那“误尽苍生”的呐喊,应该还言犹在耳。倘若回去,我们不又是在“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复句的几重关系”的单调而低效的节奏中煎熬吗?因此,“回家”是要择路的。比如课改以来,在语文教学内容上,轻知识的现象比较明显,尽管“知识与能力”是三维目标中的第一条,但在语文教学实际中,知识常常被能力或者方法取代,就是谈到知识,也是拧一拧只有几滴水。所以,梳理并传授学生终身需要的语文知识,将其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让知识“生长”出力量,这是我们该做的。其次,常态不是固态。反观当年的课堂教学,其之所以令人感到非改不可,恰是那些一成不变的模式。从老八段到新三段,今天的多数日常教学不过换了一些程式,仍然千课一面。诚然,教学有法,但死守其法,每课一样,这种常态正4是对语文学科特质的无视,正是离家之行。如果说每篇课文都是有生命的,每一届学生都是有个性的,我们怎么可以用完全一样的套路去对待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呢?可见,把固态当做常态奉行,这对语文,对学生,才是真正的伤害。第三,本色不是纯色。语文天生丰富多彩,语文的本色就是五光十色。因为语文世界的纷繁复杂,就决定了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全然讲授的课堂早已不复存在,但“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满堂练”,在今天的日常教学中还是很普遍的。当所有的语文课都是师问生答,甚至只是师问群答时,当每堂课上都由学案导引着学生辛苦完成习题时,语文课还有意思吗?久而久之,在学生的眼中,语文课变成了回答问题找答案,变成了用教辅对付老师的提问。难怪有学生看见老师投影上的问题答案时大喜:“跟我抄的一样!”第四,素颜不是陋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的美胜过精心的装扮,这个道理恐怕人所共知。然而它的前提是“美”,并非所有的原生态都是美的,尤其是托词原生态的蛮荒。对于少年学生而言,感性的审美需求也许更高,不是有美女教师的课很少有人缺席之说吗?那么,语文学习为什么就一定是呆板的死学硬记呢?为什么不可以是令人陶醉的读写之旅呢?把不愿动脑筋,只想既省事又便于出分数的“楸背书默写”当成教学的拿手戏,让学生课前课上课后都要被“抓去默书”,这样的教与学哪有情趣?语文呈现在学生眼中的是多么难看的狰狞啊。第五,原味不是无味。语文教学的原汁原味是指言语材料中蕴含着或浓或淡的情意,是可以通过细细咀嚼静静体会感受到的精彩。因为大多数作者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每一篇作品都有独自的言语特色,语文才那么耐人寻味。试想,若把语言的品味变成一个个公式,学生的感受统统用同一种句式表达,那还能品出什么味呢?恐怕只有应对考试的味了。可惜而今许多语文课恰是把语言品味这一最富语文味的环节,变成了味同嚼蜡的套话练习,还理直气壮的道是“保持原味”,无法可想。5返璞归真,是走向本真,走向自然的道路;语文之家,亦是春色满园、风光无限的乐土。回归,不是倒退,更不是复辟,那是循着正确的方向,纠正错了的步伐,迈往更加开阔的天地。本色语文:让语文教学找到回家的路——在全国中语会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论坛上的发言“针对语文课改中出现的‘目标虚化,内容泛化,语文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的倾向,“语文要回家,语文要获得属于自己的本体,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让语文回家”、“回归”成为语文界在冷静反思课改后发出的强烈的呼声。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的探索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和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的,是对“回归”和“让语文回家”呼声的一种正面回应。一、“本色语文不是守旧,不是倒退”。本色语文深深扎根于汉语文教学传统,在诊断中发展,在批判中建设。黄老师强调,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所谓语文的方法,如诵读、背诵、造句、填空、复述、想象、描述、讨论、品味、听写、批注等。从教师的角度看,则有讲解、提问、板书、范读、引导、点拨、评点、领读、激趣、激疑等多种方法。再如文言文教学,断句、翻译、借助工具书加注就是很语文化的学习方法。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看到了很多一些公开课上看不到的东西,看到了黄老师很固执地运用这些看似不新的方法,却让课堂语文味十足。事实上,这些方法很多都是传统的,因为新课改了,为了求新很多的传统的方法被摈弃了。就词语教学来讲,黄老师在《黔之驴》的教学对“庞然大物”这一成语的处理,我想很多老师与其热衷于让学生一遍遍地抄,甚至罚抄,还不如让学生用词语造句来得有效。教师范读,我们已经久违了。今天黄老师用他的“黄氏普通话”范读《葡萄月令》,同样读出了汪曾祺散文的味道,读出了语文的味道。再比如板书,现在大多数情形下,尤其是公开课,板书被多媒体代替了。今天黄老师的两节课都没有使用多媒体,板书设计与教学的目标相得益彰。老师好的板书,我以为至少可以教给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所谓的语文方法,黄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可以从传统中来,把传统的方法用好了也许比跟风、盲从会有效多。黄老师曾多次表达这样的观点: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没有什么新的方法;6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只有使用不恰当的方法。黄老师的这番话,并不是简单地排斥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进课堂,只是想说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不是依赖于方法的求新。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也并不代表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再如黄老师构建的和谐共生教学法,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教学相长。在黄老师的《语文的原点》一书中,我们随处可见他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智慧传承。刘国正、陈金明两位先生为《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一书写的“前言”,有这样的五个“小标题”:其一,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中国人作为母语学习的语文教学。其二,本国优秀的语文教育理论和经验,凝聚着语文教育大家教学和语言实践性的结晶。其三,本国优秀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融汇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其四,本国优秀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吸收了国外先进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其五,本国优秀的语文教育理论和经验,没有深奥难解的炎炎大论,平易近人,如话家常,谈的都是近在身旁的事,说的是老想听爱听的话。我想,如果您想在语文教学研究的征途中走得更远,那么请您不要抛弃我们汉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否则您将找不到回家的路。二、“本色语文不反对创新,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黄老师从语文的原点出发,行走在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沿。成尚荣先生在《语文的原点》一书的序言中说,黄老师“不仅在‘元’上思考,而且在‘道’上追寻”。黄老师每一点的追寻,可以说都是回到出发的地方,寻找新的出发点。黄老师本色语文的探索是在对“语文是什么”的追问中开始的,因为这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却成了大问题,语文失去了本真,语文被严重异化了。黄老师对语文的基本定位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语文就是语文。本色语文的内涵就是:把语文当语文教学,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可以说,黄老师的本色语文,是对课改中出现的离语文越来越远,离朴实、真实、扎实越来越远,离优秀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的辩证思索和理性摒弃。黄老师对很多语文教学中的重大问题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比如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讨论;比如关于课堂教学主体的争论等等。他都能追根溯源,做出理性的回答。他在同意双主体的观点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是交织融合的关系,即学生主体实现的7同时,也是教师主体的体现。就像这样的,在这些大问题上,黄老师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偏狭,不走极端。“中庸”之道,在黄老师构建的本色语文大夏中闪烁着耀眼的哲学之光。对新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黄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例如对话,作为课改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但事实上,很多老师把这一重要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理念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黄老师指出:对话,应该是师生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碰撞。同时,黄老师告诫我们说:阅读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不能顺应这个发展,就会暴露出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对当前语文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黄老师用自己的实践给予一线教师更多的启发。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似乎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一条定律。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语文的效率的提高了吗?这一论题,黄老师强调教什么的重要的同时,也不回避对怎么教的研究。怎么教?他更多地把落点放在对人的研究上,放在了对学生的研究上。黄老师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学生多发言,更不是让学生多表演,而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在课堂教学中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精神成长。今天的黄老师的两堂课,我以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黄老师找到了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切合点。再例如,语文知识如何处理的问题,让一线教师颇为头疼。课标强调不要系统化,不要复杂化,倡导随文而教。黄老师在《黔之驴》一课中对“什么是寓言”的处理给了我们极好的示范。本色语文深深地扎根于传统,在继承中发展;本色语文紧紧应和着新课程改革的时代韵律,一路前行。我们学习2011版新课标的时候,在践行新版课标的时候,我们不妨读一读黄老师的本色语文著作,不要迷失了回家的路。82012、10、22阅读教学三思——以《鞋匠的儿子》教学为例一、《标准》指明的教学方向是什么?修订版《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