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纲展示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突破热点聚焦基础整合基础整合基础梳理网络构建基础梳理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重要标志一脉相传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和上。(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区域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前者强调一个国家内部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关系,后者强调一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由于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制约,产生了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融合。辨别区分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即和。2.作用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三、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交流认同理解共性民族特性认同感归属感民族凝聚力网络构建考点突破精讲考点典题例练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考点一考点透析1.源远流长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博大精深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侧重点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侧重于从横向和静态,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联系①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②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易错辨析1.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辨析: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2.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辨析: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书典籍。辨析:是汉字,不是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4.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指的是没有融入外来文化。辨析: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借鉴、交流与融合。命题探究命题角度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高考扫描:2014年山东,42(2),非选;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Ⅰ,19,选;2014年江苏,19,选;2013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Ⅱ,19,选;2013年安徽,9,选;2012年安徽,7,选。典例导引(2014年山东文综,42(2),8分,节选)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2)据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特点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弄清《美丽中国》演出的形式有哪些,然后运用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及中华文化的特点等知识组织答案。答案:(2)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命题角度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高考扫描:2012年重庆,35,选;2011年江苏,21,选;2011年海南,15,选。典例导引(2012年重庆文综,35,4分)2012年3月24日,农历三月初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海内外万余名炎黄子孙汇聚一堂,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是()A.典型的民间封建迷信活动B.传统的人文艺术表演活动C.海内外华人共同参加的宗教活动D.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的纪念活动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祭拜黄帝不是封建迷信活动,不是传统的人文艺术表演活动,也不是宗教活动,A、B、C评价错误;黄帝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体现,海内外万余名炎黄子孙祭拜黄帝,体现了各民族对共同历史文化的认同,D符合题意。答案为D。考点二1.图示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点透析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吸收。(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不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3)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包容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4)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借鉴等。易错辨析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2.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辨析: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外来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以外国优秀文化为营养,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3.包容性会使民族文化逐渐丧失其个性。辨析: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并不是“全盘外化”,而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命题探究命题角度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高考扫描:2014年广东,37(3),非选;2014年天津,10,选;2014年江苏,24,选;2014年山东,42(2),非选;2013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Ⅰ,39(1),非选;2013年北京,41(3),非选;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21,选……典例导引(2014年广东文综,37(3),10分,节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三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解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知识。设问的知识指向是“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所以要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运用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促进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等知识进行分析;从中华文化的角度看,可运用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知识进行分析。答案:(3)①既要认同本地文化,又要尊重其他地区文化,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②要坚持各区域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促进中华文化的进步;③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坚持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技法指导解答非选择性试题时,看清其知识范围限定非常关键。具体到本题,“文化交流”主要涉及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中华文化中涉及文化合作的知识主要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热点聚焦关注时政拓展视野热点材料促进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材料一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探望师生并举行座谈,特别提到,“我①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认为“去中国化”很悲哀,应该将经典嵌入学生脑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曾多次指出,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最根本的就是文化自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材料二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但是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现代化进程中,却给人留下了“失语”的印象。这种文化的自卑乃至自残与鸦片战争以来的国势衰落有很大关系。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还需要继续提升影响和地位,这既④需要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更需要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中锐意进取的精神,从文化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历史上,中国知识界围绕传统文化的优劣有过激烈的交锋,因为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文化,从器物到思想一并拿来。而今天,我们看待传统文化有了更加从容和理性的心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不能割断的精神命脉。信息解读关键信息①: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关键信息②:文化对个人、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作用,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信息③: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关键信息④:文化交流与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创新与文化交流、融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问题一:我们为何可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分析:(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世界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各民族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热点分析问题二:从中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应如何树立文化自信?分析:(1)坚持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原则,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点击进入课时训练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