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遗址第一节史前遗址1呈子遗址呈子遗址,位于诸城市皇华镇呈子村西河边高地,为山东沿海地带较早的定居村落,也是诸城最早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下层为大汶口文化,中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岳石文化和商周遗存。1976至1977年春,昌潍地区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300多平方米,发现原始社会墓葬100座,房基3处,灰坑16个,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和牙、蚌等器物700余件。其中有盆形“鬼脸式”足黑陶鼎、各类造型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实足鬶等珍贵文物。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进行第二次发掘,发现灰坑44个,房基4处,墓葬26座,出土文物有陶、石、骨、蚌、玉器等。1-1-1呈子遗址一期文化陶盉呈子遗址出土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考古重要收获之一。《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对呈子遗址发掘资料予以发表,引起全国考古界的极大关注。1-1-1-3呈子遗址二期文化陶罐2007年1月,呈子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阎家同遗址阎家同遗址,位于诸城市贾悦镇阎家同村西北一水库北面的高地上,距村约500米,系2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遗址北距张家岭庄1000米,南靠一小型水库,在水库以西耕地上发现有龙山文化遗物,是该遗址的一部分。阎家同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水库建于1958年,后又继续向北扩展,并在遗址的南侧开挖溢洪道,使文化层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12月普查中,发现并采集了部分标本,其中有大汶口文化的石环、石镯、石纺轮、陶鼎足、高柄杯残柄以及龙山文化的陶片等。3前寨遗址前寨遗址,位于诸城市枳沟镇前寨村西台地上。东部压于村下,西、北部临小河,南接潍河故道。东西长26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6.5万平方米,遗址地势高于周围地面0.5—5米,文化层厚约1.5米。下层为大汶口文化,中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岳石文化及商周遗存。遗址出土了大型陶尊、石钺、“五峰山形”陶文残尊片及带有涡纹、编索、环形等纹饰的彩绘陶器。《文物》1974年第1期予以发表,引起全国史学界的重视。1-1-3-2前寨遗址出土彩陶罐1980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8级学生来诸城实习,由李仰松教授指导,对遗址进行科学发掘。清理了大汶口文化至周代的墓葬80余座,出土了贯耳陶壶、实足陶甗等大批文物。其中大汶口实足陶甗的发现,改变了考古界对“甗”起源于龙山文化的传统看法。同时发现了叠压于龙山文化之上的岳石文化层。岳石文化在时间上相当于夏代,它对于研究从原始社会解体,进入奴隶社会提供了重要科学根据。1-1-3-3前寨遗址出土黑陶高柄杯前寨遗址1973年被发现,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前凉台遗址前凉台遗址,位于诸城市郭家屯镇前凉台村东约300米,东邻潍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15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遗址中部为7米高的土台,名“凉台”,相传为齐王避3暑之地。台下即是遗址中心,文化层厚6米,内涵丰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龙山、岳石、商周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1974年,曾在台西南侧发现一处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器物有陶尊、背水壶、红陶鬶、罐、碗等。1978年出土了黑陶杯、单把罐等。此后,又出土了石斧、双孔石刀、石凿、陶拍子、网坠、纺轮及玉器生产用具。对研究山东半岛潍河流域原始文化的发展与分布,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1979年前凉台遗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石河头遗址石河头遗址,位于诸城市桃园乡石河头村北岭南坡,西距县城30千米,南距黄海25千米。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后又多次进行复查。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986年秋,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在遗址的西部、公路东侧的排水沟内,发现了残存的石棺墓遗迹。不久,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诸城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公路东侧排水沟的东壁上,发现了两座因雨水冲刷而暴露出来的石棺墓。同年12月,诸城市博物馆对两座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共出土陶、石随葬品9件。1997年10月,由于桃园至桃林路面拓宽,考古工作者对石河头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在遗址的西部边缘区清理出新石器时代的居住房基3处,石棺墓11座。石棺由附近山上出产的厚2—5厘米的石板组成,呈长方梯形,头部宽,脚部窄。底铺石板,高0.3—0.8米。四周用石板竖砌,顶部再盖以石板。这种形制的石棺,在其他地区极为少见。墓葬的布局很有规律,两座为一组,南北排列,墓向东南。墓葬中出土随葬品50余件,均为陶器。器形有罐、鼎、鬹、杯等10余种。这些墓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在同一座墓中,既有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鬹、陶鼎,也有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陶杯。如果将器物分开观察,很可能分别定为大汶口和龙山两个时代。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由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中间类型,是研究山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演变及文化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新石器时代的石棺墓在我国发现较少,石河头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探讨当时的葬制、葬俗提供了资料,更为研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东夷族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据。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杨家庄子遗址杨家庄子遗址,位于诸城市桃林乡杨家庄子村东北侧一座丘岭南坡上,距村约50余米。遗址南低北高,东西两侧靠小河,东南部压于张家小庄村下,南靠公路,东西长40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16万平方米。系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余年。文化层厚约1—2米,西南侧断崖有红烧土暴露,南侧水沟边发现蛋壳黑陶高柄杯。1975年夏,在遗址北段发现一龙山文化墓葬,骨架头东脚西,随葬有鬶、罐,并有2件夹砂红陶桶形器,侈口直壁,器底透漏,十分奇特。据考古专家鉴定,为烧制黑陶高柄杯用的钵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遗址石器特别多,大部为打击的石核、石球、石锤、石凿等,磨制石器很少见,石料、石坯和半成品的石器比比皆是。此处很可能是氏族的一处磨制石器作坊遗址。7都吉台遗址都吉台遗址,位于诸城市石桥子镇都吉台村东南侧一处高台上,遗址西、北、南紧靠民房(大部分已被民房所压),东靠荆河。南北长103米,东西宽72米,总面积7416平方米。遗址中心区有7米高的土台,名“斗鸡台”,又称“龙台”。相传为春秋时鲁国贵族卻氏和季氏斗鸡之处。台下即为遗址,文化层厚8.5米,下层为龙山文化,中层为商周文化,上层为汉代文化及唐宋遗存,内涵十分丰富。历年来,多次发现原始社会陶器、石器、玉器以及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墓葬。在遗址北侧的一座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了有饕餮纹饰的铜尊、铜鬲、爵等器物,造型厚重,纹饰古朴,具有西周早期特点。1982年,在遗址南侧一春秋4墓中,出土了车马器、鼎、盘等,铜盘内铸造有28个铭文,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1983年,在遗址北邻一春秋墓中,出土了车马器、鼎、鬲、匜、壶及1套完整的编钟。这批铜器外表有一层白色植物纤维包裹。都吉台遗址于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新九台遗址新九台遗址,位于诸城市九台镇新九台村东约500米的高地上,遗址东近潍河,南临东西渠道,北靠小水沟。东西宽170米,南北长280米,总面积4.76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同时也是一处春秋、战国时代的贵族墓地。遗址文化层厚约1米,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存,上层为春秋战国古墓群以及汉代遗物。西北侧断崖暴露出龙山黑陶片,村民在遗址北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9座春秋战国墓,出土了50余件铜器。其中有鼎、提梁壶、盘、匜、单把杯、车辖、马衔、兵器等,同时还出土大量的陶鼎、鬲、豆、敦等,有的墓中发现有狗骨架。墓中出土的铜器,厚重古朴,纹饰精美,有较为典型的齐国风格,这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文化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82年1月14日,新九台村建窑厂占用了遗址东南侧的一部分。经发现后,县政府组成调查组,亲临现场调查,最后决定将遗址保护范围缩小。缩小后的遗址,南至东西大路,北至断崖下10米,东至小水沟,西至南北向渠道。将遗址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东西长120米,南北宽80米,面积计有9600平方米;南段东西长84米,南北宽90米,面积计有7560平方米。两段总面积1.716万平方米,较原面积减少3.044万平方米。1979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齐家近戈庄遗址齐家近戈庄遗址,位于诸城市石桥子镇齐家近戈庄村北,北临渠河,东南1500米为荆河,东北2500米为都吉台遗址。遗址北部略为隆起,东西长50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27.5万平方米。遗址地表散布着大量陶片,能辨认的器物有鬲、甗、簋、盆、罐、鼎等,黑色居多。多为夹砂,次为泥质。纹饰以绳纹为主,次为弦纹、附加堆纹等。遗址北部曾发现车马器,南侧西段发现铜觯、爵,爵有“父乙”铭文;东段发现不少平民墓葬,墓坑窄小,随葬物极少,有的墓葬空无一物。齐家近戈庄遗址,对研究当时社会性质、阶级压迫、贫富差别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证据。10千戈庄遗址千戈庄遗址,位于昌邑市北孟镇千戈庄村西南50米处,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内涵不太丰富,暴露较少,曾出土素面夹砂黑陶器残片,经鉴定属龙山文化。大约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聚居。1-1-10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511前埠下遗址1996年10月,为配合潍莱高速公路建设,山东省考古所在对公路沿线取土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997年4月进行了钻探,5月由省考古所王永波为领队,组织了省考古所、寒亭区文物管理所的文物干部进行发掘,历时3个月,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灰坑300个,房址2座,墓葬33座。汉代墓葬4座,清代墓葬1座。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属于后李文化时期的文物有陶器259件、玉石器25件、骨角器8件、牙器1件,大汶口时期的陶器239件、玉石器214件、骨角牙器265件。1-1-11前埠下遗址前埠下遗址,位于潍河西岸东北——西南向高埠上。近一二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此高埠上发现大量新石器至汉代文化遗存,是该地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它的发现,使我们对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对研究潍、胶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1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鲁家口遗址鲁家口遗址,位于寒亭区里疃乡鲁家口村西南1000米处。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遗址地层叠压关系比较清楚,第一层为耕土,第二层为战国时代文化层,第三、四层为龙山文化层,第五、六层为大汶口文化层。1-1-12鲁家口遗址大汶口、龙山文化层发现房基、灰坑、墓葬,房基形状为圆形和椭圆形,墓葬均为长方土圹竖穴。遗物主要为石器、陶器。石器有石斧、石镞等;陶器有鼎、鬶、甗、尊、钵等,并发现彩陶碎片。在这些陶器上,有的塑有壁虎和泥塑浮雕,色彩鲜艳。在形状上,有盂形鼎、四鼻罐(小口、广折肩、四耳)、小底的陶罐以及蛋壳陶高柄杯等,造型美观大方,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这些遗存有力地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栖息、生活、6劳动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为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老文化。鲁家口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渤海南岸的古人类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13狮子行遗址狮子行遗址,位于寒亭区东北约10千米处的狮子行村北面,南距烟潍公路500米。遗址处高于周围地面4米左右,属高埠,东西长35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1974、1978年两次发掘,文化层4层堆积,最厚达2米左右,自上而下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扰乱层,第三层为龙山文化层,第四层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遗存中的遗迹有灰坑和墓葬,遗物有陶器,以轮制黑陶为主,泥质黑陶居多,器型有豆、鼎、鬶、盂、杯、罐等,并发现薄胎高柄杯,该杯不管是制作的精度,还是造型的艺术,可说是达到了绝伦无比的程度,至今令制陶专家惊叹不已。另外还出土了彩陶碎片,像鲁家口遗址的彩陶一样,但未见完整器物