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中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辅导提纲学校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等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意义一、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概念:研究中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学与教互动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广义教育:泛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二)学校教育过程是师生双方的活动,是学与教互动作用的过程(三)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中心(四)中等学校心理学与一般的教育心理学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研究中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二是包括中学生发展心理的内容二、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性质(一)中等学校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二)中等学校心理学注重理论性,而以应用性为主1、应用学科以研究某个具体领域的特殊规律为主要任务2、应用学科直接指导实践,直接为实践服务三、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意义(一)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育人1、测量与描述2、理解和解释3、预测与控制(二)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1、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系统2、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意活动系统、人格协调系统3、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系统第二节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策略与方法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一、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策略(一)研究的层次和选题的标准1、研究的层次(1)基础理论研究(2)外推的基础科学研究(3)应用水平的研究2、选题的标准(1)价值性(2)科学性(3)明确性(4)可行性(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阶段1、提出研究的问题2、制定研究计划3、进行研究准备4、研究付诸实施5、整理研究资料6、分析研究结果并推论7、撰写研究报告8、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计算(三)中等学校教育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1、选择与确定课题,建立理论假设(1)发现问题(2)确立研究课题(3)建立理论假设2、制定实验研究计划(1)确定研究对象: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有意抽样(2)设计实验研究的因素控制:设计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3)确定实验的技术手段(4)设立对照组(5)确立实验结果的检测和评估手段(6)确定研究阶段与步骤3、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1)搜集有关研究资料(2)实验研究的物质条件方面的准备(3)参加实验研究的人员培训(4)现在小范围内进行试测,以取得经验,纠正差错4、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1)严格执行实验计划,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2)在实验过程中设法尽量控制各项条件因素(3)对实验过程要详尽记录,并收集保管实验资料(4)适时进行反馈调节5、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结果(1)整理资料(2)对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3)进行推理、验证假设6、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二、中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教育心理实验法(四)个案研究法(五)教育经验总结法第二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第一节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一、注意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于集中。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一)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二)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引起无意注意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轻度(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3)刺激的动感(4)刺激物的新异性2、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引起和维持的条件:(1)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依从(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的依从(3)对过去经验的依从(4)对人格的依从(5)对活动组织方法的依从3、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形成条件:(1)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2)活动的自动化(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随个体经验和活动任务的变化而变化。2、注意的稳定性: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同意对象或同一活动上的特性。与之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3、注意的分配:个体的心理活动在同一时间内指向不同对象的特点。条件: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4、注意的转移:个体服从于当前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注意的快慢取决于原先注意的紧张度或新的事物是否符合主体兴趣。二、感知觉感觉的概念: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知觉的概念:人脑对当前知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错觉: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情况。(一)感觉的特殊现象1、感觉适应2、感觉的相互作用3、感觉对比4、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二)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理解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选择性4、知觉的恒常性三、表象和记忆(一)表象及其特性表象:人脑中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特性: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二)记忆及其基本过程记忆: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根据记忆加工信息内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抽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有目的的识记形式:机械识记、意义识记(三)记忆系统记忆系统贮存时间信息的编码方式记忆容量信息加工水平感觉记忆0.252秒物理特性、形象性比短时记忆大最低短时记忆一分钟以内注意7±2组块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深入加工的信息很大最高(四)遗忘的基本规律(艾宾浩斯)1、时间因素:先快后慢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意义的比无意义的慢,形象的比抽象的慢,数量的动作技能最难忘3、学习的程度:低度学习,过度学习,过度学习记忆效果好4、材料的顺序:干扰说5、识记者的态度:能否满足个体需要,引起愉快体验。四、思维与想象(一)思维与想象的概念1、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基本特征:概括性、间接性2、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特征:形象性和新颖性(二)思维和想象的种类1、思维的分类:凭借工具不同: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探索问题方向不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新颖性不同: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2、想象的分类:目的不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有目的、自觉的想象。两种形式: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三)思维的认知加工过程1、分析与综合: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2、比较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四)想象的认知加工过程想象的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的认知加工过程,主要表现在:1、黏合2、夸张3、典型化4、想象联想(五)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呗看成是思维活动最普遍的形式,突出地表明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创造性。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动机水平(2)问题情境(3)定势(4)原型启发(5)个性因素第二节行为动力一、动机(一)动机的概念: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二)动机与需要1、需要的概念: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特性:(1)动力性(2)对象性(3)社会性2、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生理需要、社会需要根据需要所指对象性质不同:物质需要、精神需要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时分层次的。将人类的主要需要依次发展顺序及层次高低分为五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中间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三)动机与需要、行为(四)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之间的远近关系: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二、意志行动意志是由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一)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二)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三、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堆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二)情绪和情感的分类1、情绪和情绪状态分类情绪状态是在某种事件和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主体所保持的某种情绪。较典型的:心境、激情、应激2、情感的分类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第三节心理特征理论一、能力(一)能力的概念: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二)能力的种类:倾向性不同: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功能不同: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参与活动的性质:模仿能力、创造能力(三)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1、遗传2、环境和教育3、实践活动(四)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类型结构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差异(呈正态分布,两头的人多,中间的人少)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二、人格(一)人格的概念和特征1、人格的概念: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二)人格的结构(三)气质1、气质的概念: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四)性格1、性格的概念: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2、性格结构及其特征:静态结构:(1)性格的认知特征(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态度特征动态结构3、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四)人格的成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自然物理因素第三章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和一般规律(一)心理发展的实质狭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心理发展史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只有那些有序的、不可逆的、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稳定的心理变化才属于心理发展。(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二)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1、童年期2、少年期(学龄中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型交织3、青年初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的相互作用一、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二、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三、孕妇的身体健康状况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一)孕妇的身体条件对胎儿的影响(二)孕妇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三)药物、烟、酒对胎儿的影响1、药物的影响2、酒精的影响3、吸烟的影响四、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范围,个体的社会生活、教育决定了他在这个范围内的实现水平。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三节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

1 / 1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