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土地资源学绪论第一节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第二节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四节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第一节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1.土地科学概念(1)概念——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土地科学的属性与研究内容1)属性——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是在地理学、土壤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经综合创造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同时,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主要是面对生产实践而言的,所以总体上讲,土地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2)研究内容①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的相互联系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土地功能与作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用途转化的机理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③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律、土地行政等内容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④土地关系。3)土地科学的学科思维特点①系统思维——最主要最具特色②问题导向思维——思维主线之一③伦理思维——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④动态思维——动态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动态监测、优化调控和预测预报⑤生态经济思维——土地的保护,获取最大经济价值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3.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土地科学土地信息技术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经济学土地保护学土地生态学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规划与景观设计土地资源评价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不动产经济学土地生态经济学土地金融学土地行政学土地政策学土地经营管理土地法学土地测量学土地利用监测土地信息学土地统计学地籍管理土地制度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4.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1)50年代中-70年代中前苏联土地类型学1959年完成全国自然区划2)70年代后-80年代中欧美澳完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和1:100万土地类型图等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城市土地、林地、天然草地等的评价分析,土地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形成3)80年代中期-今天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区建设、土地使用制度研究、城市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5.我国土地科学的近期发展(1)土地评价研究;(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4)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研究;(5)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研究;(7)土地规划研究;(8)土地资产评估研究;(9)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10)土地管理研究(特别是在土地产权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5.土地科学研究展望水土保持研究、荒漠化土地的防治研究、盐碱化治理研究等方面,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资源资产化研究土地利用规模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1.1.5土地科学展望包括土地利用效果评价、土地使用制度评价、土地管理效益评价等几方面。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评价指标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资源资产化研究土地利用规模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1.1.5土地科学展望土地资源资产化研究土地利用规模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土地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资产化管理的研究以及关于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将成为今后的重点研究对象。1.1.5土地科学展望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资源资产化研究土地利用规模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对影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因素,土地经营规模向适度规模转化的途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1.1.5土地科学展望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资源资产化研究土地利用规模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集成GIS与RS的土地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国土资源数据库和监测预报模型。第二节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土地资源(自然经济综合体)调查与评价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一、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1.土地的基本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和理解的逐步深入而不断深化公元121年《说文解字》“土者,吐也,吐生万物”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土壤和岩石堆积而成。经济学角度: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的范围既包括地球陆地表面,也包括水面、空气、光、热以及地下蕴藏的矿物等各种自然物和自然力。生态学角度:地球表面的一定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地域的大气层、土壤以及下面的岩石、地形、水、动植物群落以及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结果在内的、上下垂直的、生物圈相当稳定或可预见的一些循环因素。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目前及将来的土地利用有着重大影响。地学界角度:土地是一个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概念,它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系统论观点:土地是一个由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水域、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旅游和特殊用地等子系统构成的生态系统,土地子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共同组成,是借助于能量与物质流动转换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土地生态系统及其子系统属于开放系统,彼此之间存在着及其复杂的能量与物质的循环与转化,通过与外界不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依靠不断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而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综上: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业也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概念自然地理综合体自然—经济综合体相互影响人类的改造和利用气候土壤和岩石水纹植被地形地貌土地概念的具体含义(1)是自然综合体,有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2)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决定其性质和功能(3)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4)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土地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气候动物植被水文地貌土壤水文地质岩石2.土地资源1.概念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2.与土地的关系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图土地资源土地二、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土地的资源特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1)生产性:生物生产能力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经济生产力);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土地潜力)(2)区域型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导致(3)动态性土地的时间变化:季相变化——动植物的生老病死(4)可更新性土地在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5)多功能性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6)有限性面积有限(7)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1)商品特性可以流通,特殊商品(2)产权特性排它性完全权利(3)增值特性取决于供给稀缺和人类的改造利用(4)不动产特性源于位置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第三节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土资调查与评价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土地、土地资源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保证定量化依据定量化依据依据二、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法综合评价法;视土地为一系统,利用系统论观点。2.景观生态分析法综合的生态系统研究方法,综合分析3.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利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第四节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一、国外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和特点二、我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和特点三、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一、国外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和特点1.20世纪20-30年代:概念体系形成和学科的孕育时期(土地、土地类型、土地评价等概念体系)2.20世纪40-70年代:形成和发展时期土地调查3.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综合化、系统化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二、我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和特点1.土地类型研究与土地资源调查2.土地评价方面3.土地利用规划三、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1.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1)土资调查与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2)资源优化配置(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4)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2.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1)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3)学科规范化问题主要思考题1.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3.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和方向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第一节气候要素特征分析第二节地学要素特征分析第三节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第四节土壤要素特征分析第五节生物要素特征分析第六节社会经济特征分析第一节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气候要素主要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气候主要从宏观尺度影响土地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分区,即由于光、温、水条件的差异,或根据热量区的划分,决定了我国东西、南北两大系列的土地资源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全国的土地利用分区。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一、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总量受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的影响,一般低纬度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评价太阳辐射条件的指标因素: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1.光照强度: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一般用日照时数表示。——日照时数与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有相似的趋势。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地区日照时数在3000h以上,四川贵州的较小,东部地区,由南向北递增,广州为1910h。——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2.光照长度指日长,即一个地区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因纬度不同而异——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3.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随纬度、海拔高度、大气干燥度及季节的不同而异。二、热量资源热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与纬度大致平行,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呈带状排列,不同的气候带,有其相应的自然景观、土地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特征。衡量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1.温度日均温≥0℃——农耕期日均温≥5℃多数喜凉作物及大多数牧草生理活动的起始温度——喜凉作物生长期日均温≥10℃喜温作物生理活动的起始温度,绝大多数乔木树种发芽和枯萎的临界温度——活跃生长期日均温≥15℃对低温特别敏感的喜温作物的安全播种温度——喜温作物安全生长期2.积温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日均温≥10℃:一年内日平均温度≥10℃的温度总和。3.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无霜期:每年的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无霜期100d——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无霜期100d-130d——种植喜凉作物特殊意义的≥10℃积温等值线(东部季风气候区)积温指标地理界线气候带农业土地利用1700℃大兴安岭北麓以北寒温带极早熟,一一1700-3500℃大兴安岭北麓—长城中温带一一,春小麦3500-4500℃长城—秦岭淮河暖温带二三,冬小麦4500-6500℃秦岭淮河—南岭北、中亚热带一二或一三6500-8000℃南亚热带一年三熟三、降水降水决定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决定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利用及其生产力。1.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400mm等雨量线以西以北,气候由半干旱区逐渐向西过渡到干旱和荒漠区,主要是牧区;800mm等雨量线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分界线,以北以旱作农业为主,以南以水田农业为主2.地形与降水山地的东南坡和南坡为丰雨区,西北坡和北坡为焚

1 / 5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