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指导未来五年我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转型发展,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一、“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一)发展现状。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加快发展,我省工业经济总量扩大,结构优化,素质提高,实力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一是规模总量进一步扩大。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229.5亿元、销售收入14393.7亿元、利税631.8亿元;全省煤炭产量9.44亿吨、发电量2457.4亿千瓦时、焦炭产量8034.7万吨、钢材产量4267.3万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基本保持稳定。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41.6%上升至2015年的53.2%。煤炭、冶金、焦化和电力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65.2%调整至2015年的46.9%,重点培育发展的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食品等新兴产业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34.8%上升到2015年的53.1%,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狠抓工业节能降耗,统筹推进其他领域节能降耗,全社会节能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10年的1.78吨标准煤下降至2015年的1.44吨标准煤,五年累计下降19.26%,实现节能量4300万吨标准煤。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9.2%,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201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2%,综合利用量达到1.3亿吨。朔州市被国家列为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区域工业绿色发展试点城市,全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四是企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创新投入和产出均有较大增长。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4家,建成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43户、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和行业技术中心15户。行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碳纤维、特种钢等重点产品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千万吨级智能煤炭综采成套装备、动车组轮对国产化、煤层气勘探装备等部分行业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增强。五是“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确立了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贯标体系和架构,在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上推动实施试点,取得了很大进步。围绕我省产业特点,实际研发了一批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建设了太钢、潞安、太重、晋煤、阳煤、经纬纺机等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有力提升了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六是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安全管理,全面提高全省信息化整体水平。2015年,全省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普及率达50.84%,居全国第10位。全省政府网站已基本实现电子政务全覆盖,信息公开功能日臻完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稳健复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产业体系。2015年,我省信息产业实现收入952.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8.4亿元,电信及软件业务收入达到284.5亿元。七是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先后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项目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外部环境明显改善,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步伐。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25万户,全年完成营业收入2.33万亿元。全省企业从业人员存量的75%、增量的85%以上都是中小微企业提供的。中小微企业创造了全省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二)存在问题。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仍存在着经济结构畸重、产业层次较低、技术水平落后、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等突出问题。一是工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工业结构超重特征突出,主要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轻工业发展不足。2015年,我省轻重工业比例为7.392.7,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4%,煤炭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46.8%,形成“一煤独大”“头重脚轻”的产业结构特点,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外部市场发生变化对我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影响较大。二是制造业发展不足。制造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无论是行业总量还是产品、企业规模都偏小,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产品初级、经营粗放,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在行业内缺乏话语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我省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电子产业、信息产业、汽车配套产业等现代化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兴产业的配套能力有限,特别是在承接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时显得尤为突出。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仅占企业总数的8.2%,其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5.83%,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创新体系仍较弱,我省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仅占到全国的2.9%、2.1%和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为0.7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绿色发展能力较弱。重化工业为主导仍然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主要特征,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低能耗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企业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煤炭、钢铁、有色、焦化、化工、建材、电力等主要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能耗水平和资源消耗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不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判断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十三五”是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继续推动我省工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并实施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等战略举措,为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加快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和路径。省政府连续出台的促进工业稳增长、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助推中小企业成长、减轻企业负担等一揽子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经济发展的向好因素正在逐步累积。产业结构进入加速调整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煤炭等大宗能源原材料产品市场下行倒逼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兴产业将成为投资和发展的重点领域;从严落实“两个责任”,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为我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环境。因此,我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既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又面临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我们要着力化解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奋力抢抓新常态蕴含的机遇,将保持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作为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政治责任,大力强化改革、市场、创新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努力推动我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中国制造2025》为统领,努力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优化空间布局,强化产业集聚,促进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多元、绿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二)主要原则。——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加强产学研联合,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研发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设备,促进产品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产业接续替代和优化提升。——坚持协调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强化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上中下游产业协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降低重工业比重,促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工业经济数量和质量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围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广节能低碳技术,实施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水平,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工业产业体系,确保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坚持集聚发展。加快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叠加,引导优势要素有效集聚,完善发展载体,推进现有园区、示范基地、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坚持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由各个产业、各环节单兵突进式发展向产业间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的融合式发展转变。——坚持开放发展。以构建开放型经济为引领,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重大历史机遇,在融入国家战略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主要目标。工业经济总量得到较快增长。工业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以上。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工业园区生态化,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合理,工业新型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非煤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工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8%,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国内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取得突破。到2020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以上。“两化”深度融合成效明显。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8%;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0以上。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进一步夯实。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有线无线、各种制式融合建设的宽带网络协调发展,到2020年,城市家庭实现光纤全覆盖,行政村基本实现光纤到村,全省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5%,宽带应用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四、发展重点“十三五”时期,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发展新支柱产业、潜力产业和信息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稳步发展。(一)加速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逐步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传统产业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1.煤炭工业。围绕“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的发展要求,全力推动煤炭消费革命、供给革命、科技革命、管理革命,重点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提质,全力打造煤炭产业升级版。以安全绿色开采、清洁利用为重点,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推进煤炭开采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提高煤炭利用的清洁化、低碳化程度,努力提高清洁煤炭生产供应能力。着力推进煤转电、煤转化产业发展,有效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建立关闭矿井衔接机制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构建有效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市场需求调节煤炭产品结构新机制。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和运行的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